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民族学 下 第2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民族学 下 第2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230411.jpg)
- 瞿明安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05554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967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46页
- 主题词:民族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民族学 下 第2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四篇 现代民族学的理论取向3
第四十一章 历史特殊论3
第一节 博厄斯的文化观5
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5
二、文化相对论的观点6
三、文化观的发展与“文化区”的概念7
第二节 对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贡献10
第三节 文化历史学派其他几员主将的学说11
一、克鲁伯的文化观11
二、威斯勒对“文化区”概念的阐发13
三、罗维对原始文化的独特研究14
第四十二章 文化功能论17
第一节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17
一、文化功能理论17
二、宗教巫术研究19
三、现代田野工作的开始21
四、其他相关研究22
第二节 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理论24
一、结构功能论24
二、亲属制度研究27
三、原始信仰研究28
四、社会裁定研究29
第三节 文化功能论其他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30
一、埃文思-普里查德的结构功能论30
二、弗思的象征性交换和应用研究31
三、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和“小传统”32
第四十三章 文化与人格理论35
第一节 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兴起35
一、精神分析理论对民族学研究的影响35
二、博厄斯对文化与人格研究兴起的贡献37
三、影响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几种人格理论39
第二节 文化与人格的主要理论42
一、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43
二、米德的文化决定论44
三、卡迪纳等人的基本人格结构论46
四、林顿的身份人格理论47
五、杜波伊斯的众数人格论48
六、怀亭等人的跨文化研究论48
七、许烺光的“轴”理论50
第三节文化与人格研究的新发展51
一、心理人类学的兴起51
二、心理人类学麾下的文化与人格研究53
第四十四章 新进化论57
第一节 怀特与文化的普遍进化57
一、文化的本质59
二、文化的进化61
三、文化的科学63
第二节 朱利安·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65
一、文化生态学理论66
二、多线进化理论69
第三节 塞维斯与萨林斯的新进化论72
一、新进化论第二代传人的《文化与进化》72
二、塞维斯与《文化进化论》77
三、萨林斯与进化论批判79
第四十五章 结构主义82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基石82
一、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83
二、雅各布森的音位学84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86
第二节 结构主义:认知结构的探索者87
一、分类与“二元对立”87
二、自然到文化的“转换”89
三、万花筒的碎屑92
四、“二元对立”的平衡与转化95
第三节 亲属制度的结构分析101
第四节 神话的结构主义研究105
第四十六章 文化象征论114
第一节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114
一、有关象征本质特征的理论115
二、有关仪式过程的阈限、交融理论117
三、色彩象征观118
四、过程分析方法120
第二节 埃德蒙·利奇的文化象征理论121
一、有关文化与交流的理论观点122
二、有关时间象征的分析124
三、关于头发的象征分析125
第三节 玛丽·道格拉斯的日常生活象征理论127
一、有关洁净与肮脏的象征理论127
二、“栅格一群体”分析法129
第四节 阿伯勒·科恩的政治象征理论131
一、象征符号的形式与功能131
二、政治行为与象征符号的关系132
三、政治人的象征134
四、群体在组织过程中的象征策略134
第五节 罗德尼·尼达姆的象征分类研究136
一、象征分类是道德分类136
二、象征分类的起源和原则137
第四十七章 文化解释论141
第一节 文化解释理论的基本特征141
一、文化和宗教的概念142
二、从事民族志就是深描144
三、深描的过程145
四、深描的特点及功能148
第二节 深描方法的实例分析149
一、雄鸡:男人的象征149
二、赌博:斗鸡的经济学解释151
三、地位:斗鸡的深层游戏152
四、心态:斗鸡人的本性解读153
第三节 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155
一、“雷格瑞事件”说明法律具有地方性156
二、三个术语代表了不同的法律文化158
三、法律就是地方性知识159
第四十八章 文化认知论161
第一节 作为文化研究的认知论161
第二节 作为思维方式的认知论164
第三节 作为认知研究的民族科学166
一、对颜色的分类172
二、对生物的分类173
第四节 作为认知研究的图式与模式180
第五节 文化认知论的发展趋势及其成果186
第四十九章 文化唯物主义189
第一节 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渊源189
第二节 研究策略和科学的结构191
第三节 文化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95
第四节 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198
第五节 文化唯物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分歧201
一、文化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202
二、文化唯物主义与其他理论205
第五十章 结构马克思主义208
第一节 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形成208
一、结构马克思主义中的结构主义渊源208
二、结构马克思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渊源211
三、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214
第二节 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16
一、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216
二、结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217
第三节 阿尔都塞与结构马克思主义218
第四节 戈德利尔与结构马克思主义223
第五节 对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简要评述225
第五十一章 族群理论与民族主义228
第一节 古典社会理论对族群的论述231
一、马克斯·韦伯的论述231
二、卡尔·马克思的大理论232
三、涂尔干的社会理论236
第二节 族群理论关键概念辨析239
一、种族概念辨析239
二、“民族”涵义的演变240
三、族群与族群理论244
四、种族、民族与族群的区别与联系248
五、族群性诠释250
第三节 当代族群认同理论252
一、认同与族群认同252
二、族群认同理论254
第四节 民族主义256
一、民族主义定义与分类256
二、民族主义浪潮258
三、民族主义的想象论260
第五十二章 社会性别理论263
第一节 社会性别生物决定论264
一、高尔顿、魏斯曼等早期社会性别生物决定论者的观点264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267
第二节 社会性别文化建构论269
一、玛格丽特·米德与《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269
二、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对青春期现象的跨文化研究271
三、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273
四、盖尔·卢宾:“性/社会性别制度”274
第三节 社会性别语言建构论275
一、语言结构和使用中的性别差异275
二、男性、女性在语言结构中的差异276
三、男性、女性在语言使用中的差异278
四、社会性别中的权力话语280
第四节 父权制理论282
第五节 社会性别认识论和方法论286
第五十三章 实践理论292
第一节 马克思:结构主义还是实践理论?293
一、马克思主义与结构马克思主义294
二、马克思的实践理论297
第二节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300
一、实践理论的由来302
二、实践理论解释什么?304
三、实践理论的主要内容305
四、实践理论如何实现?309
第三节 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311
一、行为如何塑造体系?312
二、文化与实践理性:对功利主义的人类学批判313
三、土著如何思考:能动者的引入316
第四节 对实践理论的总体评价319
一、实践理论的贡献320
二、实践理论的局限321
第五十四章 后现代主义323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的对象323
一、从重视宏大理论转向文化表述323
二、质疑传统民族志的整体观325
三、质疑传统民族志的客观性327
四、质疑传统民族志忽视作者的角色329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的途径331
一、反映被研究者个体的内心世界332
二、包含着多种声音的对话模式334
三、提倡民族志写作方式的多样化336
四、强调人类学的文化批评339
第三节 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评价341
一、后现代主义人类学产生的影响342
二、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质疑343
第五十五章 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346
第一节 勃罗姆列伊有关民族分类的理论346
一、前苏联族体分类的由来346
二、勃罗姆列伊的民族共同体分类349
三、与民族分类关联的问题353
第二节 前苏联学者有关民族过程的理论355
一、“民族过程”概念的由来356
二、对“民族过程”理论内容的分析358
三、对“民族过程”理论的再认识360
第三节 前苏联学者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362
一、“经济文化类型”与“历史民族区”362
二、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研究意图363
三、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研究重点365
第五十六章 日本民族学的理论建构368
第一节 白鸟芳郎:历史民族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实践者369
一、学问生涯的两个转向369
二、开创华南民族史的研究371
三、复原民族文化史的尝试——泰国西北部山地调查372
第二节 祖父江孝男:心理人类学理论的引进者及实践者374
一、文化与人格理论在日本传播与运用的背景375
二、在日本引进和发展了心理人类学理论376
三、运用心理人类学理论研究日本社会问题的实践378
第三节 中根千枝:纵向社会人际关系理论的建构者379
一、“纵向社会人际关系”理论的背景380
二、纵向社会人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建构381
三、纵向社会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和相关评价382
第四节 梅棹忠夫:文明生态史观理论的建构者383
一、“文明的生态史观”理论的学术背景383
二、“文明的生态史观”理论的建构384
三、“文明的生态史观”的学术评价386
第五节 佐佐木高明:照叶树林文化论的倡导者和推动者387
一、照叶树林文化理论的学术背景387
二、照叶树林文化理论的建构388
第五十七章 民族学理论中国化的先驱391
第一节 吴文藻:中国现代民族学的奠基人391
一、民族学中国化理论来源的背景392
二、中国化的功能理论393
三、边政研究395
第二节 费孝通:中国民族学理论的践行者396
一、微型社区研究397
二、中国乡土研究399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401
四、文化自觉理论403
第三节 林耀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者404
一、中国宗族乡村研究405
二、社会关系均衡论406
三、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研究408
四、原始社会的分期理论410
第四节 李亦园: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者412
一、台湾土著民族研究413
二、华人社区研究的“文化调适”理论414
三、李亦园的文化观416
四、三层次均衡和谐理论417
五、宗教与神话研究419
第五篇 现代民族学的研究方法425
第五十八章 田野调查方法425
第一节 田野调查的历史发展426
一、从书斋到田野的民族学研究426
二、民族学调查方法的“革命”428
三、中国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实践429
第二节 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432
一、深入当地人生活的参与观察432
二、与个别对象的深度访谈434
三、采集一个家族的系谱434
四、搜集民族文献与文物435
五、超越文字表述的影像拍摄435
六、收集口述史资料435
七、参与式乡村评估方法436
八、回访式调查或追踪调查437
第三节 田野调查的具体步骤439
一、田野调查的准备阶段439
二、实地调查阶段440
三、整理分析阶段440
四、撰写调查报告或民族志441
五、田野调查中的注意事项441
第四节 田野调查者的立场和视角442
一、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442
二、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443
三、本文化研究与异文化研究444
第五十九章 民族志写作447
第一节 民族志的基本概念448
一、“民族志”基本含义的探讨448
二、“民族志”含义的二重性448
第二节 民族志简史450
一、英国功能学派与民族志科学范式的确立450
二、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与民族志的“深描”454
三、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反思与实验民族志458
第三节 民族志的写作方法460
一、民族志写作的基本内容框架460
二、民族志的体裁464
第四节 民族志写作的意义和作用472
一、人类学家工作的展示472
二、理论探讨和知识生产472
三、人类学的文献记录473
四、人类学自身价值的体现474
第六十章 主位和客位研究方法475
第一节 从田野工作到主位和客位研究476
一、田野工作及其产生476
二、从田野工作到主位与客位研究478
第二节 主位和客位研究概述480
一、主位和客位研究的产生与旨趣480
二、主位和客位研究的内容483
第三节 关于主位和客位研究的简单评述486
一、区分主位和客位研究的民族学学科意义486
二、主位和客位研究的视角优劣评述489
第六十一章 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499
第一节 早期民族学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500
一、古典进化学派的跨文化比较方法500
二、传播学派的跨文化比较研究501
三、法国社会学派的跨文化比较研究501
第二节 现代民族学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502
一、美国历史学派的跨文化比较研究502
二、结构功能学派的跨文化比较研究504
三、文化与人格学派的跨文化比较研究506
四、默多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508
五、中国民族学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510
第三节 当代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特点512
一、当代民族学中比较研究的观念512
二、关于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516
第六十二章 文献研究方法521
第一节 民族学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文献类型522
一、古籍文献:认识古代社会的基本素材522
二、地方志:国家权力意志的体现523
三、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突破的基石524
四、民间文书:窥视乡村社会的窗口525
五、音像制品:留住特定的瞬间525
六、民族文字资料:非主流的认知526
第二节 民族学研究中文献的搜集和整理528
一、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的结合529
二、特殊背景下的文献研究方法531
三、民族学研究中文献研究方法运用的典型个案532
四、文献研究方法的不足与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535
第六十三章 语言学分析方法538
第一节 语言学分析方法贯穿民族学史538
一、语言学分析方法在西方民族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538
二、语言学分析方法对中国民族学研究的贡献540
第二节 语言学分析的基础方法541
一、关于基础分析方法的说明541
二、音位记音法543
三、语词分析法544
四、语言学基础分析方法的局限547
第三节 广义语境分析法549
一、广义语境分析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549
二、广义语境分析理论与方法550
三、广义语境分析方法评价553
第四节 话语群的分析方法553
一、话语群是何物?554
二、话语群理论的具体分析方法555
三、话语群分析方法评价556
第六十四章 计算机模拟方法558
第一节 计算机模拟简介558
一、计算机模拟的概念558
二、计算机模拟的类型560
三、计算机模拟的特点561
第二节 民族学与人类学运用计算机模拟的发展历程561
一、早期运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工作562
二、运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发展563
第三节 民族学与人类学当中运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典型案例分析565
一、尼安德特人手骨的模拟565
二、人类迁移现象的计算机模拟566
第四节 计算机模拟方法对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意义569
一、计算机模拟与田野调查569
二、计算机模拟与民族学与人类学分析570
第五节 计算机模拟方法的简评、反思与展望571
一、简评:取得成果与存在问题571
二、反思:超越“还原”和“建构”573
三、展望:走探索与创新之路575
第六十五章 影视拍摄方法及实例分析577
第一节 早期影视拍摄与人类学研究577
一、作为资料收集的电影577
二、贝特森与米德的研究实例580
第二节 观察式电影与教学应用583
一、序列电影与教学研究583
二、《斧头战》的实例分析587
三、《斧头战》的教学意义588
第三节 参与方法与参与电影590
一、作为研究方法的参与电影590
二、参与电影的拍摄实例593
第六十六章 民族学家的角色和责任603
第一节 民族学家研究和发现的责任604
一、田野工作与第一手资料604
二、“本土化”和自我研究605
第二节 民族学家教学和培养的责任607
一、民族学的师承传统607
二、民族学家培养后学的责任609
第三节 民族学家服务社会的责任611
一、民族学研究走出“象牙塔”611
二、民族学的应用研究612
三、应用研究与学科发展615
第四节 民族学家的职业伦理616
一、“为殖民统治服务”的原罪616
二、所谓“保护”与“发展”617
三、对“他者”的尊重617
四、职业与学术规范619
第六篇 现代民族学的应用研究623
第六十七章 现代民族学应用研究的特点623
第一节 民族学应用的地位和价值624
一、民族学是一门立足于应用的学科624
二、当代民族学应用的价值626
第二节 当代民族学的应用领域与特点630
一、当代民族学的应用领域630
二、当代民族学应用的特点634
第三节 民族学应用的基本原则637
一、应用需要坚持双向导通的原则637
二、应用需要立足于各民族的传统639
三、应用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640
第六十八章 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分析642
第一节 民族学视野中的经济发展理论642
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642
二、民族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645
三、民族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方法649
第二节 关于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与“模式”652
一、关于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概念653
二、关于民族经济发展中的“模式”问题655
第三节 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差异的分析659
一、民族经济模式差异的评估659
二、民族经济模式差异的价值663
第六十九章 文化与生态适应及实例分析668
第一节 文化与生态适应的理论研究668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文化与生态适应研究668
二、文化生态学视野中的文化与生态适应670
三、新进化论中的文化与生态适应观673
四、后现代生态人类学中的文化与生态适应研究取向676
第二节 文化与生态调适的机制679
一、文化对生态的偏离与回归680
二、文化建构与生态适应682
第三节 生态文化调适的实例分析683
一、文化与生态调适的基本特征683
二、金平傣族服饰与其生态环境的适应684
三、金平傣族住房与其生态环境的适应688
第七十章 旅游资源开发及实例分析691
第一节 旅游与人类学692
第二节 人类学研究旅游的视角694
一、旅游人类学早期的发展694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人类学的趋向695
第三节 旅游资源开发与族群认同和文化复兴的个案分析699
一、民族旅游强化族群认同意识700
二、云南民族旅游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复兴702
三、云南民族旅游激发民族文化的复制、再造和创新704
第七十一章 教育发展模式及实例分析706
第一节 后发教育跨越式发展707
一、后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内涵、特征708
二、后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711
三、后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原则712
四、后发教育跨越式发展目标的确立712
五、后发教育跨越式发展支撑机制的建构713
第二节 后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实例分析:以基诺族教育为例715
一、基诺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实施715
二、基诺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分析717
第三节 后发教育跨越式发展基本模式的选择718
一、自主发展模式719
二、自主发展与重点扶持相结合模式719
三、内联外引发展模式720
第七十二章 社会控制及实例分析721
第一节 社会控制及其必然性分析721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及其流变721
二、社会控制的必然性725
三、民族社会控制的实施727
第二节 社会控制系统分析731
一、社会控制主体731
二、社会控制的对象734
三、社会控制规范736
四、社会控制手段738
第三节 社会控制的类型与目标740
一、社会控制类型740
二、民族社会控制的目标741
第四节 藏族村落社会控制的实例分析742
一、信仰支撑下的人生价值系统743
二、伦理关系支撑下的婚姻家庭秩序744
三、民间规则支撑下的邻里关系745
四、宗教精神主导下的社会舆论系统746
五、民意支撑下的村民组织系统746
第七十三章 人口流动模式及实例分析748
第一节 人口流动的文化解释748
一、流动行为的文化背景749
二、人口流动与文化传播749
三、人口流动中的文化冲突750
四、人口流动中的文化适应752
第二节 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人口的乡城流动753
一、制度文化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754
二、文化开放程度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动因的相关性755
三、文化传统、民族观念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行为的影响756
四、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社会、文化影响758
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社会、文化影响759
六、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760
第三节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实例分析761
一、人口流动与云南基诺族传统文化复兴761
二、乡城流动人口城市聚落“内卷化”762
第七十四章 疾病防治及实例分析768
第一节 医疗体系的文化意义768
第二节 医疗体系的多元共存772
一、自然医疗体系772
二、拟人医疗体系774
三、现代医疗体系776
第三节 多元医疗体系的人类学分析779
一、求医行为多样性的调查779
二、疾病治疗的社会功能780
三、疾病治疗仪式的文化解读782
第七篇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787
第七十五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全球化进程787
第一节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787
第二节 民族学视野中的全球化进程790
一、全球化是民族文化变迁的动因790
二、全球化过程是一个对民族文化分化融合的过程793
三、全球化是民族文化的网络化过程795
四、全球化是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博弈过程796
五、全球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新的融合过程798
第七十六章 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802
第一节 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802
一、全球化导致各民族社会转型802
二、全球化过程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是一种文化的整合过程803
三、全球化导致文化价值冲突805
四、全球化导致民族文化的丧失与吸收806
第二节 民族文化对全球化的对应807
一、全球化图景中的民族文化807
二、民族文化对全球化的对应809
第七十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变迁的特点815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变迁815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820
一、变迁的实质是“颠覆性的”820
二、经济生活是文化变迁的动力821
三、文化变迁的形式是从“碎片化”到“重塑”822
第三节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824
第七十八章 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适应的机制829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内在接受机制830
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830
二、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控制程度832
三、不同个体行为活动的导向作用834
第二节 异质文化的外部传播机制836
一、异质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满足程度836
二、异质文化传播的时间和空间838
三、异质文化传播的规模大小839
四、历史上异质文化传播的影响840
第七十九章 全球化时代宗教世俗化的特点841
第一节 宗教世俗化的特定内涵841
第二节 现代语境下宗教世俗化现象的主要特征844
一、人文精神的世俗化844
二、宗教权利的世俗化845
三、宗教观念的世俗化845
四、宗教价值取向的世俗化846
五、宗教礼仪和戒律的世俗化847
六、宗教情感的世俗化848
七、宗教机构和宗教组织的世俗化850
八、传经布道方式的世俗化851
九、宗教信徒生活方式的世俗化851
第三节 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对宗教世俗化的再认识851
第四节 宗教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853
第八十章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权的保护与发展859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文化权859
一、民族文化权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持权力861
二、保护民族文化的权力861
三、发展民族文化的权力862
四、民族文化获得尊重的权力863
第二节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权的发展863
一、国家在民族文化保护中负有重要的责任865
二、民族文化权在各民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866
第三节 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权的途径868
第八十一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872
第一节 以人为本原则872
第二节 整体保护原则876
第三节 活态保护原则877
第四节 民间事民间办原则877
第五节 原生态保护原则879
第六节 差异性保护原则882
第七节 择优保护原则883
第八节 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885
第八十二章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888
第一节 我们所处的全球化时代与文化认同889
第二节 文化认同在当代全球化中的表象893
一、全球化导致了非全球层面上文化认同的增强893
二、全球化导致文化认同的迷惑与博弈899
三、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性文化认同的扩大902
四、全球文化认同与特质文化认同性问题902
第八十三章 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904
第一节 中华民族认同的当代内涵904
第二节 当代中国民族认同中的多维关系907
一、在国家层面上的认同908
二、在构成中华民族的国内各民族层面上的认同变化909
三、“炎黄子孙”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912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认同914
一、文化认同的当代价值915
二、民族文化认同的新构建917
第八十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都市化进程923
第一节 民族学视界下的全球化与都市化的关联性923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930
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932
二、全球化赋予了城市化的全新内涵和方式933
三、全球化建构了多级多层次的全球城市网络体系934
四、全球化加速了城市族群与文化的多样性936
五、部分地区城市在卷入全球化的同时可能被边缘化939
参考文献944
后记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