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孟子之王道主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孟子之王道主义](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1179244.jpg)
- 贺荣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21550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224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孟子之王道主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作者自序1
引言 孟子之生平1
第一章 形成孟子王道主义之三观1
第一节 由上帝安排人世一切的天道观1
王道主义简介2
乙 孟子所指之天乃是一位有人格的天2
丁 天之道是诚3
甲 仁义之道乃是顺天之道3
戊 孟子认为人世之一切莫不由天意来决定3
第三节 何以王道主义以实行仁义之道为其总路线3
丙 天性善3
本书之布局3
己 天赏善惩恶5
本书标明孟子原文之方式5
第二节 听天由命尽其在我之人生观6
甲 孟子乃是一位笃信上帝的虔诚信徒6
乙 孟子相信人生之一切际遇莫不由吾人之命来决定6
丁 孟子为人处世之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6
丙 何谓美,何谓美人7
丁 何谓大,何谓大人7
丙 对待吾人之命当有之态度与作法7
甲 人类历史之演变规律是一治一乱往复循环8
第三节 以天下治乱为观点的历史观8
丙 有人认为有人性善,有人性不善,并非人皆性善9
戊 争取国君信任之途径10
丁 当喜听善言10
乙 夏商周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10
丙 仁者无敌10
辛 士当与贤士为友11
丁 每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起,其间也必有名闻于世的贤人11
戊 孟子从其历史观中所产生之思想12
乙 孟子何以知人性善13
甲 孟子道性善13
第一节 孟子主张人性善13
第二章 王道主义是建立在人性善这一基石之上13
丙 侧隐等四种心向人皆有之14
第二节 孟子对大道之发扬14
丁 人当尽力发挥扩充其四种心向15
第二节 孟子对反人性善说之辩驳15
甲 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不善16
乙 有人认为人性能善能不善,人并无向善之定性18
丁 孟子对人心下之论断22
第三章 王道主义以实行仁义之道为其总路线23
第一节 泛论仁义24
甲 仁义之意义与其实质24
乙 仁义乃是内在于人心之德26
丙 仁义乃是天之尊爵26
丁 仁义乃王道主义用以经国治民之主德26
己 仁义礼与人生之关系27
戊 仁义与礼智之关系27
乙 告子主张仁内义外28
甲 告子认为仁义乃是人为的28
第二节 对仁义之辩论28
丙 孟季子同孟子弟子公都子对义内之辩论30
丁 孟子认为告于未尝知义31
乙 仁义之道乃是应人之道32
丙 仁义之道乃是根于人性之道32
丁 仁义之道乃是圣君尧舜用以立身治民教民之道32
己 仁义之道乃是王天下致太平的唯一正确路线33
戊 仁义之道乃是王天下致太平之道33
第四章 王道主义之四项政治纲领与其政策34
乙 为能施行王道主义,首先必须组织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35
第二节 妥理财赋以确保政府从政人员之生活35
丙 为能达成此项政纲之任务,其政策是贵德尊士35
甲 孟子指出无君子莫治野人35
第一节 选贤任能以组织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35
乙 论王道主义之赋税制度36
甲 论王道主义政府之人事编制与俸禄等规制36
丙 王道主义实行助法的具体措施是采用井田制41
第三节 施行仁政以争取民心之归附而统一天下44
甲 民生政策44
乙 社会政策47
丙 其他政策48
甲 孝悌之道乃是治平天下最简易的捷径49
第四节 教民孝悌以奠定家庭社会之伦理秩序而治平天下49
丙 实行教民孝悌的三大政策50
乙 王道主义之人君当致力于教民孝悌50
丁 子女当如何尽孝道51
戊 帝舜乃大孝之典型52
己 子女不孝之事端53
庚 子弟如何尽悌道53
辛 孝悌教育成功之日,便是王道主义圆满实现之时54
第五章 论王道主义之理想完人“君子”55
甲 君子不同于一般人56
乙 君子之本性56
第一节 泛论君子56
丙 君子之所乐所患所忧57
丁 君子修植仁德之道58
戊 君子之德操59
己 君子立身之道60
庚 君子处世之道61
辛 君子对人性与命之看法66
壬 君子行仁之作风不必相同67
第二节 论君子之德能68
癸 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68
甲 何谓善,何谓善人69
乙 何谓信,何谓信人70
戊 何谓圣,何谓圣人72
己 何谓神,何谓神人73
第三节 论君子教人之道73
甲 教育对国家治平之重要性73
乙 教育群伦乃是君子责无旁贷之天职74
丙 君子善言善教74
丁 君子教人主要在助其寻回失去之善心74
戊 君子所教之人可分为五大类75
己 君子教人所当持守之两项原则76
庚 学员对学习当有之态度与认识77
甲 经国治民需要君子79
辛 孟子对古今师资之比较79
第四节 论从政之君子79
乙 古之君子对出仕做官所抱之态度80
丙 君子为政之道81
丁 君子之能力83
戊 古今君子之别85
已 有才而无君子之德易招杀身之祸85
第六章 王道主义之君与臣86
第一节 王道主义为君之道87
甲 王道主义之人君必须是仁君87
乙 人君如何能成为仁君88
丙 王道主义之人君当以尧为法89
丁 人君立身之道91
戊 人君为政之道92
己 人君治民之道94
庚 得天下之道96
辛 人君所当贵重之事物97
癸 人君待贤之道98
壬 观察近臣远臣良莠之方法98
第二节 王道主义为臣之道99
甲 当为贤臣99
乙 为贤臣当以大舜为法99
丙 当为大人100
丙 人君如杀无辜之人,可招致众叛亲离之祸102
乙 国君当善于接受公卿之谏劝102
第三节 王道主义君臣相处之道102
甲 君如何待臣,臣也如何待君102
丁 旧臣为故君服孝与否,端视人君待之如何而定103
第一节 为士立身之道104
第七章 论王道主义之中坚分子“士”104
甲 士入之使命104
乙 士当志于仁义105
丁 士当自动奋发恒心向善105
丙 士当有最高的品德105
戊 士当乐其道而忘人之势106
己 士当尊德乐义困达不变106
第二节 士当注意之事项107
甲 士当以守身事亲为人生最重大之事107
乙 士当重耻知辱108
丙 士当知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8
丁 士当如孤臣孽子时常提高警觉以避免灾祸109
己 士不当做不当的事110
戊 士当谨口慎言110
庚 士当把毁誉声名贫富贵贱置之度外111
癸 士当有为有守112
第三节 士当有之修养与精神112
甲 士当修养不动心不冲动之情操112
壬 士当注意交友之道112
乙 士当养浩然之气113
丙 士当有大丈夫之气概114
丁 士当舍生取义,临难勿苟免115
第四节 士如何修身植德116
甲 士当为学求其丢失之善心仁心116
乙 士当养其大体以成为大人117
丙 士如何养其属于大体之心119
丁 士修身植德当贯彻到底120
戊 修德之捷径与方法121
第五节 士当法孔师孟122
甲 古代士人中之四圣122
丙 孔子乃人类中之至圣124
乙 圣人乃百世之师124
丁 孔子乃士人之表率125
戊 孟子乃法孔之模范,士人之师表126
第六节 士之出仕128
甲 未出仕之士当有之立场128
乙 士出仕之道129
丙 士如为贫而仕,当有之操守129
丁 士做大官时当有之立场130
戊 士食于人是通功易事130
第八章 论王道主义君王之君位与人民之地位131
第一节 论王道主义君王之君位131
甲 君王之由来132
乙 帝位传贤问题132
丙 帝位传子问题133
丁 君王之子孙如何能继其父祖之帝位而有天下134
戊 帝位传贤传子其理皆同134
己 匹夫如何能有天下135
庚 君王如为大恶,天命将转移135
辛 诛暴君是诛一残暴之独夫135
第二节 人民在王道主义系统中之地位136
甲 在王道主义系统中人民最为尊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36
乙 人民对君王之君位有予夺之权137
丙 人民对社稷二神有变置之权137
丁 王道主义各级治民者获得其地位之途径137
第九章 孟子自觉有平治天下之使命138
第一节 孟子自视为先圣大道之继承人138
甲 孟子指出先圣大道之统绪138
乙 孟子以大道之继承人自居140
甲 孟子认为不辟杨墨两派之邪说,则大道不显141
乙 孟子对自耕派主张之驳斥143
丙 孟子对儒者陈相背师叛道之责斥145
丁 孟子创建了以尧舜之道为核心的王道主义学说146
第三节 孟子以实行王道主义平治天下为己任148
甲 孟子自信具有平治天下之极大能力148
乙 孟子认为上天如欲平治天下非己莫属150
第十章 孟子为实现其王道主义理想所做之努力152
第一节 批霸道,扬王道152
甲 孟子指出王道优于霸道152
乙 孟子时代如实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容易而迅速153
第二节 对五霸、诸侯、大夫之批判,以为治民者之殷鉴154
甲 五霸乃是三王之罪人154
乙 当今之诸侯乃是五霸之罪人155
丙 当今之大夫乃是当今诸侯之罪人156
第三节 反战争以便为行仁政铺路156
甲 孟子强烈批判各种与战争有关的人156
乙 孟子主张对各种推动战争的人当处以应得之惩罚158
丙 唯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159
第四节 孟子周游列国以寻求能采用其主义之人君159
甲 孟子具有游说列国诸侯之一切先决条件159
乙 孟子所至之国及其事迹162
第十一章 孟子往说梁惠王、齐宣王175
第一节 孟子往说梁惠王采用仁义之道治国175
甲 孟子劝导惠王勿讲求利己,只讲求仁义176
乙 孟子劝导惠王当与民同乐同享177
丙 孟子指出小恩小惠不足以招致人民之归附,必须采用王道主义施行仁政178
丁 孟子指出仁政之首要目标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179
戊 孟子指出为完成王道大业还当教民孝悌180
己 孟子向惠王指出为民父母之道181
庚 孟子向惠王指出击破秦楚两大强国之道182
辛 孟子对梁襄王所提出的问题之应对183
第二节 孟子游说齐宣王采用其王道主义184
甲 孟子向宣王表示只知以德统一天下之王道184
乙 孟子指出保民乃是为天下王必成之道185
丙 孟子劝导宣王行仁政187
丁 孟子指出行仁政最重要的事是当使民有恒产188
戊 孟子向宣王介绍其王道主义之基本政纲政策189
己 论王天下之道190
庚 孟子希望宣王能一怒而安天下193
辛 孟子希望宣王行王政194
王 孟子根据其王道主义之观点为宣王筹划对燕之策195
癸 孟子根据其王道主义之观点对一些事情之看法与作法197
第二章 孟子于齐时之言论与事迹201
第一节 孟子居齐时与其弟子公孙丑之谈话201
甲 孟子弟子公孙丑对其师所发之询问201
乙 孟子与公孙丑谈不动心之道202
丙 公孙丑欲知其师孟子之所长205
丁 孟子表示不敢接受公孙丑所加予的“圣人”称号206
己 孟子答复公孙丑对三圣所提出之问询207
戊 公孙丑进一步欲知孟子于孔子弟子中居于哪种人207
庚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208
第二节 孟子居齐离之事迹208
甲 孟子不应齐宣王之召208
乙 孟子于齐王前对平陆大夫孔距心之称誉210
丙 孟子为蚔蛙事对自己之辩解210
丁 孟子与盖大夫王驩211
戊 孟子向其弟子充虞谈葬亲之道211
庚 孟子向齐大夫陈贾谈古今君子之别212
己 孟子否认有劝齐伐燕之事212
辛 孟子不欲学垄断213
壬 孟子对欲留己者指出其作法之不当214
癸 孟子离齐后之三事214
书后217
附录一 唐虞夏商周年代表217
附录二 古代人物生平一览表219
附录三 孟子时代大事表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