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15682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010页
  • 文件大小:176MB
  • 文件页数:528页
  • 主题词:佛教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487

第四编 宇宙论487

小引489

第二十三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495

第一节 宇宙图式论496

一、《经律异相》的天地说496

二、《法苑珠林》的三界说499

三、《法界安立图》的宇宙图式说502

第二节 宇宙时间观508

一、《经律异相》的三界成坏说508

二、《法苑珠林》的劫量说510

三、《法界安立图》的四大千劫量说513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516

第一节 僧肇的物不真论和物不迁论519

一、“假号不真”的物不真论519

二、“动静未始异”的物不迁论526

第二节 天台宗的诸法即实相说532

一、实相的意义、内容与表述532

二、诸法即实相536

第三节 法相唯识宗的三自性说与三类境说542

一、三自性说:存在的三种形态542

二、三类境说:现象的三种类别544

第四节 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546

一、事事无碍的界说546

二、事事无碍论的内容548

三、事事无碍论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553

四、事事无碍论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558

第五节 镇澄对僧肇《物不迁论》的批评562

一、性空与性住563

二、法住与性住568

三、性空与实性(佛性)570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573

第一节 印度佛教本体论略述573

一、本体“实有”说574

二、本体性空说576

三、本体心识说581

第二节 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本土思想背景588

一、中国固有本体论思想概述588

二、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途径594

第三节 气本原说的认同与扬弃596

一、气与“四大”596

二、气与因果报应及神不灭598

三、气与心599

第四节 道体说的牵附与会通601

一、以道家之“道”为佛教之“道”602

二、从“道亦虚空”到“虚空为道本,,603

三、道体遍在与无情有佛性605

第五节 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606

一、东汉三国时代的本无思想607

二、本无宗的本体思想609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615

第一节 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615

一、慧远的法性实在论615

二、鸠摩罗什对法性实在论的批评618

三、法性实在论的理论转轨620

第二节“理”思想的拓展与演进624

一、中国哲学“理”范畴简述624

二、竺道生的理佛说625

三、天台宗的理具说628

四、华严宗的理体说632

五、禅宗的理事不二说634

第三节 心本原说的创立与发展641

一、心本原说的提出641

二、东晋时代心有无义之争辩与心本体说之滥觞645

三、《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647

四、地论师与摄论师关于心识本原之论辩652

五、天台宗的心本说654

六、华严宗的真心本原说659

七、禅宗的自心本原说665

第五编 实践论673

小引675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682

第一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683

一、佛教伦理旨趣的根据——人生论683

二、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果报论685

三、佛教伦理自觉的本原——心性论689

第二节 伦理原则与伦理德目691

一、三大伦理原则691

二、重要的伦理德目698

第三节 中国佛教伦理与世俗伦理703

一、中国佛教与儒家世俗伦理协调的方式703

二、佛教伦理思想为中国世俗伦理提供的新因素711

第四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713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716

第一节 禅·禅定·禅悟717

第二节 汉晋禅学721

一、禅法的传入721

二、东晋十六国时代禅法的多元融合722

第三节 南北朝禅学730

一、北朝禅学的五系730

二、南朝禅学的重镇739

三、南北朝禅学的基本特点744

第四节 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法门745

一、止观的涵义与类别745

二、圆顿止观法门747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757

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757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758

二、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759

第二节 南顿北渐761

一、晋宋之际的顿渐分野763

二、神秀一系:重渐修渐悟765

三、慧能和神会:主顿悟渐修768

四、洪州、石头二宗和五家:倡无修顿悟775

五、南顿北渐的异同782

第三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784

一、何谓如来禅784

二、何谓祖师禅792

三、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禅法区别796

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界限799

五、祖师禅提出的思想背景及其流传的文化意义803

第四节 文字禅、看话禅与默照禅805

一、绕路说禅的文字禅805

二、参究话头的看话禅808

三、守默观照的默照禅810

第五节 念佛禅814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821

第一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界说822

一、观822

二、照823

三、证823

四、悟824

第二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825

一、汉魏西晋的禅观与般若直观825

二、东晋南北朝禅观与空观相融合的直觉方式827

三、隋唐以来中国佛教诸宗的直觉方式832

第三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852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854

第一节 印度佛教语言观略述855

第二节 中国儒家、道家、玄学家的语言观略述866

一、儒家重社会功能的语言观866

二、道家语言观的四要点868

三、魏晋玄学家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说871

第三节 禅宗前中国佛教语言观要略872

一、译经、转读、唱导涉及的语言观872

二、东晋时代著名佛教学者的语言观876

三、天台、三论、净土诸宗的语言观878

第四节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886

一、重在不执文字的“不立文字”说886

二、不立文字原则下的“不离文字”说900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910

第一节 印度佛教真理观概述910

一、早期佛教的四谛和三法印说911

二、部派佛教的二谛说912

三、大乘佛教的实相说914

第二节 鸠摩罗什、僧肇和竺道生在中国佛教真理观上的奠基性作用917

第三节 三论师系与成论师系在二谛问题上的歧异920

一、二谛意义921

二、二谛内容922

三、二谛体性924

第四节 吉藏的破邪显正说与四重二谛说930

一、重在无所得的破邪显正说930

二、意在言亡虑绝的四重二谛说934

第五节 智?的七种二谛说与三谛圆融说937

一、与判教相结合的七种二谛说937

二、三谛圆融说与中道佛性化939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说950

小结953

结语956

征引与参考书目973

主要人名索引990

后记1006

重印附言10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