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村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村社会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102209.jpg)
- 吴怀连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
- ISBN:7212004839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村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及其在国外的发展1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及其在美国的发展1
二、美国农村社会学课题--教科书和专题研究3
三、移植:欧、日和南朝鲜的农村社会学4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6
一、国内外农村社会学家的看法6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视角6
三、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构架10
四、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学亟需研究的课题13
五、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16
第三节 中国需要农村社会学18
一、农村改革需要农村社会学19
二、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社会学20
三、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农村社会学20
第二章 中国化: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23
第一节 学院派农村社会学的发展24
一、外国学者在我国进行的农村调查24
二、二、三十年代农村社会学研究25
三、四十年代农村社会学研究27
一、乡村建设运动概况28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28
二、晏阳初及其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30
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实践31
四、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与问题3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农村社会学的发展38
一、二十年代农民运动的理论探讨38
二、毛泽东的农村调查39
三、陈翰苼等人的农村调查40
四、延安时期的农村调查41
第四节 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理论和他在解放后的实践42
一、对传统农村社会的研究42
二、追寻传统农村变迁的轨迹46
三、为实现农村现代化而努力47
第三章 自然农业50
第一节 自然农业与人口增长51
一、自然农业对人口增长的推动51
二、人口的马尔萨斯增长与实际增长52
三、生产人口与消费的人口增长53
四、人口增长的后果55
第二节 自然农业的土地利用58
一、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58
二、土地利用制度的演变61
三、平面垦殖与生态平衡的破坏63
一、土地关系67
第三节 自然农业土地关系及其变动67
二、土地私有化69
三、土地商品化72
第四章 传统农村区位77
第一节 微观区位:自然村79
一、自然村的定位与外部结构79
二、自然村的形态、规模与内部结构81
三、自然村的区位特点84
第二节 中观区位:城镇与集市87
一、城镇与集市的发展87
二、城镇与集市的中心地模式91
三、中观区位的特征97
第三节 宏观区位:农耕区102
一、核心--边缘地带102
二、南--北地带105
第五章 传统农村家庭、家族与姻亲109
第一节 传统农村家庭的结构110
一、传统农村家庭的人口规模110
二、传统农村家庭关系112
三、传统农村家庭的类型122
四、家长126
一、生产与消费功能128
第二节 传统农村家庭的功能128
二、政治功能130
三、赡养功能131
四、祭祀功能133
五、婚姻生活功能134
六、生育功能136
七、精神娱乐功能138
第三节 传统农村的宗教138
一、农村宗教组织的发展138
二、宗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与组织结构140
三、族规141
四、祠堂、族田和族学143
五、宗教组织与地方政权的关系145
第四节 姻亲圈146
一、姻亲系谱与称谓146
二、姻亲圈及其构造148
三、母方姻亲系统150
四、妻方姻亲(内亲)系统151
五、姻亲圈功能及其变化153
第六章 传统农村非血亲群体155
第一节 邻里和互助圈156
一、农村人际关系及其情感化156
二、邻里158
三、互助圈161
四、地方首领163
一、基层行政组织的发展166
第二节 基层行政组织166
二、基层行政组织的结构与功能169
三、基层政权与农村社会控制171
第三节 阶级173
一、毛泽东的农村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173
二、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阶级结构174
三、解放后阶级斗争庸俗化175
第一节 集体化176
一、合作化前市场经济对农村的冲击176
第七章 集体化与改革176
二、合作社运动:向集体经济过渡179
三、从人民公社到“农业学大寨”181
四、集体经济的内在矛盾186
五、集体化的失败188
第二节 改革(一):承包经营193
一、承包制:改革前的实践193
二、承包制的形式及其发展195
三、改革后的超常发展196
四、关于承包经营的再思考199
第三节 改革(二):重建市场202
一、统购统销制度的取消202
二、商品化204
三、专业化206
四、产业结构的调整209
五、乡镇企业的发展212
第八章 城市化与农村地域结构的变动217
第一节 八十年代农民离土浪潮218
一、农民离土的人口规模及其结构219
二、农民离土的原因220
三、农民离土方向222
四、离土农民的职业选择222
五、农民离土后收入的变化223
六、对农民离土的一点认识224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镇的发展225
一、城市化:政策效应225
二、城市化:规模效应230
三、城市化:空间效应235
第三节 城市化与农村宏观区位的变动238
一、沿海地区的海市化238
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240
三、沿海与中西部城市化的差异244
第九章 家庭、宗族和姻亲:传统的衰落251
第一节 家庭结构的变动251
一、小型化:家庭规模的变动251
二、核心化:家庭类型的变动253
三、情感化:家庭关系性质的变动257
第二节 家庭功能的变动261
一、生产与消费功能的变动261
二、政治功能的变动264
三、赡养功能的变动265
四、祭祀功能的变动267
五、婚姻生活功能的变动268
六、生育功能的变动271
七、教育功能的变动275
一、宗族关系的变动276
第三节 宗族、姻亲关系的变动276
二、姻亲关系的变动277
第十章 乡村组织体制的改革279
第一节 集体化组织:人民公社279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279
二、1962年以后的人民公社体制282
三、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反思287
第二节 乡(镇)级组织体制的改革288
一、改革的必要性与基本思路288
二、改革后乡(镇)组织机构与职能的变化289
三、乡(镇)新体制中存在的问题291
一、村民委员会的建立293
第三节 村级组织体制的改革293
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294
三、村民委员会的规模和结构295
四、当前村级组织体制中存在的问题296
第十一章 农村现代化建设298
第一节 走向生态农业298
一、我国农业的现状及未来298
二、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300
三、什么是生态农业?302
四、走向生态农业的道路304
一、我国城市化战略及其地域选择309
第二节 社区发展:城乡一体化309
二、城乡一体化与小城镇建设311
三、农村社区的发展:自然村建设问题313
第三节 基层组织的建设315
一、发挥乡(镇)政府在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315
二、党团组织的整顿与建设318
三、新经济联合体:近期与远期建设的对策319
第四节 新重农主义战略与农村现代化321
一、农民:不是包袱,而是动力321
二、农村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在重农323
主要参考、引用文献324
现代化中的农村与农村的现代化(书后)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