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国宪法概要:宪法生活的新思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民国宪法概要:宪法生活的新思维
  • 李惠宗著 著
  • 出版社: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986255146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民国宪法概要:宪法生活的新思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宪法原理与总纲1

第一节 国家之意义1

第二节 国家之要素2

第一项 主权2

第二项 国民4

第三项 领土8

第三节 宪法之意义9

第一项 形式意义的宪法9

第二项 实质意义的宪法10

第三项 国家权力的形式合法性与实质正当10

第四项 宪法效力的实现11

第四节 宪法的种类12

第一项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12

第二项 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13

第五节 宪法序言13

第六节 宪法之基本决定14

第一项 共和与民主之基本决定14

第二项 国民主权22

第三项 国民23

第四项 领土25

第五项 民族26

第六项 国旗26

第七节 宪法变迁26

第一项 宪政惯例27

第二项 宪法解释27

第三项 宪法修正27

第八节 宪法之施行29

第九节 二公约内化为宪法的一部分30

第二章 人民之权利与义务31

第一节 人民权利总论31

第一项 基本权在近代立宪国家之意义——人性尊严之尊重32

第二项 基本权种类33

第三项 基本权之主体及基本权能力34

第四项 基本权拘束之对象35

第五项 基本权的限制38

第六项 国家限制基本权之界限40

第七项 特别权力关系与基本权44

第二节 平等权与平等原则46

第一项 平等之法律性质47

第二项 平等的种类48

第三项 合理的差别对待50

第四项 是否平等之判断程序51

第三节 人身自由之保障54

第一项 人身自由保护的范围55

第二项 法定程序保障60

第三项 不受军事审判之自由63

第四节 居住迁徙自由65

第五节 思想及表现自由67

第一项 思想自由68

第二项 言论自由69

第三项 讲学自由81

第四项 著作自由85

第五项 出版自由85

第六项 广电自由86

第六节 秘密通讯自由89

第一项 秘密通讯自由之意义89

第二项 对秘密通讯之限制90

第七节 宗教自由92

第一项 政教分离原则92

第二项 宗教自由之内涵94

第三项 宗教自由之效力95

第八节 集会结社自由97

第一项 集会、结社之意义97

第二项 集会游行保障之范围98

第三项 集会游行之限制98

第四项 结社自由101

第九节 生存权104

第一项 生存权之意义104

第二项 死刑存废论104

第三项 安乐死合法化之探讨107

第四项 堕胎合法化之探讨108

第五项 合乎人性尊严之生活权109

第十节 工作权110

第一项 工作权之意义110

第二项 工作权之主体111

第三项 工作权保障之范围112

第四项 工作权的限制116

第十一节 财产权119

第一项 财产权之意义119

第二项 财产权保障之范围120

第三项 财产权之限制121

第十二节 诉讼权127

第一项 诉讼权之意义127

第二项 诉讼权之范围128

第三项 诉讼权的限制131

第十三节 应考试服公职权利133

第一项 应考试权之意义134

第二项 考试权保障之范围134

第三项 服公职权利之保障135

第十四节 参政权139

第一项 参政权之意义140

第二项 选举权140

第三项 罢免权146

第四项 创制、复决与公民投票148

第十五节 其他基本权154

第一项 宪法第22条之意义154

第二项 个别之其他基本权156

第十六节 国家赔偿责任165

第一项 国家赔偿责任之本质166

第二项 我国宪法之决定168

第三项 我国国家赔偿责任之类型169

第四项 国家赔偿之方法与范围182

第五项 请求国家赔偿之程序183

第十七节 人民之基本义务184

第一项 人民义务之性质185

第二项 依法纳税186

第三项 依法服兵役187

第四项 接受教育188

第五项 遵守法规范之义务191

第三章 国民大会195

第一节 国民大会地位之变迁195

第二节 第七次修宪对国民大会的影响196

第四章 总统197

第一节 权力分立下的行政权197

第一项 国家组织的基本原理197

第二项 内阁制、总统制与双首长制的区别199

第三项 我国中央政制之争议与总统地位之递嬗207

第二节 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与罢免209

第一项 总统、副总统之选举209

第二项 总统、副总统之罢免210

第三节 总统、副总统之职位异动211

第一项 任期211

第二项 总统、副总统之缺位211

第三项 总统之不能视事213

第四项 总统未就职213

第五项 对总统、副总统之弹劾214

第四节 总统之职权216

第一项 元首权216

第二项 军事统帅权217

第三项 发布法令权218

第四项 缔约、宣战及媾和之权219

第五项 宣布戒严权219

第六项 紧急命令权219

第七项 赦免权221

第八项 任免文武官员222

第九项 授与荣典222

第十项 院与院间争执之解决权222

第十一项 国家安全机关设置权223

第十二项 副总统缺位之提名权223

第十三项 立法院解散权223

第十四项 公民投票提案权?224

第五节 总统特权——刑事豁免权225

第一项 刑事豁免权225

第二项 机密特权227

第五章 行政229

第一节 行政院之地位229

第二节 行政院之组织230

第一项 行政院院长230

第二项 各部会232

第三项 行政院所属独立之机关233

第四项 行政院会议235

第三节 行政院之职权237

第四节 行政院与立法院的互动关系237

第一项 施政监督关系238

第二项 提案关系238

第三项 预算监督关系239

第四项 决算监督关系240

第五项 覆议关系241

第六项 倒阁与解散立法院243

第六章 立法247

第一节 议会与人民间之关系247

第二节 立法委员248

第一项 立法委员之人数249

第二项 立法委员之产生——单一选区两票制250

第三项 立法委员之任期252

第四项 立法委员之特权254

第五项 立法委员兼职之限制255

第三节 立法院之组织256

第一项 立法院院长、副院长256

第二项 立法院会议257

第三项 全院委员会257

第四项 各委员会258

第四节 立法院之职权258

第一项 人事同意权259

第二项 立法权260

第三项 预算议决权262

第四项 行政监督权263

第五项 宪法修正案拟定权267

第六项 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267

第七章 司法269

第一节 司法权的演变269

第二节 司法权的特性270

第一项 被动性270

第二项 从消极性到积极性270

第三节 司法院之地位与组织271

第一项 司法院之地位271

第二项 司法院之组织272

第三项 其他司法机关274

第四节 司法权的内涵276

第一项 民事诉讼之审判277

第二项 刑事诉讼之审判278

第三项 行政诉讼之审判278

第四项 公务员惩戒之审理279

第五项 宪法解释及法令统一解释——违宪审查280

第六项 审理政党违宪之解散处分285

第七项 审理总统、副总统弹劾案286

第五节 司法权之界限287

第一项 行政裁量及不确定法律概念判断馀地287

第二项 立法裁量287

第三项 部分社会内部争议288

第四项 议会自律行为288

第五项 统治行为289

第六节 司法独立289

第一项 司法独立之意义289

第二项 超出党派之内涵290

第三项 司法独立之内涵291

第七节 法官地位之保障294

第八章 考试297

第一节 考试权之意义297

第二节 考试院之地位298

第三节 考试院之组织299

第一项 考试院本院299

第二项 考试院之隶属机关299

第四节 考试院之职权300

第一项 职权之变迁300

第二项 考试院职权之行使方式303

第九章 监察305

第一节 监察之意义305

第二节 监察院之机关性质306

第三节 监察院之组织307

第一项 监察委员307

第二项 监察院院长、副院长308

第三项 监察院委员会309

第四项 审计部309

第四节 监察院之职权310

第一项 弹劾权310

第二项 纠举权312

第三项 纠正权312

第四项 审计权313

第五项 监试权314

第六项 受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314

第五节 监察权行使之方式314

第一项 监察权之独立性314

第二项 调查权315

第六节 监察权行使之界限315

第七节 监察委员之特别义务316

第十章 地方自治317

第一节 台湾地方自治发展史略317

第二节 地方自治之功能319

第三节 地方自治制度之本质319

第一项 固有权说319

第二项 承认说320

第三项 制度性保障说320

第四项 我国宪法之基本决定321

第四节 地方自治权之内涵321

第一项 通常事务管辖权321

第二项 地域权321

第三项 立法权322

第四项 自主组织权及人事权323

第五项 财政权323

第六项 计画权324

第五节 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之标准——均权主义324

第六节 地方自治组织的基本模式327

第一项 地方自治团体之层级327

第二项 地方自治组织之模式327

第七节 地方自治之运作——以县为例329

第一项 县之组织329

第二项 县民之直接民主权利332

第八节 地方自治之监督333

第一项 监督之种类333

第二项 监督之方式334

第十一章 基本国策337

第一节 基本国策之法律性质337

第一项 方针条款337

第二项 立法裁量之界限338

第三项 宪法解释或法令解释之基准339

第二节 国防之基本国策339

第一项 军队国家化339

第二项 文武分治341

第三节 外交之基本国策342

第四节 国民经济342

第一项 国民经济列入宪法的意义342

第二项 国民经济之内涵343

第五节 社会安全347

第六节 教育文化基本国策350

第七节 边疆地区及原住民基本国策353

附录355

附录一中华民国宪法355

附录二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371

索引377

事项索引377

司法院大法官解释索引3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