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影像技术学 总论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医学影像技术学 总论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1015049.jpg)
- 秦维昌主编;国志义副主编;王巍,王鹏程,刘传亚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6730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16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128页
- 主题词:医学摄影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医学影像技术学 总论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X线的历史2
第一节 X线发现的技术背景2
一、真空技术2
二、高电压技术2
三、阴极射线技术3
第二节 X线的发现过程4
一、前人做过类似的试验4
二、偶然的发现5
三、发布和启示5
四、伦琴关于X线发现的论文6
第三节 X线发现的影响6
一、对人类科学意识的推进6
二、对医学的影响6
三、对物理学的影响7
第四节 X线管的发展8
一、含气X线管8
二、真空X线管8
三、焦点方面的改进8
四、旋转阳极X线管9
五、防辐射防电击X线管9
六、大功率X线管9
七、X线管的散热10
八、场致发射阴极X线管10
第五节 X线相关技术的发展10
一、成像技术10
二、造影检查技术11
三、X线设备12
四、辐射危害的防护14
第二章 CT概论16
第一节 CT的发明和技术特点16
一、CT的发明16
二、CT的技术特点16
第二节 CT的原理和结构17
一、CT的基本原理17
二、CT的结构18
三、非螺旋CT的发展19
第三节 螺旋CT20
一、单层螺旋CT20
二、4层螺旋CT21
三、16~64层螺旋CT21
四、高端CT21
第四节 CT硬件的发展22
一、扫描驱动方式的改进22
二、X线管和高压发生器技术的发展22
三、探测器的发展23
第五节 CT软件的发展24
一、影像重建24
二、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的发展26
三、智能kV扫描技术26
四、能量成像26
五、CT灌注成像27
第三章 MRI概论28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的历史和评价28
一、磁共振成像的历史28
二、磁共振成像的评价30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31
一、核磁31
二、静磁场中的磁性核31
三、核磁共振现象31
四、弛豫32
五、磁共振信号32
六、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定位32
七、加权33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设备及安全性33
一、磁共振设备组成33
二、磁共振成像系统安全性及生物效应问题36
第四节 磁共振扫描序列与特殊成像技术概述37
一、磁共振常用扫描序列概述37
二、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概述38
三、磁共振常用辅助技术39
第五节 磁共振图像质量评价40
一、SNR40
二、CNR40
三、空间分辨力41
四、伪影41
第六节 磁共振成像进展41
一、磁共振成像设备的进展41
二、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进展42
第四章 DSA概论44
第一节 DSA的成像原理44
一、照片减影方法44
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44
三、DSA的信号与幅度45
四、DSA减影方式45
第二节 DSA的优缺点46
一、DSA的优点46
二、DSA的缺陷46
第三节 DSA系统的构成47
一、X线机47
二、影像增强器47
三、电视摄像机47
四、平板探测器47
五、计算机数字影像控制处理器48
第四节 DSA的应用48
一、DSA的成像方式48
二、DSA的临床应用49
第五节 DSA的技术进展49
一、旋转DSA技术49
二、3 D-DSA技术50
三、岁差运动DSA技术50
四、步进DSA技术51
五、多轴旋转采集冠脉造影技术51
六、C形臂CT成像52
七、组合蒙片技术52
八、冠脉支架精细显影53
九、 DSA的发展方向53
第五章 X线物理与防护54
第一节 X射线的本质与特性54
一、X射线的本质54
二、X射线的基本特性54
第二节 X线的产生55
一、X线的产生原理55
二、诊断X线产生的条件56
第三节 X射线的生物学效应57
一、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7
二、X射线产生的生物学效应58
三、影响X线生物学效应的因素59
第四节 X射线的测量59
一、描述X射线强度的辐射量——照射量59
二、描述介质吸收的X射线能量的量——吸收剂量59
三、辐射防护中常用的辐射量60
四、X射线的测量60
第五节 X射线的防护61
一、辐射防护法规与辐射防护标准61
二、X射线检查的辐射防护61
第六章 医学影像的形成63
第一节 医学影像的基本概念63
一、影像63
二、医学影像63
三、光学密度/影像灰度63
四、影像对比度63
五、投影像和断面影像64
六、二维影像和三维影像64
七、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64
第二节 医学影像信息的转换和传递64
一、X线检查64
二、磁共振成像65
三、超声成像65
第三节 人眼的视觉特性66
一、明视觉、暗视觉与视见函数66
二、亮度感觉66
三、空间分辨力67
第四节 医学影像的阅读68
一、医学影像的阅读方式68
二、照片阅读的要求68
三、软拷贝阅读的要求69
第七章 网络技术在放射科的应用71
第一节 网络管理化基本流程71
一、预约登记处71
二、检查机房72
三、诊断报告74
四、出具诊断报告75
五、诊断报告发放75
第二节 RIS对科室管理的支持75
一、统计功能75
二、分诊叫号系统76
三、影像三维后处理系统76
四、远程会诊系统76
第八章 患者的接待与服务77
第一节 与患者的沟通及心理对应77
一、与患者的沟通77
二、患者心理状态的对应79
第二节 患者接待与安置80
一、患者接待80
二、患者的移动81
三、检查床的准备82
四、辅助器材的使用82
第三节 患者的隐私保护82
第九章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84
第一节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发展84
一、国外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发展84
二、我国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发展85
第二节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85
一、质量控制85
二、质量保证85
三、质量改进85
四、质量管理85
五、医学影像质量管理86
六、预防性质量控制86
七、回顾性质量控制86
第三节 质量管理方法86
一、PDCA循环方法86
二、集体创造性思维86
三、主次因素图87
四、因果关系图87
五、管理控制图87
第四节 质量管理程序88
第五节 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89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89
二、实施质量控制技术89
第十章 影像(放射)科管理91
第一节 影像(放射)科管理的意义91
一、适应设备飞速发展的需要91
二、满足医、患要求的需要91
三、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需要91
第二节 影像(放射)科管理的内容92
一、人员管理与培养92
二、设备管理与应用97
三、检查前准备与环境管理98
第三节 辐射安全管理99
一、辐射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99
二、国家法律100
三、行政法规101
四、部门规章制度102
五、放射防护标准体系103
六、医用诊断X线的防护原则104
第四节 《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关于放射科管理内容的要求105
一、医学影像质量管理106
二、其他特殊诊疗质量管理107
第十一章 影像技术队伍的建设108
第一节 影像技术队伍的建立108
一、影像技术专业的形成108
二、影像技术专业的定位109
第二节 影像技师的职责与能力要求110
一、职责范围110
二、工作体现自身价值110
三、能力要求110
第三节 医学影像技术队伍的建设111
一、专业教育111
二、专业资格获得与考核112
三、学术研究与学会活动112
四、发展方向113
附录:论一种新射线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