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哲学 修订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刑法哲学 修订3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1022991.jpg)
- 陈兴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0689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36页
- 文件大小:401MB
- 文件页数:768页
- 主题词:刑法-法哲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法哲学 修订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1
一、公正4
二、谦抑6
三、人道9
第二节 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11
一、范畴11
二、关系13
三、体系16
第一编 犯罪本体论25
第一章 主观恶性25
第一节 主观恶性的嬗变25
一、古代的主观恶性25
二、中世纪的主观恶性27
三、近代的主观恶性28
四、现代的主观恶性30
第二节 心理事实31
一、显意识31
二、潜意识37
第三节 规范评价45
一、概述45
二、违法性意识51
三、期待可能性54
四、意志自由57
第四节 主观恶性的阻却60
一、心神丧失61
二、意外事件62
三、不可抗力62
第二章 客观危害63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嬗变63
一、古代的客观危害63
二、近代的客观危害65
三、现代的客观危害66
第二节 行为事实67
一、行为67
二、客体72
三、结果74
四、因果关系75
第三节 价值评判87
一、行为的价值评判88
二、客体的价值评判91
三、结果的价值评判92
四、因果关系的价值评判93
第四节 客观危害的阻却99
一、正当防卫99
二、紧急避险100
三、其他阻却客观危害的事由100
第三章 再犯可能102
第一节 再犯可能的概念102
一、再犯的主体102
二、再犯的时间102
三、再犯的性质103
第二节 再犯可能的表征103
一、犯罪人的分类103
二、犯罪人的特性105
三、犯罪人的表现111
第三节 再犯可能的预测113
一、再犯预测的概念113
二、再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114
三、再犯预测的意义115
第四章 初犯可能117
第一节 初犯可能的概念117
一、初犯的主体117
二、初犯的时间117
三、初犯的性质117
第二节 初犯可能的表征118
一、形势118
二、犯罪率123
三、民愤125
第三节 初犯可能的预测128
一、初犯预测的概念129
二、初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129
三、初犯预测的意义132
第五章 犯罪本质二元论133
第一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133
一、社会危害性的概念133
二、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137
三、社会危害性的法律后果139
第二节 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141
一、人身危险性的缘起141
二、人身危险性的概念144
三、人身危险性的评价147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犯罪本质二元论148
一、主观恶性与再犯可能149
二、客观危害与初犯可能151
三、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的统一153
第六章 故意犯罪162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嬗变162
一、古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162
二、近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163
第二节 故意犯罪的概念164
一、故意犯罪的心理本质164
二、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认识因素165
三、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意志因素172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173
一、直接故意犯罪174
二、间接故意犯罪176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179
一、确定故意犯罪与不确定故意犯罪179
二、偶然故意犯罪与预谋故意犯罪183
三、事前故意犯罪与事后故意犯罪184
四、危险故意犯罪与实害故意犯罪184
第七章 过失犯罪186
第一节 过失犯罪的嬗变186
一、古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186
二、近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187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概念188
一、过失犯罪的心理本质188
二、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注意能力191
三、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注意义务193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194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194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196
第四节 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197
一、普通过失犯罪与业务过失犯罪197
二、事实过失犯罪与法律过失犯罪201
三、轻过失犯罪与重过失犯罪204
第五节 无过失责任204
一、无过失责任的概念204
二、无过失责任的评价207
三、无过失责任之在中国209
第八章 作为犯罪211
第一节 作为犯罪的嬗变211
一、古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211
二、近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213
第二节 作为犯罪的概念214
一、作为犯罪的有形性214
二、作为犯罪的违法性217
第三节 作为犯罪的形式218
一、利用自身动作实施作为犯罪218
二、利用机械力实施作为犯罪218
三、利用自然力实施作为犯罪219
四、利用动物实施作为犯罪219
五、利用他人实施作为犯罪220
第四节 作为犯罪的类型225
一、行为犯225
二、结果犯228
三、结果加重犯229
第九章 不作为犯罪232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嬗变232
一、古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232
二、近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233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234
一、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234
二、不作为犯罪的违法性237
第三节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239
一、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239
二、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247
三、作为义务之不履行与危害结果之发生具有因果关系248
第四节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254
一、不作为犯罪分类概说254
二、纯正不作为犯罪256
三、不纯正不作为犯罪257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随情状259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259
一、犯罪的动机259
二、犯罪的目的270
三、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的关系275
第二节 犯罪的时间和地点281
一、犯罪的时间282
二、犯罪的地点284
第二编 刑罚本体论289
第十一章 道义报应289
第一节 道义报应的概念289
一、康德之道义报应主义289
二、道义报应之科学立论291
三、道义报应的形式292
第二节 刑罚的伦理根据295
一、刑罚伦理根据的演变295
二、刑罚伦理根据的底蕴297
第三节 道义报应的实现299
一、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299
二、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300
三、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301
第十二章 法律报应302
第一节 法律报应的概念302
一、黑格尔之法律报应主义302
二、法律报应之科学立论305
三、法律报应的形式305
第二节 刑罚的法律根据308
一、刑罚法律根据的演变308
二、刑罚法律根据的底蕴309
第三节 法律报应的实现310
一、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310
二、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312
三、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313
第十三章 个别预防314
第一节 个别预防的概念314
一、个别预防的对象314
二、个别预防的形式318
三、个别预防的目的321
第二节 个别预防的功能321
一、剥夺功能322
二、改造功能322
三、感化功能324
四、个别威慑功能325
五、个别鉴别功能325
第三节 个别预防的实现326
一、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事立法326
二、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定罪量刑327
三、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罚执行327
第四节 个别预防的评价328
一、个别预防客观存在328
二、个别预防困难重重330
三、中国当前的个别预防330
第十四章 一般预防333
第一节 一般预防的概念333
一、一般预防的对象333
二、一般预防的形式336
三、一般预防的目的337
第二节 一般预防的功能337
一、一般威慑功能338
二、一般鉴别功能338
三、补偿功能339
四、安抚功能339
五、鼓励功能339
第三节 一般预防的实现340
一、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必然340
二、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及时341
三、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公开342
四、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适当343
第四节 一般预防的评价344
一、一般预防并非幻想344
二、一般预防不是仙丹348
三、中国当前的一般预防351
第十五章 刑罚目的二元论354
第一节 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354
一、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对立性354
二、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同一性355
三、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关系355
第二节 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356
一、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对立性356
二、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同一性357
三、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358
第三节 报应与预防:刑罚目的二元论362
一、中国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362
二、西方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364
三、中国刑法学界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370
四、刑罚目的之报应与预防的辩证统一374
第十六章 生命刑382
第一节 生命刑的演进382
一、生命刑的起源382
二、生命刑的泛滥383
三、生命刑的没落384
第二节 生命刑存废之争384
一、生命刑存废的理论聚讼385
二、生命刑存废的哲学思考387
三、生命刑存废的评价390
第三节 各国生命刑的比较391
一、生命刑的废除392
二、生命刑的限制393
第四节 中国生命刑的限制394
一、生命刑的限制与扩张之争395
二、生命刑的立法限制398
三、生命刑的司法限制401
第五节生命刑的修订及其评价403
一、生命刑修订的原则403
二、生命刑修订的内容406
第十七章 自由刑408
第一节 自由刑的演进408
一、中国自由刑的演进408
二、西方自由刑的演进409
第二节 自由刑优劣之争412
一、自由刑的优点412
二、自由刑的缺点413
三、自由刑优劣之争的评价415
第三节 各国自由刑的比较417
一、终身自由刑的比较417
二、有期自由刑的比较418
三、限制自由刑的比较420
第四节 中国自由刑的改革421
一、限制无期徒刑421
二、调整有期徒刑423
三、完善拘役刑426
四、改进管制刑429
第五节 自由刑的修订及其评价432
一、无期徒刑的修订432
二、有期徒刑的修订433
三、拘役刑的修订433
四、管制刑的修订434
第十八章 财产刑435
第一节 财产刑的演进435
一、罚金的演进435
二、没收财产的演进437
第二节 财产刑存废之争438
一、罚金存废之争439
二、没收财产存废之争444
第三节 各国财产刑的比较446
一、罚金的比较446
二、没收财产的比较453
第四节 中国财产刑的改造455
一、罚金的改造456
二、没收财产的改造459
第五节 财产刑的修订及其评价460
一、罚金的修订460
二、没收财产的修订463
第十九章 资格刑464
第一节 资格刑的演进464
一、象刑464
二、名誉刑465
三、耻辱刑466
四、资格刑468
第二节 资格刑存废之争469
一、资格刑主存论471
二、资格刑主废论472
三、资格刑存废的评价473
第三节 各国资格刑的比较475
一、资格刑的地位475
二、资格刑的种类476
三、资格刑的期限479
第四节 中国资格刑的完善480
一、资格刑的非政治化482
二、资格刑的分立制484
三、资格刑的减免制485
第五节 资格刑的修订及其评价486
一、资格刑种类的修订486
二、资格刑内容的修订487
第二十章 保安刑489
第一节 保安处分的演进489
一、古代的保安处分489
二、中世纪的保安处分489
三、近代的保安处分490
第二节 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492
一、一元论492
二、二元论493
三、一元论与二元论的评价494
第三节 各国保安处分的比较497
一、保安处分的适用对象497
二、保安处分的适用条件499
三、保安处分的基本类型500
第四节 中国保安刑的建构503
一、劳动教养504
二、强制留场505
三、强制禁戒506
四、少年管教507
五、善行保证507
六、没收罪物508
第五节 保安处分的修订及其评价509
一、保安处分的理论考察509
二、保安处分的立法分析512
第三编 罪刑关系论517
第二十一章 罪刑关系二元论517
第一节 已然之罪与报应之刑517
一、刑从罪生517
二、刑当其罪518
第二节 未然之罪与预防之刑519
一、刑须制罪519
二、刑足制罪520
第三节 双重罪刑关系的辩证统一521
一、双重罪刑关系的对立性521
二、双重罪刑关系的同一性522
第四节 罪刑关系基本原理的意义524
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524
二、对刑事立法的意义525
三、对刑事司法的意义526
第二十二章 罪刑关系的基本原则528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528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变迁528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据531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534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537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546
一、罪刑均衡原则的变迁546
二、罪刑均衡原则的根据548
三、罪刑均衡原则的体现551
四、罪刑均衡原则的适用552
第二十三章 罪刑关系的法定化558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概念558
一、刑事立法的变迁558
二、刑事立法的特征560
三、刑事立法的意义561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561
一、刑事立法的粗疏与细密562
二、刑事立法的超前与滞后565
第三节 刑事立法的方式567
一、法典型立法方式567
二、散在型立法方式571
三、编纂型立法方式575
四、修正型立法方式577
五、解释型立法方式579
第四节 刑事立法的技术580
一、结构严密化580
二、条文科学化583
三、罪刑协调化584
四、文体规范化586
第五节 刑事立法的效力588
一、普遍管辖问题588
二、管辖冲突问题590
三、溯及力问题590
第二十四章 罪刑关系的质的个别化592
第一节 定罪的概念592
一、定罪的变迁592
二、定罪的特征595
三、定罪的模式597
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599
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界定599
二、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601
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体现603
第三节 一般犯罪的认定604
一、罪与非罪的认定604
二、此罪与彼罪的认定613
三、轻罪与重罪的认定618
第四节 特殊犯罪的认定628
一、未完成罪的认定628
二、共同犯罪的认定629
三、单复数罪的认定631
第五节 刑事疑罪的处理632
一、刑事疑罪的变迁632
二、刑事疑罪的成因634
三、刑事疑罪的处理637
第二十五章 罪刑关系的量的个别化640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640
一、量刑的变迁640
二、量刑的特征641
三、量刑的模式641
第二节 量刑的原则644
一、量刑原则之比较644
二、量刑原则之考察645
三、报应与预防相统一的量刑原则647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裁量650
一、生命刑的裁量650
二、自由刑的裁量652
三、财产刑的裁量654
四、资格刑的裁量655
五、保安刑的裁量657
第四节 量刑的情节657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657
二、量刑情节的适用原则658
三、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662
第五节 量刑的方法664
一、数学量刑法664
二、电脑量刑法666
第六节 量刑的制度667
一、数罪并罚制度667
二、自首制度668
三、累犯制度669
第二十六章 罪刑关系的现实化671
第一节 行刑的概念671
一、行刑的变迁671
二、行刑的特征673
三、行刑的意义677
第二节 行刑的原则679
一、惩罚679
二、改造680
三、惩罚与改造的统一681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执行682
一、生命刑的执行682
二、自由刑的执行686
三、财产刑的执行695
四、资格刑的执行699
五、保安刑的执行701
第四节 行刑的制度702
一、缓刑制度703
二、减刑制度704
三、假释制度705
第二十七章 罪刑关系的理论化706
第一节 概述706
一、刑法学体系的反思706
二、刑法学体系的重构708
第二节 行为中心论709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710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711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713
第三节 行为人中心论713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715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715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716
四、理论结构的反思716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上)717
一、苏联刑法学体系的发展阶段717
二、苏联刑法学体系的理论反思720
第五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下)723
一、中国刑法学体系内容的反思723
二、中国刑法学体系结构的反思724
第六节 罪刑关系中心论725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726
二、研究方法的更新727
三、基本框架的建构730
结束语732
后记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