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疾病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疾病学基础](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1044349.jpg)
- 王易,王亚贤主编;王谦,吕嵘,卢芳国,姜希娟副主编;文礼湘,汤冬生,王亚贤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6040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274MB
- 文件页数:559页
- 主题词:疾病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疾病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1
一、健康的概念1
二、疾病的概念2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机制3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3
二、疾病发生的机制4
第三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4
一、疾病的经过5
二、疾病的转归5
第四节 疾病的治疗与预防6
一、疾病的治疗6
二、疾病的预防7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9
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9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的历程9
一、免疫现象的研究9
二、免疫系统的研究10
三、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10
第二节 免疫的现象、概念与功能11
一、免疫现象与“免疫”概念11
二、免疫力的构成11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12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13
一、免疫器官和组织13
二、免疫细胞16
三、免疫分子17
第二章 免疫细胞激活物19
第一节 免疫细胞激活物的概念与类型19
一、T/B淋巴细胞激活物19
二、其他免疫细胞激活物19
第二节 抗原20
一、抗原概念的演进20
二、抗原的结构与特点20
三、抗原的分类23
第三节 非特异性T/B细胞激活物23
一、超抗原24
二、有丝分裂原24
三、佐剂25
第四节 其他免疫细胞激活物25
一、脂多糖26
二、非甲基化寡核苷酸DNA26
第三章 免疫分子2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27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7
二、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30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30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特点32
五、人工抗体33
第二节 MHC分子33
一、MHC分子的发现与生物学意义34
二、HLA基因复合体34
三、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36
四、HLA分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38
五、HLA多态性的临床意义38
第三节 其他免疫分子40
一、CD分子41
二、黏附分子42
三、细胞因子43
第四章 免疫细胞47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谱系与起源47
一、骨髓起源的免疫细胞47
二、非骨髓起源的免疫细胞51
第二节 参与固有免疫细胞51
一、固有淋巴细胞51
二、抗原提呈细胞52
三、其他炎症细胞53
第三节 参与适应性免疫细胞54
一、T淋巴细胞54
二、B淋巴细胞57
第五章 免疫应答59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59
一、固有免疫应答及其特点60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特点60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62
一、补体系统的激活与效应62
二、固有免疫细胞的激活与效应66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69
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69
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74
第四节 免疫损伤76
一、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76
二、超敏反应77
第六章 免疫学应用80
第一节 免疫预防80
一、人工主动免疫80
二、人工被动免疫82
三、计划免疫82
第二节 免疫治疗83
一、免疫激活疗法84
二、免疫抑制疗法84
第三节 免疫诊断85
一、血清学反应85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86
第二篇 病原生物学基础87
第七章 病原生物学概述87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历程与范畴87
一、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历程87
二、医学病原生物学的研究范畴88
第二节 寄生与感染88
一、寄生89
二、感染89
三、机会性感染91
第三节 病原生物类群92
一、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的生物类群92
二、病原生物的分类学位置93
三、病原生物的命名94
第四节 病原生物控制95
一、病原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95
二、环境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96
三、影响环境病原生物控制的因素97
第五节 生物安全97
一、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97
二、生物安全常识98
第八章 医学病毒10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01
一、病毒的形态与特征101
二、病毒的结构102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104
一、病毒的增殖104
二、病毒的人工培养107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107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108
二、病毒变异的机制108
三、病毒变异的医学意义110
第四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10
一、病毒感染110
二、抗病毒免疫113
第五节 医学病毒感染的检测115
一、病原学检测115
二、免疫学检测115
三、基因检测116
四、标本采集与送检116
第九章 医学细菌117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17
一、细菌的形态与观察117
二、细菌的结构121
第二节 细菌的增殖与培养127
一、细菌的代谢127
二、细菌的营养127
三、细菌的增殖128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130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31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131
二、细菌变异的机制132
三、细菌变异的医学意义134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35
一、细菌感染135
二、抗细菌免疫137
第五节 医学细菌感染的检测138
一、病原学检测138
二、免疫学检测138
三、基因检测139
四、标本采集与送检139
第十章 医学真菌141
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141
一、真菌的形态141
二、真菌的结构143
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与培养144
一、真菌的生长条件144
二、真菌的繁殖和人工培养144
第三节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145
一、真菌感染145
二、抗真菌免疫145
第四节 非感染性真菌病146
一、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146
二、真菌性中毒146
三、真菌毒素与肿瘤146
第五节 医学真菌感染的检测146
一、标本的采集146
二、直接镜检146
三、分离培养147
四、其他检测147
第十一章 医学寄生虫148
第一节 寄生虫的形态与结构148
一、原虫的形态与结构148
二、蠕虫的形态与结构149
三、节肢动物的形态与结构153
第二节 寄生虫生活史154
一、原虫生活史类型154
二、蠕虫生活史类型154
三、节肢动物的生活史类型156
第三节 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156
一、寄生虫感染156
二、抗寄生虫免疫159
第四节 医学寄生虫感染的检测160
一、病原学检测160
二、免疫学检测161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162
第十二章 常见致病病毒164
第一节 RNA病毒164
一、正粘病毒科165
二、其他RNA病毒169
第二节 DNA病毒173
一、疱疹病毒科173
二、其他DNA病毒177
第三节 逆转录病毒178
一、嗜肝DNA病毒科178
二、逆转录病毒科182
第十三章 常见致病细菌189
第一节 革兰阳性致病菌189
一、链球菌属189
二、葡萄球菌属192
三、支原体目195
四、放线菌目196
五、其他革兰阳性致病菌199
第二节 革兰阴性致病菌201
一、埃希菌属201
二、沙门菌属203
三、志贺菌属206
四、螺旋体目208
五、衣原体属211
六、立克次体目212
七、其他革兰阴性致病菌214
第十四章 常见致病性真菌219
第一节 浅表感染真菌219
一、毛癣菌属219
二、表皮癣菌属220
三、小孢子癣菌属220
四、其他浅表感染真菌221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221
一、假丝酵母菌属221
二、隐球菌属222
三、其他深部感染真菌223
第十五章 常见致病寄生虫226
第一节 致病原虫226
一、动鞭纲226
二、叶足纲226
三、孢子纲228
第二节 致病蠕虫236
一、吸虫纲236
二、绦虫纲241
三、线虫纲244
第三节 致病节肢动物248
一、昆虫纲248
二、蛛形纲253
第三篇 医学遗传学基础257
第十六章 医学遗传学概述257
第一节 遗传与疾病257
一、遗传病的概念257
二、遗传病的特征257
三、遗传病的类型258
第二节 遗传病的分子基础259
一、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259
二、人类基因构成、复制与突变262
第十七章 染色体病265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265
一、染色体畸变原因265
二、染色体数目畸变266
三、染色体结构畸变269
第二节 染色体病271
一、常染色体病272
二、性染色体病274
三、染色体异常携带者277
第十八章 单基因遗传病280
第一节 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280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80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84
三、X伴性显性遗传285
四、X伴性隐性遗传286
五、Y伴性遗传287
六、致病单基因的伴随遗传287
第二节 分子病288
一、镰形红细胞贫血症288
二、其他典型分子病289
第三节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289
一、尿黑酸尿症289
二、其他典型先天性代谢缺陷病290
第十九章 多基因遗传病292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292
一、多基因遗传病的性状表现292
二、易患性与发病阈值293
三、遗传度294
四、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296
五、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估计297
第二节 常见多基因遗传病298
一、先天性畸形298
二、其他多基因遗传病300
第二十章 遗传疾病的防治原则305
第一节 遗传病的预防305
一、原发性预防305
二、遗传性预防306
第二节 遗传病的诊断307
一、临床诊断308
二、遗传学诊断309
第三节 遗传病的治疗310
一、常规治疗310
二、非常规治疗312
第四篇 病理学基础315
第二十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315
第一节 适应315
一、萎缩315
二、肥大316
三、增生316
四、化生317
第二节 损伤317
一、变性318
二、细胞死亡320
第三节 修复323
一、再生323
二、纤维性修复324
三、创伤愈合325
第二十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328
第一节 充血328
一、动脉性充血328
二、静脉性充血329
第二节 出血331
一、出血的类型331
二、出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331
第三节 血栓形成332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332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与类型334
三、血栓的结局336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336
第四节 栓塞337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337
二、栓塞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338
第五节 梗死340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340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340
三、梗死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342
第二十三章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344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344
一、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344
二、脱水344
三、水肿345
四、水中毒347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347
一、正常钾代谢347
二、钾代谢障碍348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348
一、正常镁代谢348
二、镁代谢障碍349
第四节 钙、磷代谢紊乱349
一、正常钙、磷代谢349
二、钙、磷代谢紊乱350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351
一、酸碱平衡及调节351
二、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352
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352
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355
第二十四章 炎症357
第一节 致炎因子与炎症过程357
一、致炎因子357
二、炎症过程358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与参与物360
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360
二、炎症细胞361
三、炎症介质362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363
一、变质性炎364
二、渗出性炎364
三、增生性炎365
第四节 炎症的表现与结局366
一、炎症的表现366
二、炎症的结局367
第二十五章 发热368
第一节 发热原因和机制368
一、发热激活物368
二、内生致热原369
三、发热的体温调节369
第二节 发热时相及机体变化371
一、发热的时相371
二、发热时机体的变化372
第二十六章 应激374
第一节 应激相关概念374
一、应激与应激原374
二、全身适应综合征374
第二节 应激的机制375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375
二、急性期反应376
三、细胞反应376
第三节 应激状态下的机体变化376
一、中枢神经系统376
二、免疫系统377
三、心血管系统377
四、消化系统377
五、血液系统377
六、泌尿生殖系统377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377
一、应激与消化性溃疡377
二、应激与心血管疾病378
三、应激与精神、心理障碍378
第二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80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80
一、DIC的病因380
二、DIC的发病机制381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382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383
一、分期383
二、分型383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384
一、出血384
二、休克385
三、器官功能障碍385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385
第二十八章 休克387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387
一、休克的病因387
二、休克的分类388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389
一、休克早期389
二、休克进展期391
三、休克晚期392
第三节 细胞代谢和结构改变393
一、细胞代谢的改变393
二、细胞结构的损伤393
第四节 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393
一、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393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95
第二十九章 缺氧396
第一节 缺氧的概念、类型和发生机制396
一、缺氧的概念396
二、缺氧的类型和发生机制397
第二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399
一、组织细胞的变化399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400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400
四、血液系统的变化401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401
第三节 氧疗和氧中毒401
一、氧疗401
二、氧中毒402
第三十章 肿瘤404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和生物学特征404
一、肿瘤的概念404
二、肿瘤的形态和组织结构405
三、肿瘤的异型性405
四、肿瘤的生长406
五、肿瘤的扩散408
第二节 肿瘤的类型、命名、分类、分级与分期409
一、肿瘤类型409
二、肿瘤的命名410
三、肿瘤的分类411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412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412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412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413
第四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413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413
二、环境因素及其致癌机制414
三、肿瘤发生的内因及其作用机制415
第五节 常见肿瘤416
一、上皮组织肿瘤416
二、间叶组织肿瘤418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419
第三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421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42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421
二、病理变化422
三、主要动脉病变及其影响423
第二节 高血压病42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426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427
第三节 风湿病42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429
二、基本病理变化430
三、各器官的病变430
第四节 心功能衰竭433
一、病因、诱因和分类433
二、发病机制434
三、代偿机制435
四、病理生理变化436
第三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439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43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439
二、病理变化440
三、临床病理联系440
第二节 大叶性肺炎44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442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442
三、结局及并发症443
第三节 小叶性肺炎44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445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445
三、结局及并发症446
第四节 间质性肺炎446
一、病因446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446
第五节 肺结核病44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447
二、病理变化447
三、临床病理联系449
第六节 呼吸衰竭45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454
二、临床病理联系458
第三十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462
第一节 慢性胃炎46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462
二、病理变化和分类462
三、临床病理联系464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46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464
二、病理变化465
三、结局及并发症465
四、临床病理联系466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46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466
二、基本病理变化467
三、临床病理类型468
第四节 肝硬化470
一、门脉性肝硬化470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473
第五节 肝功能衰竭474
一、病因及临床病理联系474
二、肝性脑病475
三、肝肾综合征479
第三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481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481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482
二、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483
三、常见病理类型484
第二节 肾盂肾炎48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489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490
第三节 肾功能衰竭491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491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494
三、尿毒症497
主要参考书目501
英中文索引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