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证之道 心理测试技术新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证之道 心理测试技术新视角
  • 陈云林,孙力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31073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刑事侦查-心理测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证之道 心理测试技术新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部分 人证7

第一章 概论7

第一节 证据方法检验9

一、真实性9

二、关联性10

三、合法性11

第二节 证据信息检验11

一、物证信息检验11

二、人证信息检验12

第二章 传统物证检验之静态属性16

第一节 可检验性16

第二节 可重复性17

一、重复性与复现性17

二、可重复性实质18

第三节 检验鉴定结论19

一、检验鉴定结论的价值19

二、检验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21

三、检验鉴定结论的证明力22

四、述评23

第三章 系统论与动态检验24

第一节 概述24

第二节 系统论基础24

一、耗散结构与混沌25

二、复杂性26

三、复杂性层级理论27

第三节 动态检验28

一、动态的普遍性28

二、动态检验特点31

三、不确定推理和非单调推理34

第四节 结语36

一、关于复杂性36

二、科学规则的历史性与相对性37

三、证据的属性37

四、言辞可信度40

第四章 人证之动态表现形式——语言41

第一节 语言与言语41

第二节 语言的动态性42

一、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42

二、自然语言不是逻辑语言43

第三节 语言顺应论45

一、简介45

二、顺应论为人证动态研究46

第五章 人证之动态检验(一)50

第一节 口供50

一、传统常见的检验口供方法50

二、口供的动态特点分析51

第二节 口供与心理测试技术53

一、黑箱理论54

二、黑箱方法研究54

三、黑箱方法研究与心理测试技术56

四、黑箱方法在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应用58

第三节 翻供60

一、翻供的类型及原因60

二、翻供的特点61

三、翻供的对策62

四、易翻供案件例析64

第四节 心理测试技术与翻供70

一、案例70

二、作用71

三、注意72

第六章 人证之动态检验(二)74

第一节 被害人陈述74

一、被害人陈述的含义、特征74

二、被害人陈述的证据效力76

三、对被害人陈述的审查77

四、被害人陈述变化及应对79

第二节 证人证言80

一、依据证言认定事实80

二、证言意思81

三、证言可信度的研究82

四、质证88

五、结语90

第三节 反常表现92

一、概述93

二、反常表现的形式93

三、反常表现的特征94

四、反常表现的实质95

五、反常表现的应用98

参考文献100

第二部分 欺骗105

第一章 欺骗与谎言105

第一节 概述105

第二节 言语中的欺骗107

一、言语的内容107

二、言语的形式108

第二章 欺骗机制110

第一节 概述110

第二节 人际欺骗理论(IDT)110

一、理论框架111

二、IDT中的被骗人112

三、IDT中的情绪113

四、对IDT的评价113

第三节 信息操控理论(IMT)114

一、概述114

二、实验发现115

第四节 述评115

第三章 欺骗检测——可信度评估117

第一节 可信度117

一、定义117

二、主动可信度评估与被动可信度评估117

三、述评119

第二节 可信度与欺骗(非真实性言语)检测119

一、心理学与欺骗检测119

二、认知理论与欺骗检测120

三、讯(询)问中的欺骗分析121

四、欺骗识别的一般性122

第三节 言词效度分析(SVA)123

一、前言123

二、言词效度分析(SVA)123

第四节 记忆特征判别(JMC)127

一、题目内容127

二、答题表(答卷)131

三、国内试用情况133

第五节 科学内容分析(SCAN)134

一、概述134

二、SCAN标准135

三、SCAN应用137

第六节 摩根询问主题技术(MITT)137

一、概述137

二、基本步骤137

第七节 真实陈述与虚假陈述区分标准的实验验证138

一、目的138

二、方法138

三、文本材料的内容分析138

四、数据分析139

五、研究结果139

六、分析与讨论141

第四章 可信度评估与心理测试技术143

参考文献145

第三部分 多道仪155

第一章 测试之理155

第一节 测试155

一、概说155

二、测试与测试准确度155

三、真值157

四、约定真值158

五、测试特性158

六、阈值160

七、基本率160

第二节 心理测试之特性161

一、基本概念161

二、兼容性与拓展性166

三、心理测试之功能168

第三节 测试原理探讨168

一、概述168

二、传统心理学理论中的“刺激—反应”169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171

四、多道仪测试理论演化179

第四节 测试之质量的控制183

一、质量控制183

二、心理测试之内部质量控制183

三、心理测试之外部质量控制184

第二章 多道仪和多道仪测试概论185

第一节 概论185

一、基本概念185

二、多道仪与测谎188

三、多道仪测试与可信度评估189

第二节 多道仪测试基本技术(一)——相关/不相关测试(RIT)190

第三节 多道仪测试基本技术(二)——准绳问题测试(CQT)191

一、概述191

二、问题类型193

三、基本格式195

第四节 多道仪测试基本技术(三)——隐蔽信息测试(CIT)196

一、概述196

二、题目类型196

三、基本格式196

第五节 多道仪的用途198

一、筛查测试198

二、调查测试203

三、监查测试207

四、小结208

第三章 多道仪测试之基本过程209

第一节 测前准备209

第二节 测前谈话209

第三节 数据采集210

第四节 形成测试结果210

第五节 测后处置211

第四章 系统(调查)测试(SPEI)212

第一节 概述212

一、一项功能——信息探查212

二、两个分布——心理信息反应分布212

三、一套系统——系统(调查)测试(SPEI)213

第二节 原则213

一、循证测试原则213

二、最小测试量原则214

三、适度刺激原则214

四、测前状态评估严格谨慎原则215

第三节 基本测试和精细测试216

一、基本测试(BE)217

二、精细测试(FE)217

第四节 系统(调查)测试题目结构217

一、基本测试217

二、精细测试217

三、示例(1)——某盗窃案的SPEI218

四、示例(2)——安全筛查测试219

第五节 测试图谱分析221

一、原则221

二、特征值222

三、阈值222

四、打分及概率转换223

五、结果表述227

第五章 多道仪测试的证据关联性分析计算229

第一节 证据的价值取决于关联性和证明标准229

一、关联性229

二、证明标准229

第二节 多道仪测试结果的关联性230

一、图谱概率获取230

二、优势计算231

第三节 SPEI的优势计算与分析235

一、计算与标准235

二、计算示例235

三、讨论236

四、案例测试计算238

第六章 反测试242

第一节 概述242

第二节 反测试各论242

一、定义242

二、药物与酒精的作用242

三、精神反测试243

四、身体(动作)反测试243

五、故意不合作反测试243

六、反测试与假阳性243

第三节 反测试对策243

一、测前准备阶段243

二、测试实施阶段244

三、数据分析阶段244

四、两类具体对策244

五、结果处置245

第七章 结语246

第一节 心理信息的形和意246

第二节 证据关联性意义250

一、证据比对条件下的贝叶斯定理250

二、优势计算250

三、发现与检验252

第三节 结束语253

参考文献254

附录263

附录1 心理测试技术术语词典263

附录2 美国联邦机构的人员资格筛查测试298

附录3 美国司法岗前资格测试314

附录4 一份多道仪测试的专家证言323

参考文献378

跋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