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第5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下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 第5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下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1011197.jpg)
- 白寿彝总主编;黎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11162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513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21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中国历史-远古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第5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丁编 传记701
第一章 袁绍、曹操701
第一节 袁绍701
谋诛宦官701
讨董盟主704
割据冀州706
攻灭公孙瓒709
官渡败北714
第二节 曹操718
早年的政治生活718
讨伐董卓719
收编农民起义军720
挟持汉帝迁都许昌721
发展农业生产721
征徐州722
官渡之战723
征乌桓725
赤壁之战726
赤壁战后的事功727
第二章 刘备、诸葛亮730
第一节 刘备的早年730
第二节 诸葛亮出山,蜀汉的建立733
三顾茅庐,隆中对策733
赤壁之战,立足荆州736
西取益州,奠定基业738
荆州受挫,北据汉中742
第三节 刘备称帝后的蜀汉743
刘备称帝,兵败猇亭743
诸葛亮辅政,平定南中745
北伐中原,出师未捷748
第三章 孙权、周瑜、鲁肃、陆逊753
第一节 孙权753
孙坚、孙策的起兵753
孙权建立吴国755
孙权对江南的开发760
孙权的晚年766
第二节 周瑜769
助孙策开拓江左769
力主抗曹771
赤壁立功774
志在荆州与益州776
第三节 鲁肃778
与周瑜志同道合778
鼎足江东的榻上策780
促成孙刘联盟781
在荆州问题上的让与争783
第四节 陆逊787
初露锋芒787
智取荆州788
夷陵大捷791
担任丞相794
第四章 司马懿、邓艾、钟会797
第一节 司马懿797
司马懿的家世及其权势的发展797
屯田和军粮的筹措798
军事上的才略800
第二节 邓艾、钟会803
邓艾脱颖而出803
立功淮南、陇右805
钟会党附司马氏808
钟、邓率军灭蜀811
邓艾蒙冤与钟会叛乱815
第五章 晋武帝、张华、羊祜、杜预820
第一节 晋武帝820
坐享父祖之业820
改章易制,多所变革821
河西之乱与平吴决策825
完成一统大业829
颁行占田荫客制830
奢侈荒淫,世风日下831
立嗣风波833
无法收拾的身后事834
第二节 张华837
以才华而被擢用837
平吴立功840
陷入党争842
辅佐朝政844
张华之死850
第三节 羊祜852
头脑清醒的政治人物853
镇戍荆州,以德服人854
壮志未酬身先死856
第四节 杜预859
博学多通的“杜武库”860
三陈平吴策863
功勋卓著865
第六章 曹植、阮籍、陆机、陆云868
第一节 曹植868
“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868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的遭遇871
“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幻想873
“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的命运875
第二节 阮籍876
生平与著作876
玄学879
文学成就883
第三节 陆机、陆云892
陆机的生平892
诗歌与赋作895
《文赋》896
丰赡的造诣及其作品的流传897
陆云的生平897
诗歌创作与文学见解899
第七章 刘渊、石勒、祖逖、刘琨900
第一节 刘渊900
两次仕进受阻900
拥晋以图发展902
建立汉国905
进军洛阳907
第二节 石勒909
石勒的少年时期和起兵伊始909
协助匈奴刘氏灭亡西晋913
自葛陂回师北据襄国经营四方917
建立后赵政权后的文治武略922
石勒的病亡929
第三节 祖逖 刘琨931
闻鸡起舞931
祖逖矢志北伐932
艰难的北伐之路934
将军壮志未酬936
刘琨出镇并州938
独力难撑危局940
寄人篱下的日子943
第八章 晋元帝、王导、谢安946
第一节 晋元帝946
一个皇室疏属946
精心筹划,移镇建邺947
全力经营江南949
激烈的内部冲突953
王与马共天下956
王敦之祸957
第二节 王导962
身世962
投靠司马睿963
联合南北士族963
“王与马共天下”966
平定王敦之乱968
为政清静970
苏峻之乱中的表现971
晚年973
第三节 谢安974
隐居生活974
出山入仕976
淝水大捷978
晚年979
风流学养980
第九章 刁协、刘隗、郗鉴、温峤984
第一节 刁协、刘隗984
拥戴皇权,以法御下984
王敦起兵,以清君侧988
为刁协平反引起的争议992
第二节 郗鉴、温峤994
抗胡名将994
平定王敦、苏峻之乱997
稳定东晋政局的功臣1002
第十章 庾亮、陶侃、桓温1004
第一节 庾亮1004
高门子弟,东晋姻戚1004
巧妙周旋,受遗辅政1005
一意孤行,酿成动乱1007
出守藩镇,庾王之争1011
第二节 陶侃1014
家境贫寒,仕途艰难1015
投身戎旅,建立军功1017
“忠顺勤劳似孔明”1021
都督八州,怀止足之分1023
第三节 桓温1026
坐镇荆州1026
灭蜀1028
锐意北伐1030
北伐前秦1031
北伐姚襄1032
北伐前燕,兵败枋头1035
废立专权,野心未遂1039
第十一章 桓玄、孙恩、卢循1042
第一节 桓玄1042
优游江陵1042
吞并殷、杨1044
篡晋称帝1047
短命而亡1051
第二节 孙恩、卢循1053
孙恩起兵于海岛1053
义军兵败浙东1056
卢循占据广州1060
北伐功败垂成1063
第十二章 谯周、陈寿、裴秀1068
第一节 谯周1068
直言劝谏的学者1068
极力倡言降魏1071
突出的学术成就1072
第二节 陈寿1074
才高而命蹇1074
别具一格的史著1075
有关《三国志》的是是非非1078
第三节 裴秀1081
生平与著作1081
地图学成就与贡献1082
第十三章 王羲之、顾恺之、陶潜1086
第一节 王羲之1086
忧国爱民1086
名垂千古的一代书圣1089
第二节 顾恺之1093
多才多艺的名士1093
改造画风的巨匠1095
对画学理论的贡献1098
第三节 陶潜1099
家世和经历1099
思想和风度1100
理想社会1102
辞官归田1103
田园诗1104
第十四章 葛洪、陶弘景1106
第一节 葛洪1106
生平和著述1106
葛洪和道教1109
葛洪和炼丹术1111
葛洪和医药学1115
第二节 陶弘景1119
生平与著述1119
化学、医药学及其他科技成就1120
第十五章 祖冲之、范缜、郦道元1125
第一节 祖冲之1125
家世与生平1125
关于圆周率的计算1126
关于球的体积公式及其证明1128
对天文历法的研究1129
对多种机械的研究1133
第二节 范缜1134
青年时期1135
《神灭论》及主要思想1135
决不卖论取官1139
坎坷的后半生1140
第三节 郦道元1143
家世1143
《水经注》1144
第十六章 慕容廆、苻坚、王猛、姚兴1151
第一节 慕容廆1151
兴起于辽西1151
乱中偏安幽州1153
接受东晋官爵1156
第二节 苻坚、王猛1159
政变夺权1159
打击豪强1160
平定外患内乱1163
统一北方1165
鼎盛时代1170
淝水惨败1176
前秦灭亡1179
第三节 姚兴1181
受任于艰难之境1181
外拓疆土,内修政事1185
与魏战争,接连受挫1188
佞佛贪利,多所失误1190
收容勃勃,养成大患1191
死于危机四伏之中1194
第十七章 拓跋珪、拓跋焘、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冯氏1197
第一节 拓跋珪1197
备尝辛苦的早年经历1197
羽翼渐丰1199
魏燕交恶1202
据有中原1204
由联盟转变成国家1207
举步维艰的暮年生涯1209
第二节 拓跋焘1211
北伐柔然,西征大夏1212
南抗刘宋,西灭赫连夏1215
消灭北燕、北凉1216
推行封建化措施1217
镇压盖吴起义1221
灭佛1223
晚年1224
第三节 北魏孝文帝1226
冯后用事,孝文垂拱1226
迁都洛阳1227
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1234
镇压反对改革的叛乱1239
御驾南伐1242
评价1245
孝文七子1246
第四节 文明太后冯氏1247
临朝听政1247
锐意改革1249
治事苛严,厉行节俭1254
第十八章 宋武帝、梁武帝、侯景1256
第一节 宋武帝1256
镇压孙恩、卢循起义1256
平定桓玄之乱1260
北伐南燕1263
北伐后秦1266
废晋建宋1268
第二节 梁武帝1270
以军功起家1270
禅代称帝1273
巩固统治的内外政策1276
晚年昏庸1283
亡国于侯景之乱1285
第三节 侯景1288
从尔朱荣到高欢麾下1288
经略河南1289
叛魏降梁1291
叛梁作乱1292
第十九章 高欢、宇文泰、北周武帝1299
第一节 高欢1299
从队主到晋州刺史1299
移军河北,另立门户1301
韩陵之役大捷1304
建立东魏1306
东西对峙,败多胜少1307
高欢诸子1312
第二节 宇文泰1313
边镇武吏1313
接替贺拔岳为统帅1315
建立西魏1317
创建府兵1318
六条诏书与革新政治1320
开疆拓土1322
第三节 北周武帝1325
诛杀宇文护1325
灭佛1327
灭北齐统一北方1330
历史功绩1333
第二十章 范晔、裴松之、沈约、刘勰、钟嵘1335
第一节 范晔1335
家世与早年经历1335
《后汉书》的杰出成就1337
杀身只为性太直1341
一些后话1343
第二节 裴松之1344
仕宦生活1344
奉诏精注《三国志》1345
《三国志注》的价值与不足1349
第三节 沈约1351
在宋、齐两朝的经历1352
宣扬“神不灭论”1353
《宋书》的成就与局限1355
长于文学,拙于政事1358
第四节 刘勰、钟嵘1360
刘勰1360
钟嵘1366
第二十一章 崔浩、魏收1370
第一节 崔浩1370
锋芒初露1370
辅佐太武1374
国史冤狱1379
第二节 魏收1382
北魏“三才”之一1382
在东魏时期的政治经历1383
在北齐:《魏书》的撰写和改正1384
《魏书》的得失1387
第二十二章 道安、慧远、法显1393
第一节 道安1393
行履1393
思想1399
对佛教的贡献1408
第二节 慧远1414
从世俗之学到佛学1414
与王公贵族的交往1418
佛经的翻译、搜集与流通1419
佛教与时政的较量1422
佛教思想体系1428
庐山教团与佛教的传播1433
结语1437
第三节 法显1438
晋宋时期佛教发展情况1438
法显的生平和活动1439
结语1452
第二十三章 数学1459
第一节 勾股定理和重差术1460
第二节 割圆术和圆周率1461
第三节 球体积公式1463
第四节 同余式和不定方程1464
第五节 解线性方程组和解二次、三次方程1465
第六节 实用算术和其他成就1466
第七节 刘徽的极限思想1467
第二十四章 天文学1468
第一节 星官体系与全天星图1468
第二节 天文仪器的研制和革新1470
第三节 岁差的发现1473
第四节 太阳和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1474
第五节 历法的进步1475
第六节 宇宙论1477
第二十五章 物理学1478
第一节 力学知识1478
力系的平衡1478
辘轳的新用途1479
水浮力的巧妙利用1479
对大气压力和浮力的进一步认识1480
第二节 声学知识1481
律管气柱振动问题1482
音律研究的新成果1482
共振现象的研究1483
第三节 光学知识1484
对视差和大气消光问题的认识1484
关于多面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取火的认识1485
第四节 电磁学知识1486
关于静电现象的进一步发现1486
关于尖端放电及导电现象的记载1487
静磁现象的进一步认识和利用1487
对静电现象和静磁现象的解释1488
第二十六章 地理学1489
第一节 地志和地记1489
第二节 常璩与《华阳国志》1490
第三节 地质、矿物学方面的成就1491
第二十七章 生物学1492
第一节 分类学的发展1492
第二节 生态知识的发展1495
第三节 微生物知识1497
第四节 戴凯之与《竹谱》1498
第二十八章 医学1500
第一节 医学旧籍的研究整理1500
《内经》的整理研究1500
《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研究1500
脉学和中医诊断术1501
针灸学之整理与提高1502
第二节 医学经验总结和医学的发展1503
丰富多彩的医疗方剂著作1503
世医徐之才与中医方剂学之发展1504
外科学与外科手术的进步1505
中外医药学交流1505
第二十九章 妇女1507
第一节 女诗人蔡琰1507
第二节 刘兰芝抗婚1509
第三节 谢道韫的才辩1512
第四节 苏蕙巧织回文图诗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