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清代绘画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清代绘画史 上
  • 冯克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ISBN:750341617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3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清代绘画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清代初期的绘画:集成与拓展1

第二节 清代中期的绘画:繁荣与发展2

第三节 清代后期的绘画: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3

第二章 清初苏、松地区的绘画7

第一节 “四王”及其后学7

(一)“四王”的成就7

(二)“四王”与清初政治37

(三)“四王”之后学38

1.王原祁与娄东派四大弟子38

2.王翚与虞山派41

3.“小四王”与“后四王”43

4.四王后学的流弊50

第二节 清“六家”中的吴历与恽寿平52

(一)吴历简介52

(二)恽寿平的艺术成就55

1.生平简介55

2.画学渊源62

3.花鸟画的艺术特色65

(1)秀雅清新,生趣盎然65

(2)善采古人之长处,进而自出新意65

(3)力排浓丽、雍容,追求清高淡泊66

(三)恽寿平与常州花鸟画派66

(四)恽寿平与王武68

第三节 方以智的绘画及其意义71

第三章 清初徽州地区的绘画79

第一节 从天都派到新安派79

(一)天都派与天都十家83

(二)新安四大家87

1.画宗倪黄,属苍劲澹雅一路91

2.主张创新92

3.注重实践92

(三)渐江与新安画派92

(四)新安派与黄山派99

第二节 四大画僧101

(一)四僧画派的提出101

(二)八大山人的绘画成就与特色102

1.绘画成就102

2.绘画的特色104

(1)造型的人格化104

(2)构图的简约与动感112

(3)笔墨特色121

(三)石涛的绘画及画论121

1.一画之体与用136

2.法与化的四境界139

(1)法立于一画139

(2)“有法必有化”140

(3)我之为我141

(4)不似之似141

(四)髡残诸家142

(五)梅清诸家150

第四章 清初金陵地区的绘画155

第一节 金陵八家155

(一)金陵八家的提出155

(二)金陵八家的人员构成155

(三)金陵八家的共同画风167

第二节 龚贤的绘画成就与主张170

(一)龚贤的绘画成就171

(二)龚贤论画之“道”175

(三)龚贤论创作四要177

(四)“三品”、“二派”的品评标准179

第三节 龚贤与“金陵三逸”180

第五章 清初绘画其他流派和名家185

第一节 罗牧与江西画派185

(一)罗牧画风的演变及艺术成就185

(二)“东湖书画会”与“江西派”189

第二节 指头画派及遗民画家190

(一)高其佩与指头画派190

(二)明末清初几位不入流派的遗民画家194

1.崔子忠(?—1644年)194

2.陈洪绶(1599-1652年)194

3.张风(?—1662年)202

4.普荷、项圣谟和傅山203

(1)普荷(1593—1683年)203

(2)项圣谟(1597—1658年)205

(3)傅山(1606—1684年)205

第六章 清代宫廷绘画:画院与院画207

第一节 清代画院的构成207

(一)清代画院的建制207

1.珐琅处207

2.如意馆208

3.画院处及其与如意馆的关系208

(二)画画人209

(三)南书房与词臣供奉212

(四)供奉内廷的兼职画家213

第二节 清代院画的流派214

(一)院画概况214

(二)正统文人画派215

1.清初诸帝与宫廷文人画215

2.南宗山水画派218

(1)康、雍、乾三朝南宗山水的演进218

(2)“四王”画风与院体山水画222

(3)南宗山水的特色226

(4)南宗山水的代表作品228

3.花鸟画“写生正派”231

(1)蒋廷锡的逸气写生231

(2)邹一桂及其“活脱”说234

4.宫廷人物写真235

(1)顺治朝宫廷人物画家黄应谌等235

(2)康熙朝宫廷白描写真画家禹之鼎与顾铭238

(3)乾隆朝的宫廷人物与肖像画家丁观鹏、金廷标、徐扬等243

5.折算无亏的二袁界画248

(三)“参用西法”画派258

1.中西合璧的画风258

2.焦秉贞、冷枚等“参用西法”的绘画成就260

3.张氏画画人家族262

4.内廷“线法画”264

(四)“海西”画派265

1.欧洲传教士画家的东来265

2.欧洲传教士画家在宫廷中的绘画活动267

(1)首先是重大事件的纪实画创作267

(2)其次是为皇帝、后妃以及文武功臣和有关人员绘制肖像267

(3)再次是向中国画家传授欧洲的技法及画种267

3.郎世宁及其新体绘画的产生270

4.郎世宁新体绘画的特色271

5.关于郎世宁新体画的评价275

(五)满族名画家阿尔稗与他的《饮虎图》276

第七章 清中前期院外人物肖像画279

第一节 院外人物画名家279

(一)高其佩与上官周279

(二)“波臣派”传人及写真281

(三)“本西洋写真法”画家287

第二节 清代闺阁仕女画家288

第三节 传统人物肖像画的理论总结291

第八章 清代中期的扬州画派与“扬州八怪”第一节 扬州画派的特点297

(一)扬州画派297

(二)扬州画派的思想与人生297

(三)扬州画派的审美追求298

(四)扬州画派的题材选择298

第二节 “扬州八怪”299

(一)“八怪”十五家等300

1.华喦(1682—1756年)300

2.高凤翰(1683—1748年)305

3.边寿民(1684—1752年)307

4.汪士慎(1686—约1759年)308

5.李?(1686—1762年)312

6.陈撰(1686—1758年)317

7.金农(1687—1764年)318

8.黄慎(1687—1772年)325

9.高翔(1688—1753年)326

10.郑燮(1693—1765年)328

11.李方膺(1895—1755年)342

12.罗聘(1733—1799年)344

(1)题材广泛,画境开阔356

(2)造形重神似356

(3)诗、书、画、印四全其美357

13.闵贞(1730—?)358

14.李葂360

15.杨法360

(二)“八怪”之“怪”360

1.狂怪的人品与气质361

2.异于道统的行为363

3.消极冷僻的画品364

4.自由脱略的画风364

第三节 “扬州八怪”的艺术成就与局限365

(一)艺术成就365

1.对花鸟画题材的开拓365

2.人物题材的世俗化与生活化367

3.神、形、笔、意的一致性探索368

4.诗书画印的高度融合369

(1)诗(题)与画369

(2)金石书法入画370

(二)“八怪”对传统的失误373

(三)“八怪”的师承渊源375

(四)郑板桥论画376

1.定则与化机377

2.师意不师迹与学一半、撇一半378

第九章 清后期的山水画与仕女画379

第一节 “京江画派”与清代后期的山水画379

(一)“京江画派”的产生379

(二)张崟与“京江画派”381

(三)清晚期山水画家388

第二节 嘉、道时期的仕女画393

(一)嘉、道时期的社会风气与仕女画393

(二)嘉、道仕女画的题材394

(三)嘉、道仕女画的造型特点395

(四)改琦与费丹旭的仕女人物画396

第十章 “海派”绘画的兴起及成就405

第一节 “海派”绘画的兴起405

(一)从“八怪”之衰到“海派”之兴405

(二)“沪上三熊”及同时期的画家406

1.朱熊与朱偁406

2.张熊与鸳湖派407

3.任熊409

4.“三熊”与王礼413

(三)任颐的艺术成就415

1.“海上三任”与上海画派415

2.任颐的艺术师承和创作道路422

3.任颐的花鸟画428

4.任颐的人物画432

第二节 “海派”三大画师435

(一)“扬州画派”的终结与转变:虚谷435

1.生平与志趣435

2.虚谷在苏州436

3.虚谷与任颐438

4.虚谷绘画的艺术个性439

(1)“比兴”之真441

(2)“静气”之善442

(3)“变形”之美444

(二)“海派”的先驱者之一:赵之谦446

(三)金石书画的综合与集成:吴昌硕453

1.生平与求索455

2.艺术道路458

3.画学渊源461

4.艺术特点467

5.吴昌硕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475

第三节 海派的结社活动477

(一)平远山房书画集会478

(二)吾园书画集会478

(三)小蓬莱书画集会479

(四)萍花社479

(五)飞丹阁480

(六)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481

(七)文明书画雅集482

(八)豫园书画善会482

(九)宛米山房书画会484

(十)上海书画研究会484

(十一)青漪馆书画会485

第十一章 清代民间的卷轴画与壁画489

第一节 民间卷轴画489

(一)民间肖像画489

(二)道、佛行画像490

(三)扬州髹漆名匠卢栋的绘画491

(四)清代广东地方名画家黎二樵492

第二节 壁画494

(一)庙堂壁画495

(二)喇嘛教寺院壁画497

(三)太平天国壁画499

第十二章 清代民间年画503

第一节 清代年画的形成与内容503

(一)清代年画的产生与发展503

(二)清代木版年画的工艺及变化508

(三)木版年画的体裁样式509

(四)年画的题材与内容510

1.神祃510

2.戏文故事510

3.儿童嬉戏和寓意吉庆511

4.风景、花卉和耕织图513

5.门画514

(1)武门神514

(2)文门官514

(3)门童515

6.时事516

第二节 清代主要年画产地及特点518

(一)天津杨柳青年画519

1.杨柳青年画的特征519

2.杨柳青年画的变迁520

3.杨柳青画师:高桐轩与钱慧安521

(1)高桐轩与杨柳青年画521

(2)钱慧安与杨柳青年画524

(二)苏州桃花坞年画527

(三)河南朱仙镇年画528

(四)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530

(五)福建漳州年画532

1.构图特点533

(1)综合533

(2)饱满533

(3)对称533

(4)连环533

2.造型特点533

3.工艺特点534

(六)四川绵竹年画与《与迎春图》534

1.表现形式及内客535

2.画稿作者536

(七)湖北民间年画539

1.湖北民间年画的分布和发展:539

2.湖北民间年画的品种和内容:541

3.年画的材料与印刷:541

(八)重庆梁平木版年画542

第十三章 清代版画545

第一节 清代版画的源流与徽派版画545

(一)清代版画的源流545

(二)明末清初的徽派版画与黄氏家族刻工547

第二节 清代版画插图与石印版画548

(一)清代戏曲小说的版画插图548

(二)石印版画与晚清时事画报549

第十四章 清代的中外绘画交流558

第一节 西方传教士与“西画东渐”558

(一)清宫四洋画家及其创作558

(二)清初画坛对西洋画的认知偏态560

(三)清代宫廷绘画对西方传教士画家创作的约束561

第二节 广州的东西方绘画交流与“外销画”562

(一)广州与东西方绘画交流562

(二)清代在广州活动过的西方画家563

(三)广州的“外销画”及画家565

第三节 清代绘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569

(一)明清之际黄檗宗僧人东渡与日本绘画569

(二)沈铨及其对日本绘画的影响572

第十五章 清代绘画的鉴藏、述学与品评577

第一节 清代绘画的鉴藏与著录577

(一)清代鉴藏与绘画的发展577

(二)明清之际书画鉴藏活动中心的北移578

1.书画鉴藏中心的北移578

2.北方藏画的共同特征580

(三)清代宫廷书画鉴藏与著录581

1.清代内府鉴藏活动581

2.清代内府的绘画著录工作582

(四)清代书画的私家鉴藏与著录583

1.清代著名私人鉴藏家及其活动583

(1)嘉兴项氏583

(2)王铎与清初鉴藏585

(3)宋权与宋荦585

(4)梁清标587

(5)孙承泽(号北海、退谷)是与王铎有联系的著名的鉴藏家之一587

(6)安歧(1683—?)588

(7)高士奇(1645—1704年)588

(8)袁枢588

(9)戴明说588

2.清代私家鉴藏的著录589

第二节 清代绘画的述学591

(一)清代画传与画史591

(二)清代画论著述594

1.关于“画理”、“画法”和“画趣”的问题595

2.关于“形似”和“神似”的问题596

3.关于内容和形式问题596

4.关于气韵问题596

(三)清代的画跋599

1.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题跋600

(1)王时敏《西庐画跋》600

(2)王鉴《染香庵跋画》600

(3)王翚《清晖画跋》601

(4)王原祁《麓台题画稿》601

2.恽寿平、石涛、郑燮题跋602

(1)恽寿平《南田画跋》602

(2)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603

(3)郑燮《板桥题画》、《补遗·题画》604

第三节 清代画品与画评606

(一)清人的绘画批评与“气韵”观606

1.笔、墨与“气韵生动”607

2.笔与“气韵生动”608

3.墨与气韵生动612

(二)清人论“品”与绘画批评613

(三)清人论“法”与绘画批评620

(四)清人论“病”与绘画批评622

(五)清代绘画的审美走向625

(六)清代绘画批评的进步与局限6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