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五、第六逻辑研究 胡塞尔著作集 第7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第五、第六逻辑研究 胡塞尔著作集 第7卷
  • (德)胡塞尔著;李幼燕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25352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逻辑-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第五、第六逻辑研究 胡塞尔著作集 第7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五逻辑研究 关于意向性体验及其“内容”3

导言3

第一章 意识作为自我之现象学内容及意识作为内知觉5

1 “意识”一词的多义性5

2 第一义: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在现象学统一体。体验的概念6

3 现象学的与通俗的体验概念9

4 体验的意识与被体验的内容的关系不是现象学特有的那种关系10

5 第二义:作为内知觉的“内”意识11

6 第一意识概念起源于第二意识概念12

8 纯粹自我和意识14

第二章 作为意向性体验的意识18

9 布伦塔诺的“心理现象”界定之意义18

10 作为“意向性”体验的描述性特征说明19

11 避免术语联想引起的误解:a)“心的”或“内在的”客体23

12 b)行为以及意识或自我与对象的关系26

13 确定我们所用的术语28

14 慎重对待关于行为作为一种描述上有根基之体验类的假定29

15 同一现象学属(尤其是情感属)的体验是否能够由行为及非行为二者组成34

16 描述性内容与意向性内容的区别41

17 在意向性对象意义上的意向性内容43

18 简单行为与复合行为,根基性行为与有根基行为45

19 复合行为中的注意功能。字词与意义的现象学关系之例子47

20 一种行为的性质与质料之间的区别51

21 意向性本质与意义性本质55

第三章 行为的质料与其基础性的观念呈现62

22 关于行为的质料与性质的关系问题62

23 质料被理解作“纯观念呈现”行为的一种根基性行为63

24 难点:性质种类的区分化问题65

25 两种解决可能性的进一步分析67

26 对所提出的理解的思考与否定70

27 直接直观的证实。知觉观念与知觉71

28 在判断中事态的特殊研究75

29 继续:对事态的纯观念呈现的“确认”或“认同”77

30 作为“纯观念呈现”的语词与句子之同一性理解81

31 对于我们的理解的一种最终反对。纯观念呈现与分离的质料82

第四章 特别相关于判断理论的根基性观念呈现之研究85

32 “观念呈现”一词的歧义性,以及每一行为均以一观念呈现行为为根基之命题的假定明证性85

33 根据一新的观念呈现概念来重立该命题。命名与陈述86

34 难点:名称概念。设定的与非设定的名字89

35 名词的设定与判断。一般而言,判断能否成为名词行为的部分92

36 继续:陈述能否起到完全名词的作用95

第五章 关于判断理论的进一步讨论。“观念呈现”作为名词行为与命题行为的统一性质属100

37 以下研究的目的。客观化行为的概念100

38 客观化行为按照性质及按照质料的区分102

39 客观化行为意义上的观念呈现与其性质变样106

40 继续:性质变样与想象变样109

41 关于观念呈现作为一切行为基础之原则的新解释。客观化行为作为质料的首要载体111

42 进一步论述:复合行为的基本原则112

43 对以上论述原则解释之回顾115

第六章 有关观念呈现与内容二术语之最重要歧义性的综述116

44 “观念呈现”〈Vorstellung〉116

45 “观念呈现的内容”121

第六逻辑研究 认知现象学阐释原理127

前言127

导论131

第一部分 客观化的意向及充实化。作为充实化与其层级之综合的认知137

第一章 意义意向与意义充实化139

1可作为意义载者的是一切种类的行为还只是某些种类的行为139

2一切行为的可表达性并不具决定性。一种行为表达的词语具有两种意义140

3关于一行为表达之词语的第三种意义。我们的论题的表达142

4知觉的表达(“知觉判断”)。其意义不可能存在于知觉之内,而必须存于特殊的表达行为之内143

5继续:知觉作为确定意义的行为,而非作为持有意义的行为145

6表达性思想与被表达的直观之间的静态统一体。认知150

7作为行为特性的认知以及“语词的一般性”152

8表达与被表达的直观间的动态统一体。充实意识与同一性意识156

9在充实统一体之内的与之外的意向的不同特性159

10更广泛的充实体验类。直观作为须待充实之意向160

11预期证误(Enttauschung)与冲突。区分之综合162

12整体的与部分的同一化与区分化,作为述谓性的表达形式与限定性的表达形式之共同现象学基础164

第二章 客体化意向的间接特性说明与其按照“充实综合”区分所获得的本质子类168

13认知综合作为客观化行为特有的充实化形式。意义行为包含在客观化行为类之下168

14 通过充实化特殊性对符号意向与直观意向的区分进行现象学的特性说明171

15 意义功能之外的符号性意向175

第三章 论认知层阶的现象学179

16 单纯同一化与充实化179

17 充实与直观化之间的关系问题182

18 间接性充实化的层阶系列。间接性观念呈现183

19 间接性观念呈现与“观念呈现之观念呈现”间的区分184

20 在每一充实化内的真正直观化。真正的与非真正的直观化185

21 观念呈现之“充实性”187

22 充实性与“直观的内容”189

23 同一行为之直观性内容与符号性内容间的分量比较。纯粹直观与纯粹意指。知觉内容与图像内容,纯粹知觉与纯粹想象。充实性之等级化190

24 充实化的增大系列194

25 充实性与意向性质料195

26 继续:再现或统握。质料作为统握意义、统握形式与被统握的内容。直观性统握与意指性统握的不同特性说明198

27 再现作用作为一切行为内必要的观念呈现基础。对于“意识与一对象关系的不同方式”语词的最终阐释201

28 意向性本质与充实化的意义。认知的本质。作为种〈specie〉的直观202

29 完全的与缺漏的直观。充分相应的与客观上完全的直观化。本质203

第四章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207

30 在可能的(真实的)意义与不可能的(想象的)意义之间的观念区别207

31 一致性或相容性作为一般内容最广范围内的一种观念性关系。作为意义的“概念”之一致性209

32 一般内容的不一致性(冲突性)211

33 冲突性如何也能作为统一性的基础。关于一致性与冲突性语词的相对性212

34 若干公理214

35 作为意义的诸概念间的不可一致性215

第五章 充分适当性的理想。明证性与真理内容及意识作为内知觉218

36 引言218

37 知觉的充实化功能。最终充实化的理想219

38 充实化功能中的设定性行为。在宽松和严格意义上的明证性222

39 明证性与真理223

第二部分 感性与理解231

第六章 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231

40 范畴意义形式的充实化问题及其解决的主导性思考231

41 继续:例示范围的扩大234

42 在客观化行为全部范围内的感性素材与范畴形式间的区别236

43 范畴形式的客观相关项不是“现实的”〈reale〉因素237

44 存在概念与其他范畴并非起源于内知觉区239

45 直观概念的扩大,特别是知觉概念与想象概念的扩大。感性直观和范畴直观241

46 对感性知觉与范畴知觉之间区别进行的现象学分析243

47 继续。作为“简单”知觉的感性知觉之特性说明245

48 作为有根基的行为的范畴行为之特性说明248

49 有关名词性形成方式的补充说明251

50 在范畴性把握中的而非在名词性功能中的感性形式253

51 汇集形式[Kollektiva]与析取形式[Disjunktiva]253

52 一般对象构成于一般直观内255

第七章 关于范畴性再现的研究258

53 对第一部分研究的回顾258

54 关于范畴形式的再现者问题259

55 关于特有范畴再现者假设的论据261

56 继续:被连接行为与相应客体的范畴统一体之心理连接263

57 根基性直观的再现者并非直接由综合形式的再现者加以连接264

58 两种区别之间的关系: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以及范畴之感觉267

第八章 真正的与非真正的思想的先天性法则270

59 形式不断更新的复杂化。可能直观的纯粹形式理论270

60 在质料与形式之间的相对性的或功能性的区分。纯粹理智行为与混合有感性的理智行为。感性概念及范畴271

61 范畴的形成方式并非对象的真正改变273

62 前所与素材的范畴形成方式中的自由性及其限度:纯粹范畴的法则(“真正的”思想的法则)274

63 符号性的与混合有符号性的行为之新的有效性法则(非真正的思想法则)277

64 纯粹逻辑-语法的法则,作为一切理智的法则而非仅作为一般人的理智法则。它们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它们的相关于非充分适当思想的正常功能281

65 逻辑学的现实意义之谬误问题283

66 在“直观”与“思想”之间通常对立中所混入的最重要差别之区分285

第三部分 引导性问题的阐明289

第九章 非客观化行为作为意义的看似充实化289

67 并非一切意指行为都包含一种认知行为289

68 有关非客观化行为之表达的特殊语法形式解释的争论291

69 赞成和反对亚里士多德理解的论点294

70 决定300

附录 外知觉与内知觉。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303

中译本附录 回忆我与《逻辑研究》的一段“书缘”318

德、法、英、中现象学用语对照表3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