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0431520.jpg)
- 李承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9973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490页
- 主题词:哲学-中国-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自我呈现8
一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德”、“智”关系论11
1.“德”之大统内的“德”、“智”关系11
2.走向独立的“智”及其与“德”的关系14
3.客观知识之“智”及其对“德”的意义17
4.客观知识之“智”对“德”之意义的新论证21
5.结语23
二 《道德经》、《论语》相似项比较25
1.“不争”观念25
2.“俭朴”精神26
3.“报怨”方式28
4.“均平”意识29
5.结语30
三 《老子》“道”的境界意蕴33
1.观察“道”境界的四个维度33
2.“道”境界之特征36
四 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以两晋南北朝为例40
1.相融相摄:儒佛道关系的顺向开展40
2.相拒相斥:儒佛道关系的逆向开展47
3.几点检讨49
五 儒佛二教的交集与分歧——以朱熹对“作用见性”的理解为中心52
1.佛教“作用见性”说52
2.熊、牟对“作用见性”的理解55
3.朱熹对“作用见性”的理解62
4.几点结论67
六 中国哲学特性及其对科学方法的设限73
1.非物质化设限73
2.非数量化设限75
3.非心理化设限77
4.非定义化设限79
5.非知识化设限80
6.几点思考82
七 试论中国哲学的特质86
1.由研究对象看,中国哲学重人不重物86
2.由思维方式看,中国哲学偏重直觉体悟88
3.由学术旨趣看,中国哲学崇尚经世践行90
4.由解释理路看,中国哲学遵奉生命生机92
5.由建造境界看,中国哲学追求中和圆融94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方法99
一 由科学玄学论战看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101
1.风格各异的人生观解析101
2.人生观解析差异的焦点:研究方法105
3.科玄论战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108
二 人文主义方法的早期输入及其学术影响112
1.人文主义方法的输入及其特点112
2.人文主义方法的应用及其影响116
三 方东美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原则与方法123
1.被认知对象之内容和特点是选择认知方法的前提123
2.西方哲学方法不宜机械地用于中国哲学研究之中124
3.知识论、逻辑学方法用于理解中国哲学需特别慎重125
4.自然科学方法可能导致中国哲学去生命化126
5.自身思想文化系统是解释中国哲学的基础128
6.形上学方法是与中国哲学相契的方法129
四 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原则132
1.返乡原则:在母胎里澄明——立足自我文化系统132
2.开放原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立足引入新的坐标136
3.相契原则:求真只在适宜时——立足主客的相应139
五 胡适认知老子“道”的三种路径144
1.本原之“道”144
2.无人格之“道”145
3.过程之“道”148
4.假设之“道”149
5.破坏之“道”151
6.检讨之“道”152
六 忠于中国哲学的格局156
1.“西学”不能随意穿在“中学”身上156
2.“以中释中”才能焕发“以西释中”的青春158
3.类似文化因素是“西学”进驻东土的神奇推手160
4.中学西学的对唱仍将理性地持续上演162
七 “以西释中”衡论164
1.“以西释中”之为学术实践164
2.“以西释中”所为学术成就173
3.“以西释中”所制造之问题184
4.“‘以西释中’问题”如何克服?191
5.理解与超越197
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实践208
一 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维度211
1.科学主义维度211
2.人文主义维度213
3.唯物主义维度215
4.意外的收获216
二 王国维诠释“理”的三种路向220
1.知识论之“理”220
2.形上学之“理”221
3.伦理学之“理”223
4.几点检讨226
三 中国传统哲学开出科学之尝试229
1.“理”之知识基因的开掘229
2.“理”知识化诠释之省思234
四 张岱年释“理”之路径及其省察239
1.“理”之分类239
2.“理”之关系242
3.“理”之特性247
4.几点思考252
五 牟宗三视域中的中国哲学特质——从生命性问题展开258
1.“生命”是中国哲学的中心与开端258
2.“生命”是中国哲学的表现形式262
3.几点思考265
六 贺麟对“知行合一”的诠释及其启示269
1.科学语境下的“知行合一”269
2.自然的“知行合一”与价值的“知行合一”273
3.值得肯定的“知行合一”方向277
七 无本体哲学及其效应——张东荪对中国传统哲学特质的认知及其启示281
1.中国哲学无本体表现及原因281
2.中国哲学无本体所导致的后果286
3.“无本体哲学判断”引发的思考293
八 冯友兰“新理学”若干问题刍议299
1.质疑“新理学”方法的若干论说299
2.冯友兰解释宋明理学举要303
3.或可厘清的几个紧要问题312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身份319
一 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321
1.“中国话语”的可能旨趣321
2.“中国话语”情状之诊断323
3.中国哲学研究应如何面对“话语”?325
二 中国传统哲学自我完善的道路——以建构“善”的生活为轴心330
1.中国传统哲学建构“善”的生活之资源330
2.中国传统哲学需要改善的空间332
三 浅议中国哲学从业者的资质335
1.包容心理335
2.忠诚品质337
3.怀疑态度339
4.独立人格340
四 中国传统哲学当代开展的四个向度343
1.问题的向度343
2.诠释的向度345
3.实践的向度346
4.自我的向度348
五 老子反省人类文明的路径及其启示350
1.对物质文明的反省350
2.对知识文明的反省352
3.对道德文明的反省355
4.当代启示357
六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现代转型361
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361
2.中国传统哲学的转型366
3.转型之意蕴371
七 论王国维对“中国哲学”的建构376
1.初创“中国哲学”的系统376
2.厘定“中国哲学”的性质378
3.开掘“中国哲学”的价值382
4.谋划“中国哲学”的规范384
5.几点检讨389
第五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现状393
一 开启“中国哲学史”写作的新范式——评郭齐勇教授新著《中国哲学史》395
1.“哲学问题”与“作者理论”的有机结合395
2.“中国意味”与“西方方法”的有机结合396
3.“因事设论”与“学术创新”的有机结合398
4.“旧经验”与“新成果”的有机结合399
二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要401
1.关于“郭店楚简”问题401
2.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404
3.关于“重写中国哲学史”问题409
4.关于“中国哲学诠释学”问题412
5.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416
6.关于“儒学的当代开展”与“儒教”问题418
三 义理研究的推进与时代课题的关切——近年中国哲学研究述评424
1.易学研究的多向展开424
2.政治哲学的深度开掘429
3.哲学创作的殷切期待433
四 朱子学研究的新境际439
1.哲学理论之探讨439
2.哲学分支领域研究444
3.政治与伦理思想研究449
4.经学思想研究454
5.诠释思想研究461
6.朱熹思想与佛老关系464
五 三十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四大成就472
1.方法的自觉472
2.主体性增强474
3.论域的开拓476
4.内容的创新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