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方志丛书 洛阳市志 1991-2000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地方志丛书 洛阳市志 1991-2000 第1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1033621.jpg)
-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连维良,王立林总纂;来学斋,牛红丽,陆新朔副总纂 著
- 出版社: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753482652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214MB
- 文件页数:681页
- 主题词:洛阳市-地方志-1986~2000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地方志丛书 洛阳市志 1991-2000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述1
大事记33
第一篇 建置沿革与地域古名141
第一章 建置沿革147
第一节 三代王都147
第二节 王畿149
一、夏王畿149
二、商王畿150
三、西周王畿150
四、东周王畿151
第三节 秦西汉都邑郡县152
一、吕不韦封邑与三川郡152
二、秦宫153
三、河南王都与河南郡153
四、西汉初都、新莽东都与更始移都153
第四节 汉魏帝京154
一、京师154
二、司州(司隶校尉部)155
三、河南尹(郡)155
四、京县156
第五节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割据政权156
一、东晋十六国时期更替建置156
二、北魏分裂后交替设置157
第六节 隋唐帝都157
一、隋帝国都郡157
二、唐帝国都道府158
三、赤县159
四、战乱政权160
第七节 五代洛京160
一、帝京160
二、陪都161
第八节 宋金陪都161
一、宋西京与金中京161
二、宋金河南府162
第九节 元明清河南府暨明藩府、清行宫162
一、元府162
二、明府与藩府162
三、清府与光绪行宫163
第十节 民国时期建置163
一、直系军阀大本营与河南省长公署163
二、民国行都164
三、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64
四、战时省会与第一战区司令部164
五、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165
六、抗日民主县政权165
七、洛阳解放期间临时建置165
附:日伪县政府165
第十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洛阳地市166
一、地管市县166
二、市县合署与分治166
三、地市并行167
四、洛阳县的分解167
五、市管县区167
第二章 地域古名169
第一节 洛阳古都名169
一、斟?169
二、西亳169
三、洛邑170
四、成周170
五、天下之中170
六、洛阳170
七、东都171
八、京洛171
九、东京171
十、洛京171
十一、北京与南都171
十二、神都171
十三、西都172
十四、西京172
十五、中京172
第二节 洛阳古地名172
一、周南172
二、河南172
三、河洛172
四、东周·西周173
五、三川173
六、洛中173
第三节 传说村名173
一、负图174
二、长水174
三、夏宝174
四、三聘台174
五、马郡175
六、圣王台175
七、扣马175
八、甘棠175
九、赵保176
十、化村176
十一、姬磨176
十二、分金沟176
十三、薄姬岭177
十四、麦仁场177
十五、丰衣口177
十六、白马寺村177
十七、酒务177
十八、关林178
十九、龙门村178
二十、白鹿庄178
二十一、豆腐店178
二十二、德亭179
二十三、参驾店179
二十四、五女冢179
二十五、寇店179
二十六、相公庄179
二十七、千秋树180
二十八、小店180
二十九、丰李180
三十、刘富180
三十一、朝阳181
三十二、汤营181
三十三、铁门181
三十四、王庄181
三十五、蔡店181
三十六、彭婆182
三十七、板蚕182
三十八、重渡182
三十九、望夫石183
四十、牛家庄183
四十一、白杨183
四十二、佛滩头183
四十三、石人184
四十四、杜康184
四十五、鸣皋184
四十六、孟家峪184
四十七、王祥河185
第二篇 自然与环境保护187
第一章 自然环境191
第一节 地质191
一、地层191
二、岩浆岩192
三、构造192
第二节 地貌193
一、山系193
二、丘陵193
三、河谷194
四、盆地194
第三节 气候195
一、日照195
二、气温196
三、降水199
四、雷暴日数及初终期200
五、初终霜日数200
六、气压200
七、风201
八、气候对各行的影响201
第四节 水文203
一、蒸发203
二、河川径流及洪水204
三、河流泥沙204
第五节 土壤205
一、土壤类型206
二、土壤分布207
三、土壤养分208
第六节 植被209
一、自然植被209
二、栽培植被215
第七节 自然灾害216
一、旱灾217
二、雨涝219
三、冰雹221
四、高温222
第二章 环境保护223
第一节 环境质量状况225
一、环境空气质量225
二、水环境质量229
三、环境噪声231
四、固体废弃物233
第二节 污染防治233
一、水污染防治233
二、大气污染防治235
三、噪声污染防治237
四、工业固体废弃物防治与综合利用240
五、取缔关停“十五小”土企业240
六、河渠综合治理240
七、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242
八、城市环境工程建设242
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243
第三节 环境监督管理244
一、环境保护规划244
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246
三、环境法制及信访247
四、排污收费监理250
五、污染事故与处理252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253
一、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4
二、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254
三、森林公园254
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255
第五节 环境监测255
一、监测仪器与设备255
二、环境质量监测256
三、监测技术管理260
第六节 环保宣传与教育261
一、环保宣传261
二、环保教育262
第七节 防震减灾263
一、地震监测263
二、地震实录265
三、依法防震267
四、区域地震联防和防震减灾教育268
第八节 水土保持269
一、治理规划270
二、治理重点270
三、水保科研270
四、预防监督270
五、管理及效益270
第九节 环境卫生271
一、道路清扫271
二、垃圾清运271
三、垃圾处理271
四、环卫基础设施272
第十节 组织机构272
一、洛阳市环境保护局272
二、洛阳市地震局273
三、洛阳市环境卫生局273
第三篇 资源与资源管理275
第一章 土地资源与管理279
第一节 土地资源280
一、资源总量280
二、资源分布280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分区282
一、东部陵谷川区282
二、北中部丘陵区283
三、中南部低山区283
四、西南部中山区283
第三节 土地资源管理284
一、土地法规284
二、耕地保护284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285
四、地政地籍管理285
五、建设用地审批288
六、用地清查289
第四节 管理机构292
第二章 矿产资源与管理294
第一节 矿产资源294
一、能源矿产294
二、金属矿产295
三、非金属矿产296
四、水汽矿产296
第二节 矿产规划296
第三节 矿产开发297
一、煤矿开发297
二、钼矿开发297
三、金矿开发297
四、铝土矿开发298
五、铅锌矿开发298
六、石灰岩矿开发298
第四节 矿产管理300
一、矿业秩序治理整顿301
二、地质勘察工作的监督管理301
三、矿产开发的监督管理302
四、矿产资源储量管理302
五、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302
六、地质矿产法制建设303
第五节 管理机构304
第三章 水资源与管理305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305
一、地表径流量区域分布305
二、年际与年内分布306
三、径流系数306
四、出入境水量307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量307
第三节 水资源总量308
第四节 水资源质量309
一、地表水及其水质污染状况309
二、地下水质及天然水化学类型310
第四章 森林资源与保护311
第一节 森林资源311
一、化工原料植物311
二、药用植物311
三、纤维植物312
四、淀粉植物312
五、油料植物312
六、野生果品植物312
七、古树312
第二节 森林资源保护317
一、确定重点保护植物317
二、划定保护区317
三、竹木检查317
四、林政稽查318
五、火灾防治318
六、病虫害防治319
七、采伐管理320
八、天保工程321
九、“严打”斗争321
第五章 野生动物资源与保护323
第一节 野生动物区系323
一、伏牛山地及南坡丘陵省323
二、崤山山地和黄土丘陵平川省324
第二节 分布特征324
一、过渡带分布特征324
二、同一区域中水平和垂直分布特点324
第三节 野生动物资源种类325
一、哺乳类325
二、鸟类325
三、爬行类326
四、两栖类326
五、昆虫类327
第四节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328
一、划定保护区328
二、重点野生保护动物328
三、狩猎管理329
第六章 旅游资源与管理330
第一节 地文景观330
一、综合自然旅游地330
二、沉积与构造331
三、地质地貌过程形迹331
四、自然变动遗迹332
五、岛礁332
第二节 水域风光333
一、河段333
二、天然湖泊与池沼333
三、瀑布333
四、泉333
五、冰雪地334
第三节 生物景观334
一、树木334
二、草原与草地334
三、野生动物栖息地335
第四节 天象与气候景观335
一、光现象335
二、天气与气候现象335
第五节 遗址 遗迹336
一、史前人类活动场所336
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337
第六节 建筑与设施337
一、综合人文旅游地337
二、单体活动场馆338
三、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339
四、居住地与社区340
五、归葬地341
六、交通建筑341
七、水工建筑342
第七节 旅游商品342
一、菜品饮食342
二、农林畜产品及制品342
三、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343
四、工业品343
第八节 人文活动343
一、艺术343
二、民间习俗343
三、现代节庆344
第九节 旅游资源管理345
一、管理目标345
二、管理特色345
三、管理方法346
第四篇 人口与计划生育347
第一章 人口状况350
第一节 人口分布350
第二节 人口变动351
一、人口自然变动351
二、人口社会变动352
第三节 人口构成352
一、性别构成353
二、年龄构成354
三、职业构成357
四、文化构成357
第二章 计划生育360
第一节 人口与社会经济360
第二节 政策法规361
第三节 宣传教育362
第四节 技术服务363
一、服务网络建设363
二、避孕节育措施364
第五节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364
第六节 目标管理365
第七节 队伍建设366
一、学历与继续教育366
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366
第八节 管理机构367
一、洛阳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367
二、洛阳市计划生育委员会368
三、洛阳市计划生育协会369
第五篇 民情与民俗371
第一章 民族 宗教375
第一节 民族375
一、民族构成375
二、民族分布375
第二节 宗教376
一、信教群众376
二、宗教团体377
三、宗教活动场所379
第二章 婚姻 家庭381
第一节 婚姻381
第二节 家庭383
第三章 民俗384
第一节 生活习俗384
一、服饰习俗384
二、饮食习俗386
三、居住习俗387
第二节 礼仪习俗388
一、生育388
二、婚嫁388
三、寿庆391
四、丧葬391
第三节 社会习俗392
一、续修家谱392
二、寻根祭祖395
第四节 民俗旅游396
一、资源开发396
二、节会活动396
第四章 人民生活398
第一节 城市人民生活401
一、收入403
二、消费408
三、储蓄415
第二节 乡村人民生活417
一、收入418
二、消费419
三、储蓄425
第六篇县(市)区概况429
第一章 偃师市433
第一节 区位 建置433
第二节 环境 资源434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435
一、人口435
二、人民生活436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436
一、城乡建设436
二、交通建设436
三、通讯设施建设437
四、电力建设437
五、广播电视建设437
第五节 改革开放437
第六节 农业 工业 商业439
一、农业439
二、工业440
三、商业440
第七节 乡镇企业440
第八节 社会事业444
一、教育444
二、科技444
三、文化445
四、卫生445
五、体育445
第二章 孟津县446
第一节 区位 建置446
第二节 环境 资源447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448
一、人口448
二、人民生活448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450
一、城乡建设450
二、交通建设450
三、电力设施建设451
四、通讯设施建设451
第五节 改革开放451
第六节 农业 工业 商业452
一、农业453
二、工业453
三、商业453
第七节 乡镇企业454
第八节 社会事业454
一、科技454
二、文化455
三、教育455
四、卫生455
五、体育455
第三章 新安县456
第一节 区位 建置457
第二节 环境 资源457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458
一、人口458
二、人民生活459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459
一、城乡建设459
二、交通建设460
三、电力设施建设460
四、通讯设施建设461
五、广播电视建设461
第五节 改革开放461
一、政治体制改革461
二、经济体制改革462
第六节 工业 农业 商业463
一、工业463
二、农业464
三、商业464
第七节 乡镇企业465
第八节 旅游业466
第九节 社会事业466
一、教育467
二、科技467
三、文化467
四、卫生468
五、体育468
第四章 伊川县469
第一节 区位 建置469
第二节 环境 资源470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471
一、人口471
二、人民生活472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473
一、城乡建设473
二、电力建设474
三、交通建设474
四、通讯设施建设474
五、广播电视建设474
第五节 改革开放475
第六节 农业 工业 商业476
一、农业476
二、工业477
三、商业477
第七节 乡镇企业478
第八节 社会事业478
一、教育478
二、科技479
三、文化479
四、卫生479
五、体育479
第五章 宜阳县480
第一节 区位 建置480
第二节 环境 资源481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482
一、人口483
二、人民生活483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484
一、城乡建设484
二、交通建设485
三、电力建设485
四、通讯建设485
五、广播电视建设486
第五节 改革开放486
第六节 农业 工业 商业488
一、农业488
二、工业489
三、商业489
第七节 乡镇企业490
第八节 社会事业490
一、教育491
二、科技491
三、文化491
四、卫生492
五、体育492
第六章 汝阳县493
第一节 区位 建置493
第二节 环境 资源494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495
一、人口495
二、人民生活496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496
一、城乡建设496
二、交通建设497
三、通讯建设497
四、电力建设497
第五节 改革开放498
第六节 农业 工业 商业500
一、农业500
二、工业500
三、商业501
第七节 社会事业501
一、教育501
二、科技502
三、文化502
四、卫生502
五、体育502
第七章 嵩县503
第一节 区位 建置504
第二节 环境 资源504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505
一、人口505
二、人民生活506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507
一、城乡建设507
二、交通建设508
三、电力设施建设508
四、通讯设施建设508
五、广播电视建设509
第五节 改革开放509
第六节 农业 林业 畜牧业511
一、农业511
二、林业511
三、畜牧业511
第七节 工业 商业 乡镇企业512
一、工业512
二、商业512
三、乡镇企业513
第八节 特色经济513
一、黄金514
二、旅游514
第九节 社会事业515
一、教育515
二、科技515
三、文化516
四、卫生516
五、体育516
第八章 洛宁县517
第一节 区位 建置517
第二节 环境 资源518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519
一、人口519
二、人民生活519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520
一、城乡建设520
二、交通建设520
三、电力建设521
四、通讯设施521
五、广播电视521
第五节 改革开放521
一、政治体制改革522
二、经济体制改革522
三、对外开放522
第六节 特色产业523
一、苹果523
二、烟叶523
三、畜牧524
四、林业524
五、水电524
六、黄金524
第七节 农业 工业 商业 乡镇企业525
一、农业525
二、工业525
三、商业525
四、乡镇企业526
第八节 社会事业526
一、科技526
二、教育527
三、文化527
四、卫生527
五、体育528
第九章 栾川县529
第一节 区位 建置529
第二节 环境 资源530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531
一、人口531
二、人民生活532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532
一、城乡建设533
二、交通建设533
三、通讯设施建设534
四、电力设施建设534
五、广播电视建设534
第五节 改革开放534
一、政治体制改革535
二、经济体制改革535
三、对外开放535
第六节 农业 工业 商业536
一、农业536
二、工业537
三、商业538
第七节 旅游业538
第八节 乡镇企业539
第九节 社会事业539
一、精神文明建设539
二、教育540
三、科技540
四、文化540
五、卫生541
六、体育541
第十章 涧西区542
第一节 区位 建置542
第二节 人口 人民生活543
一、人口543
二、人民生活544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545
一、城区框架扩大545
二、园林绿化建设545
三、市场建设545
第四节 改革开放546
第五节 工业 商业548
一、工业548
二、商业548
第六节 国有大中型企业549
第七节 驻区省部级科研院、所550
第八节 社会事业551
一、教育551
二、科技552
三、卫生552
四、体育552
第十一章 西工区554
第一节 区位 建置554
一、自然环境555
二、旅游555
三、建置区划555
第二节 人口 人民生活556
一、人口556
二、人民生活556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557
一、道路建设557
二、城区改造开发557
三、创建文明城区558
四、邮政电信558
第四节 改革开放558
第五节 工业 农业 商业559
一、工业560
二、农业560
三、商业561
四、交通运输561
第六节 社会事业562
一、科技562
二、教育562
三、文化563
四、文物563
五、卫生563
六、体育564
第十二章 老城区565
第一节 区位 建置566
一、地理位置566
二、区域沿革566
第二节 环境 资源567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568
一、人口568
二、人民生活568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569
一、道路建设569
二、市场建设569
三、广场绿地569
四、公厕、环卫设备570
五、电网改造570
六、通讯设施570
七、住宅小区开发建设570
八、标志性建筑571
九、乡村建设571
第五节 改革开放571
一、经济体制改革571
二、政治体制改革572
三、文化、教育体制改革573
四、招商引资574
第六节 特色经济574
一、旅游商贸574
二、牡丹产业575
三、历史街区575
四、名吃小吃576
五、民营经济576
第七节 经济发展577
一、商贸577
二、旅游578
三、工业578
四、农业578
五、建筑业579
六、财政税收579
第八节 社会事业579
一、科技579
二、教育579
三、文化580
四、卫生580
五、体育580
第十三章 瀍河回族区581
第一节 区位 建置581
第二节 环境 资源582
第三节 民族宗教583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584
一、城乡建设584
二、交通设施建设585
三、广播电视建设585
第五节 改革开放585
第六节 工业 商业 农业586
一、工业587
二、商业587
三、农业588
第七节 乡镇企业588
第八节 社会事业589
一、教育590
二、科技590
三、文化590
四、卫生591
五、体育591
第十四章 洛龙区592
第一节 区位 建置592
第二节 环境 资源593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593
一、人口594
二、人民生活594
第四节 改革开放594
第五节 农业 工业 商业596
一、农业596
二、工业597
三、商业598
第六节 牡丹种植业598
第七节 乡镇企业600
第八节 社会事业600
一、教育601
二、科技601
三、文化602
四、卫生602
五、体育602
第十五章 吉利区603
第一节 区位 建置604
第二节 环境 资源604
第三节 人口 人民生活606
一、人口606
二、人民生活606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608
第五节 改革开放608
一、经济体制改革608
二、政治体制改革611
三、招商引资612
第六节 工业 农业613
第七节 社会事业613
一、教育613
二、科技614
三、文化614
四、卫生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