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宪法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宪法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1079471.jpg)
- 周伟,谢维雁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46185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281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宪法-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宪法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宪法总论1
第一章 什么是宪法1
第一节 宪法的含义1
一、宪法的概念1
二、法治8
三、宪政12
第二节 宪法的特征16
一、在调整对象上的特点16
二、在内容上的特点18
三、在制定和修宪程序上的特点22
四、在法律效力上的特点22
第三节 宪法的渊源23
一、宪法渊源的概念23
二、宪法渊源的判定标准23
三、宪法渊源的种类24
第四节 宪法的分类28
一、传统的宪法分类28
二、新的宪法分类30
第五节 宪法的结构34
一、宪法序言35
二、宪法正文40
三、宪法附则41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43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与发展43
一、近代宪法产生的基础43
二、西方国家宪法的产生44
三、宪法的发展46
四、当代宪法的发展特点48
第二节 近代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50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50
二、清朝末年的制宪活动51
三、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1
四、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法52
五、国民党政府制定的宪法53
六、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5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55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55
二、1954年宪法56
三、1975年宪法57
四、1978年宪法58
五、1982年宪法59
第二编 国家权力63
第三章 国家权力总论63
第一节 国家权力的概念63
一、权力的概念、本质与特征63
二、国家权力的功能66
第二节 国家权力的理论基础67
一、三权分立理论67
二、有限政府理论70
三、社会契约理论71
四、人民主权理论73
第三节 国家权力的来源与合法性74
一、选举74
二、政党87
第四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03
一、政体的概念103
二、现代政体的基本类型104
三、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05
第五节 国家结构形式113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113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类型113
三、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14
第四章 立法机构120
第一节 概述120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120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121
三、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则122
四、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的历史演变125
五、与外国议会的初步比较127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体制129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体系129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机构135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137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137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140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会议141
第四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142
一、立法权142
二、监督权147
三、决定权150
四、任免权152
第五节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54
一、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概念154
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154
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与义务157
四、代表与选民的关系159
五、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行职责的保障161
第五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64
第一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概述164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演变164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地位167
第二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构成168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构成168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的构成170
第三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171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演变171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171
第四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工作方式172
一、会议172
二、提案173
三、视察173
四、专题调研173
五、其他方式173
第六章 行政机关175
第一节 行政机关概述175
一、行政机关的概念175
二、行政机关体制类型175
三、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177
四、行政机关的一般职权178
第二节 国务院178
一、中央人民政府的历史演变:从政务院到国务院178
二、国务院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关系180
三、国务院的组成181
四、国务院的任期181
五、国务院的领导体制181
六、国务院的职权182
七、国务院的组织体系184
第七章 国家元首206
第一节 国家元首概述206
一、国家元首的历史演变206
二、国家元首的概念207
三、国家元首的特征208
四、国家元首的类型208
第二节 国家元首的职权209
一、立法提案权209
二、法律公布权209
三、外交权209
四、军事权210
五、人事任免权210
六、赦免权210
七、荣典权210
第三节 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210
一、我国国家元首制度的历史演变210
二、我国国家元首制度的内容213
第八章 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217
第一节 司法机关概述217
一、司法权与司法机关的概念217
二、司法机关的特征217
三、司法机关的功能219
第二节 司法机关的组织与职权221
一、人民法院221
二、人民检察院226
第三节 司法机关的地位228
一、司法机关与党的领导228
二、司法机关与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228
三、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229
第九章 军事机关233
第一节 我国军事机关的历史沿革233
第二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233
一、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233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234
三、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职权234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234
第十章 地方制度236
第一节 地方制度概述236
一、地方制度的概念236
二、地方制度的特点236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237
一、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概念237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特征238
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设立238
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241
第三节 一般地方制度246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46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48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50
四、普通行政区域252
第四节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260
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概述260
二、居民委员会262
三、村民委员会263
第十一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265
第一节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265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与中央的关系266
一、中央行使国家主权原则:中央人民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力266
二、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原则: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268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270
一、行政长官270
二、行政机关272
三、立法机关273
四、司法机关275
第十二章 海峡两岸关系278
第一节 海峡两岸关系的由来278
第二节 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280
一、第一条主线280
二、另一条主线282
第三节 台湾地区的社会制度282
一、台湾地区的“宪法”282
二、“国民大会”283
三、“总统”283
四、“行政院”284
五、“立法院”285
六、“司法院”285
七、“考试院”286
八、“监察院”286
九、台湾的地方制度287
第四节 海峡两岸关系的政策288
一、从武力解放台湾到“一纲四目”288
二、从“九条方针”到“一国两制”288
三、从“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到《反分裂国家法》289
第三编 基本权利291
第十三章 基本权利总论291
第一节 基本权利的概念和特征291
一、基本权利的概念291
二、基本权利的特征292
第二节 基本权利的主体294
一、自然人295
二、法人和其他组织301
第三节 基本权利的分类和体系304
一、宪法未列举的基本权利或者未予类型化的权利304
二、宪法列举的类型化的基本权利305
第四节 基本权利的历史发展310
一、古典宪法的基本权利310
二、现代宪法的基本权利312
第五节 基本权利的效力316
一、基本权利效力的概念和特点316
二、基本权利的效力类型316
第六节 基本权利的限制318
一、限制基本权利的原因和依据318
二、限制基本权利的基本形式320
三、限制权的界限323
四、特别权力关系中的限制324
第十四章 公民基本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327
第一节 公民权利327
一、生命权327
二、人格尊严335
三、平等权339
四、宗教信仰自由348
五、人身自由351
六、居住自由356
七、迁徙自由360
八、隐私权364
九、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368
十、财产权371
第二节 政治权利378
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378
二、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381
三、言论自由383
四、出版自由388
五、结社自由390
六、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395
七、请愿权396
八、信息自由400
第十五章 公民基本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407
第一节 经济权利407
一、经济自由407
二、经济平等409
三、社会保障权利411
四、劳动权414
第二节 社会权利419
一、妇女权利419
二、受教育权利422
第三节 文化权利426
一、科学研究自由426
二、文学艺术创作自由428
三、参加文化生活权利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