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东改革开放三十年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田德全,丁龙嘉主编;吕厚轩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08641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改革开放-历史-山东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山东改革开放三十年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1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山东省委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意见1
(一)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
(二)中共山东省委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意见5
二、邓小平的山东之行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5
(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的兴起5
(二)邓小平对山东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等重大事项的要求7
(三)山东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的迅速开展及历史性意义9
三、冤假错案的彻底平反和社会政治关系的积极调整12
(一)大量冤假错案的彻底平反12
(二)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切实落实14
(三)各项统战政策的全面落实15
四、中央国民经济新“八字方针”的制定和山东国民经济的调整、发展16
(一)中央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16
(二)山东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17
(三)山东国民经济的再调整和发展19
五、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山东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20
(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21
(二)山东划清重大历史问题的是非22
六、权力机构的恢复、健全和党组织建设的加强23
(一)各级人大、政协和人民政府的恢复23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速24
(三)党的各级纪律检察机构的设置25
(四)《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学习、贯彻26
(五)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建设27
第二章 改革开放的起步29
一、菏泽等地包产到户的突破和全省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完成29
(一)菏泽地区在农业困境下的大胆尝试29
(二)全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32
(三)农村改革的深化36
二、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经济责任制的推行39
(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40
(二)经济责任制的试行42
三、流通体制改革和金融财政体系改革的逐步开展44
(一)流通体制的改革44
(二)金融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47
四、外贸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外贸体制的改革50
(一)外贸经营自主权的扩大51
(二)外贸体制的改革52
五、教育文化事业的振兴和科技事业的发展54
(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55
(二)文化事业的振兴57
(三)科技事业的发展58
第三章 现代化建设局面的开创61
一、中央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和中共山东四大的胜利召开61
(一)中共十二大的召开和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61
(二)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全面开创山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确定62
二、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探索66
(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66
(二)乡镇企业的初步发展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探索67
三、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改革68
四、企业利改税的推行和厂长负责制的试行69
(一)企业利改税的推行69
(二)简政放权和厂长负责制的试行70
五、“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开展和学习宣传张海迪的决定72
(一)“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开展72
(二)学习宣传张海迪活动的广泛开展74
第四章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77
一、全国改革重点向城市的转移和山东计划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77
(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和改革重点向城市的转移77
(二)山东计划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79
二、全省开始第二步农村改革和诸城“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的推广83
(一)全省第二步农村改革84
(二)诸城“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的推广88
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周村农村股份制合作的试验94
(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95
(二)周村农村股份制合作的试验97
四、企业两权分离原则的实行和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99
(一)企业两权分离原则的实行99
(二)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102
五、青岛、烟台、山东半岛列入对外开放地带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04
(一)青岛、烟台、山东半岛列入对外开放地带104
(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05
六、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108
(一)科技体制改革108
(二)教育改革111
七、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首次制定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正确决策114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出台114
(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115
第五章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的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118
一、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山东“三抓三创一开展”活动的开展118
二、“一五”普法教育的实施和依法治省的率先推行120
(一)“一五”普法教育120
(二)依法治省122
三、潍坊城市机构改革的试点和威海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124
(一)潍坊市机构改革124
(二)威海政治体制改革127
四、县级管理和乡镇政权的强化128
(一)强化县级管理129
(二)召开乡镇、村级政权建设和组织法制建设现场会129
(三)抓城市经营管理131
(四)抓城市领导班子建设131
(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31
第六章 改革开放中执政党的建设133
一、1983年至1987年的整党133
(一)整党的背景133
(二)整党的任务和过程134
(三)整党取得的成绩136
二、加强干部队伍和干部管理制度建设139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139
(二)加强干部管理制度建设141
三、加强廉政建设,保持党政机关的廉洁143
四、大量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和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讨论144
(一)大量优秀知识分子入党144
(二)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讨论145
第七章 历史波折中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14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实施14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147
(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实施150
二、“一高一低一上”发展思路的提出和“科教兴鲁”、“海上山东”两大战略的实施157
(一)“一高一低一上”发展思路的提出157
(二)“科教兴鲁”、“海上山东”两大战略的实施160
三、诸城“贸工农一体化”的推广和全省农村经济“三个良性循环”的推行166
(一)诸城“贸工农一体化”的推广166
(二)“三个良性循环”的推行170
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三改一管”思路的提出171
(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承包制的结束171
(二)“三改一管”思路的提出173
五、外贸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外向型经济新局面的开创174
(一)外贸体制的深化改革174
(二)外向型经济新局面的开创176
六、乡镇企业在调整中的发展和成长为全省工业的“半壁江山”177
七、加强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178
(一)加强党的建设179
(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成果180
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81
(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181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83
第八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步伐186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山东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186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186
(二)山东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190
二、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山东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闯五关191
(一)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191
(二)山东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闯五关196
三、强县强乡带动和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试点县两大战略的实施198
(一)强县强乡带动198
(二)欠发达地区设立改革开放试点县199
四、发展“高产优质农业”的探索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举201
(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农业”的探索201
(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204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和诸城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合作改制的推广207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207
(二)诸城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合作改制的推广209
六、市场条件下山东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213
(一)农村发展的新思路213
(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215
七、交通能源建设的提速和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17
(一)交通能源建设的提速217
(二)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18
八、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221
(一)科技事业的发展221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22
九、“三五”普法教育的实施和“148”法律服务专线的设立224
(一)“三五”普法教育的实施224
(二)“148”法律服务专线的设立227
十、章丘依法治村的推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开展229
(一)章丘依法治村的推广229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开展232
十一、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233
(一)民主法制建设233
(二)“三学”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的开创234
第九章 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的世纪跨越237
一、邓小平理论旗帜的举起和山东改革开放的更大步伐237
二、两大跨世纪工程建设的新发展和四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239
(一)两大跨世纪工程建设的新发展239
(二)四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244
三、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村税费的改革251
(一)农业结构的调整251
(二)农村税费的改革255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和民营经济的新突破257
(一)国有企业改革攻坚257
(二)民营经济的新突破259
五、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促进对外经贸的发展261
(一)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261
(二)促进对外经贸的发展262
六、海尔——中国第一品牌的创立和重汽集团重组后的发展264
(一)海尔——中国第一品牌264
(二)中国重汽集团自主创新之路266
七、依法行政、政府法治的加强和经济立法的强化267
八、精神文明建设品牌的打造和文化大省的建设269
(一)精神文明建设品牌的打造270
(二)建设文化大省271
九、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73
(一)住房制度的改革273
(二)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76
十、县以上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进行278
(一)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活动278
(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80
十一、山东小康水平的初步达到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282
第十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84
一、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制定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284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提出284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86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287
二、21世纪头2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演进289
(一)21世纪头2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289
(二)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演进290
三、农业税的废止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92
(一)农业税的废止29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94
四、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295
(一)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295
(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297
五、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的突出发展和交通事业发展的鲜明特色299
(一)外经外贸迈出新的步伐299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300
(三)民营经济异军突起301
(四)交通特色鲜明303
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和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304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304
(二)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306
七、新型县域经济格局的构建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08
(一)新型县域经济格局的构建308
(二)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310
八、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推进和城市居委会的健全311
(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推进311
(二)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健全313
九、文化的体制改革、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314
(一)文化的体制改革314
(二)文化产业发展316
(三)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318
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和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319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319
(二)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321
十一、“平安山东”的建设和新泰、宁阳的“平安协会”322
(一)“平安山东”的建设323
(二)新泰、宁阳的“平安协会”324
第十一章 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327
一、“富民强省”的新理念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新战略327
(一)“富民强省”的新理念327
(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新战略329
二、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再演进和海洋经济战略的提出330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再演进330
(二)海洋经济战略的提出332
三、与日韩合作的全面展开和与全球其他经济板块合作的进一步加强335
(一)与日韩合作的全面展开335
(二)与全球其他经济板块合作的进一步加强336
四、16字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和21条促消费拉内需政策的出台338
(一)中央16字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339
(二)山东21条促消费拉内需政策的出台340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纵深发展和土地流转制度“西岗模式”的面世342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纵深发展342
(二)土地流转制度“西岗模式”343
六、山东钢铁集团的成立和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的实施344
(一)山东钢铁集团的成立345
(二)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346
七、全国最大优秀旅游城市群的建成和服务业“三大载体”的培育347
(一)全国最大优秀旅游城市群的建成347
(二)服务业三大载体的培育348
八、山东文博会的举行和“泉城义工”的行动350
(一)山东文博会的举行351
(二)“泉城义工”的行动352
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启动354
(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4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启动357
第十二章 市场经济中执政党的建设359
一、中共“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泰安的综合试点和山东党组织“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359
(一)泰安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综合试点359
(二)山东党组织“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360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六单位的试点和在全省的逐步展开362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情况362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省逐步展开363
三、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建设和新型领域党建整体框架的形成365
(一)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建设365
(二)新型领域党建整体框架的形成366
四、莱芜党代会任期制的实行和乳山“发展党内民主”的创新实践368
(一)莱芜党代会任期制的实行368
(二)党内基层民主“乳山模式”创新实践370
五、杜世成、段义和案件的处理和《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落实372
(一)杜世成、段义和案件372
(二)《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落实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