图书介绍

中国人口通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人口通史 上
  • 路遇,滕泽之编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0902426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44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12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人口通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绪论1

一、中国历史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1

目录1

二、关于历史人口考证的几个问题6

第一章 秦朝以前时期(约公元前170万年~前222)11

第一节 三代以前(约公元前170万年~约前22世纪)11

一、三代以前人口发展形势11

二、三代以前的人口数量问题15

一、三代人口发展形势19

第二节 夏、商、西周三代(约公元前21世纪~前771)19

二、三代人口数量25

三、三代人口阶级构成27

四、西周的人口管理31

第三节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2)37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口形势38

(一)社会变革促进了人口发展38

(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39

(三)兼并战争抑制了人口增长42

二、战国时期人口数量45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口管理57

四、从远古到战国时期的人口布局变化63

第二章 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80)68

第一节 秦(公元前221~前207)68

一、秦始皇的统一事业和对人口的蹂躏69

二、破坏性的人口大迁徙72

三、秦朝人口数量73

第二节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75

一、西汉人口社会形势75

(一)楚汉战争造成了重大的人口耗损75

(二)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77

(三)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措施80

(四)户口管理与人口统计82

(五)汉武帝穷兵黩武造成的人口耗损84

(六)流民问题87

二、西汉封建制度对人口的影响90

(一)封建的土地关系对人口的影响90

(二)西汉赋税制度对人口的影响92

(三)奴隶制残余对人口的影响94

(四)早婚习俗对人口的影响97

(五)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对人口的影响98

(一)西汉初期101

三、西汉人口数量101

(二)文帝、景帝及武帝前期103

(三)武帝末期及昭帝、宣帝时期103

(四)西汉末期105

四、西汉人口地理分布109

第三节 莽新时期(公元9~23)116

一、王莽改制加剧了严重的人口问题117

二、王莽的对外战争119

三、一场人口浩劫的降临120

第四节 东汉(公元25~220)122

(一)东汉政权建立过程中的人口耗损123

一、东汉人口社会形势123

(二)生产的恢复发展125

(三)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措施128

(四)愚昧文化思想对人口的影响130

(五)东汉后期的人民生活132

(六)东汉末年的人口浩劫134

二、东汉人口数量138

(一)东汉人口基数考139

(二)东汉中期的人口发展142

(三)东汉人口极盛考149

(四)少数民族人口154

三、东汉人口地理分布160

(一)南方160

(二)北方164

(三)其他地区168

第五节 三国(220~280)171

一、三国鼎立前后的人口争夺战171

二、三国时期人口社会形势175

(一)曹魏175

(二)蜀汉179

(三)吴国183

三、三国时期人口总量185

四、人口在战争中的地位190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9)195

第一节 西晋(265~316)196

一、西晋人口社会形势196

(一)促进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196

(二)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200

(三)“八王之乱”的战争灾难202

(四)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和人口耗损204

二、西晋人口数量205

三、西晋人口地理分布214

(一)南方215

(二)北方218

第二节 十六国、东晋(317~420)222

一、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灾难222

二、十六国时期人口数量232

(一)前期232

(二)中期239

(三)后期244

三、东晋人口社会形势249

四、东晋人口数量253

第三节 南北朝(420~589)258

一、南朝人口社会形势259

(一)宋260

(二)齐265

(三)梁267

(四)陈272

二、南朝人口数量273

(一)宋273

(二)齐281

(三)梁283

(四)陈284

(一)北魏286

三、北朝人口社会形势286

(二)东魏与北齐292

(三)西魏与北周295

四、北朝人口数量297

(一)北魏297

(二)东魏与北齐299

(三)西魏与北周301

五、南北朝时期人口分布的畸形发展302

六、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人口争夺战309

七、一个特殊的人口问题——佛教灾难316

八、北方地区人口民族构成的重大变化——兼论民族大融合322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333

第一节 隋(581~618)333

一、隋朝人口社会形势334

(一)隋文帝时期334

(二)隋炀帝时期337

(三)隋朝的奴隶人口341

(四)隋朝的户口管理345

二、隋朝人口数量348

三、隋朝人口地理分布356

(一)南方357

(二)北方360

四、隋末战乱给人口造成的巨大耗损366

第二节 唐(618~907)371

一、唐朝前期人口社会形势371

(一)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372

(二)几项具体的人口政策与措施375

二、唐朝中期人口社会形势377

(一)赋税制度变革和人民生活的贫困378

(二)混乱的户口管理380

(三)摊逃之弊造成人口大量逃亡382

(四)课口课户与不课口不课户383

(五)“安史之乱”的人口耗损385

三、唐朝后期人口社会形势388

(一)农民大起义和对起义的镇压389

(二)军阀混战与人口的急剧下降391

(三)唐朝佛教发展对人口的影响393

四、唐朝人口数量399

(一)唐初人口基数401

(二)唐极盛人口404

(三)唐后期人口416

五、唐朝人口地理分布419

(一)南方420

(二)北方424

第三节 五代十国(907~960)428

一、五代人口社会形势428

二、十国人口社会形势434

三、五代十国人口数量439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907~1368)446

第一节 辽(907~1125)447

一、辽朝人口社会形势447

二、辽朝户口隶属关系和以丁定户451

三、辽朝人口发展及其民族构成454

四、辽朝人口数量460

五、辽朝人口地理分布465

第二节 北宋(960~1127)470

一、北宋人口社会形势470

(一)社会经济的较高发展471

(二)恢复发展人口的措施474

(三)土地兼并与农民的贫困477

(四)宋与辽、夏战争对人口的影响480

(五)佛教发展对人口的影响482

二、宋朝户口统计中的几个问题484

(一)主户、客户与主口、客口484

(二)户均人口太少与析户之弊487

(三)宋朝人口统计数字性质的确定490

三、北宋人口数量498

(一)北宋人口基数及其增长498

(二)北宋时期极盛人口505

(三)关于少数民族人口508

四、北宋人口地理分布513

(一)人口布局的划时代变化513

(二)南方515

(三)北方519

(四)小结524

第三节 金(1115~1234)526

一、金朝人口社会形势527

(一)经济恢复与人口发展527

(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下的奴隶人口531

(三)塞内塞外人口的对流迁徙535

(四)金朝户口管理及不同的体系536

(五)蒙古南侵和金朝末年的人口灾难538

二、金朝人口数量542

(一)人口总量542

(二)猛安谋克户口分析546

三、金朝人口地理分布551

一、南宋人口社会形势557

(一)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过程中的人口耗损557

第四节 南宋(1127~1279)557

(二)南宋人口恢复及其以后的发展559

(三)南宋时期的三次人口大迁徙564

二、南宋人口数量568

三、南宋人口地理分布573

一、蒙元统治时期的三次人口浩劫578

(一)蒙军初入中原的大屠杀578

第五节 元(1206~1368)578

(二)元灭南宋的人口浩劫582

(三)元朝末年的人口浩劫585

二、元朝人口社会形势587

(一)大片耕地变为荒凉的草场588

(二)大分封、大行赏下的人民生活589

(三)沉重的赋税徭役592

(四)种族歧视政策594

(五)佛教是蒙元统治者的帮凶597

(六)连续不断的大灾荒598

(七)对生产的有限恢复600

(一)不同的户口和不同的管理体系602

三、元朝人口数量602

(二)人口总量608

四、元朝分地区人口考及地理分布615

第六章 明、清时期(1368~1911)645

第一节 明(1368~1644)645

一、明朝前期的人口社会形势646

(一)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646

(二)增加人口的几项政策措施649

(三)调整人口布局的大迁徙652

(一)明代农业生产的更高发展654

二、明朝中期的人口社会形势654

(二)皇族扰民,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656

(三)残酷的土地掠夺和农民的失业658

(四)残酷的赋税剥削661

(五)严重的流民问题663

三、明朝末期的人口社会形势665

(一)明末大饥荒造成人口重大耗损665

(二)杀良冒功和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668

(三)朝廷官军对人民的蹂躏671

(四)清兵入关蹂躏和掠夺人口673

四、明朝人口构成673

(一)人口性别构成674

(二)人口职业构成677

(三)人口阶级构成681

五、明朝户口管理考查684

(一)关于户口管理的一般问题684

(二)关于虚丁与实丁相混的问题688

(三)在乡军户与卫所军户691

(四)都司卫所管民696

(五)关于匠户的户口管理698

六、明朝人口总量699

(一)对原有人口统计数字的剖析699

(二)对峰值人口的一般估计708

七、分地区人口考查及地理分布715

第二节 清(1644~1911)754

一、清朝中前期人口社会形势755

(一)清兵入关后的大屠杀755

(二)一场海禁的惨祸760

(三)奴隶人口与“逃人法”763

(四)清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767

(五)清朝户口管理770

(六)“摊丁入亩”对人口统计的重大影响776

(七)清朝中前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781

(一)社会性质的演变对人口发展的影响787

二、清朝后期的人口社会形势787

(二)鸦片输入造成了严重的人口问题788

(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人口浩劫790

(四)人口形势的继续恶化及清朝灭亡802

三、清朝人口数量806

(一)清朝前期人口统计数字的性质807

(二)人丁占总人口比例的确定811

(三)清初人口数量814

(四)清朝人口的继续增长830

四、清朝人口迁徙845

(一)向四川移民846

(二)向东北地区移民852

(三)向台湾移民870

(四)向其他地区移民874

(五)圈地令与东北移民入关882

五、清朝人口构成886

(一)人口年龄构成887

(二)人口性别构成891

(三)人口职业构成900

(四)人口阶级构成904

六、清朝人口地理分布909

第七章 民国时期(1912~1949)93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人口社会形势931

一、民国建立初期931

二、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934

三、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937

四、抗日战争时期942

五、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947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人口数量951

一、混乱的人口统计951

二、民国人口基数考964

三、民国8年人口考983

四、民国17年人口考992

五、民国25年人口考1003

六、民国34年人口考1016

(一)全国总人口考证1017

(二)分省人口考证1020

七、民国末年人口考1038

八、战争饥荒与人口发展1053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人口构成1065

一、人口年龄构成1065

二、人口性别构成1071

三、人口职业构成1082

四、人口阶级构成1090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人口迁徙1098

一、向东北地区的移民1100

二、向塞北地区的移民1110

三、向西北地区的移民1112

四、向西南地区的移民1114

五、向西康省的移民1117

六、向江苏省沿海滩地移民1119

第五节 民国时期人口地理分布1120

一、河南省1122

二、河北省1124

三、山东省1126

四、辽宁省1128

五、吉林省1131

六、黑龙江省1133

七、热河省1136

八、察哈尔省1137

九、绥远省1138

十、山西省1140

十一、陕西省1142

十二、宁夏省1144

十三、甘肃省1146

十四、青海省1148

十五、新疆省1149

十六、西藏地区1153

十七、西康省1153

十八、四川省1155

十九、云南省1158

二十、贵州省1160

二十一、湖北省1162

二十二、湖南省1164

二十三、广西省1166

二十四、广东省1168

二十五、福建省1171

二十六、江西省1173

二十七、浙江省1175

二十八、安徽省1178

二十九、江苏省1180

三十、台湾省1182

历史的启示1184

附表图1216

一、中国历代户口统计总表1216

二、中国历代人口发展趋势图1237

三、中国历史人口分布图12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