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时代的超越 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跨时代的超越 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1065053.jpg)
- 李庆信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5236569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155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跨时代的超越 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一部超越时代的伟大古典小说1
上编9
第一章 具有跨世纪意义的东方性格小说典范9
一 中西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故事小说到性格小说的蜕变9
二 《红楼梦》作为性格小说的叙事形态标志11
(一)中心的转移12
(二)笔法的变异19
1.从以故事包容情节到以情节包容故事19
2.从重叙述到重描写24
(三)悬念的消解28
三《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的重大突破和大胆创新31
(一)自成体系的“红楼”人物世界31
(二)正视人的复杂性 体现性格辩证法33
(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测40
(四)正面人物塑造上的大胆创新46
1.理想化与真实性的高度统一50
2.诗意化与原生态的高度统一51
3.典型化与符号性的高度统一55
附录:“美质”不美——论王熙凤性格中的“否定的美质”59
第二章 叙事观念的更新与叙事文本的嬗变83
一 《红楼梦》叙事观念的更新83
二 《红楼梦》叙事文本的个人风格化93
三 《红楼梦》叙事文本的小说本体化101
第三章 从说书人叙事到叙述人叙事的转化110
一 “说话”体小说与说书人叙事111
二 《红楼梦》:从说书人叙事到叙述人叙事的转化112
(一)《红楼梦》的双层叙述构架及其叙述人114
1.作者与叙述人的分离114
2.《红楼梦》的双层叙述构架及其两个叙述人115
3.“内故事层”叙述人石头的叙述职能及其人称变化119
(二)《红楼梦》的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127
1.有节制的全知叙述角度131
2.客观的次知叙述角度135
3.主观的旁知叙述角度140
第四章 《红楼梦》中的人物叙事与人物视点144
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叙事144
(一)故事性的叙事145
(二)非故事性的叙事147
1.代言式叙事147
2.性格化叙事148
二 《红楼梦》中的人物视点154
(一)人物外视点154
(二)人物内外视点的结合交融161
第五章 《红楼梦》的叙事时空建构169
一 “以大观小”:以无限的尘外(宇宙)时空观照有限的尘世时空170
二 以虚涵实:以虚化的背景时空容涵实在的具体时空175
三 以假对真:以假定的梦幻时空对应真切的梦外时空181
第六章 章回体的衰变与困扰189
一 章回体制与“说话”艺术190
二 《红楼梦》叙事体制上的变革192
三 《红楼梦》叙事体制上的折衷201
结语:《红楼梦》叙事体制上留下的遗憾和启示208
下编213
第七章 隐含作者回忆与自叙的虚构叙事213
一 话语层面:隐含作者回忆的石头叙事215
二 故事层面:隐含作者自叙的宝玉视角221
(一)作者的“深自忏悔”与宝玉的自省自贬222
(二)作者的昭传闺阁与宝玉的女儿崇拜226
(三)作者的“悟”中有“迷”与宝玉的“迷”中有“悟”228
第八章 《红楼梦》叙事的诗化倾向236
一 悲歌与挽歌:《红楼梦》叙事的抒情基调236
二 痴情与情痴:《红楼梦》人物形象的诗化242
三 意象与意境:《红楼梦》艺术描写的诗化252
(一)艺术描写的意象化253
(二)艺术描写的意境化255
第九章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小说化与个性化261
一 《红楼梦》与中国小说“文备众体”的传统263
二 《红楼梦》叙述人诗词曲赋的小说化趋向266
三 《红楼梦》人物诗词曲赋的小说化与个性化272
(一)借人物“传诗”与代人物写诗272
(二)人物诗词曲赋的小说化275
1.人物诗词曲赋的生活化275
2.人物诗词曲赋的情节化278
(三)人物诗词曲赋的个性化281
(四)《红楼梦》部份人物诗词曲赋的双关性或两面性291
第十章 《红楼梦》前五回中的亚神话叙事298
一 原神话与亚神话299
二 《红楼梦》前五回中的亚神话叙事建构及其艺术表现功能301
(一)“石头”故事303
1.隐指作者——对应主观层面的象征寓意305
2.隐指人物——对应现实层面的象征寓意306
3.隐指题旨——对应哲理层面的象征寓意307
(二)“还泪”故事309
(三)“太虚幻境”312
1.预示功能313
2.抒情功能315
3.象征功能316
第十一章 《红楼梦》叙事本文中的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322
一 本文的“召唤结构”与《红楼梦》的永恒魅力322
二 《红楼梦》叙事本文中的不确定性325
三 《红楼梦》叙事本文中的意义空白334
第十二章 “影子”说与《红楼梦》的影笔新解343
一 传统“影子”说辨析344
二 旧说新解:“影子”与影笔348
(一)作为“影子”的个性化人物与映衬纠缠的影笔351
(二)作为“影子”的寓意性人物与侧照叠映的影笔359
(三)作为“影子”的梦幻性人物与主观复合的影笔361
附录:一个主观化的“复合人”幻影——可卿为钗黛“合影”说新解365
跋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