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清代书法遗存审美意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清代书法遗存审美意识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0009865.jpg)
- 杨明刚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09124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275页
- 主题词:汉字-书法-研究-中国-清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清代书法遗存审美意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本研究的学术意义与价值1
二、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研究概述8
(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整体研究状况9
(二)中国书法审美意识研究状况12
(三)清代审美意识的国外研究现状14
(四)清代书法审美意识的国内研究现状15
三、书法作为中国元素:走向未来的复兴利器17
(一)总结历史经验,凸显“中国元素”18
(二)紧扣“中国元素”,盘活审美遗存19
(三)立足“中国元素”,创建中国学派19
四、研究的思路、关键、方法及创新之处20
(一)本研究的思路20
(二)本研究拟突破的关键问题23
(三)本研究拟采取的方法24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4
第一章 作品·意象·法度·观念——清代书法遗存审美意识研究理路27
一、作品:研究的逻辑起点28
(一)现实需求: “作品中心”是现有研究的短板28
(二)逻辑前提:书作是审美意识的视觉载体和传承媒介30
(三)理论意义:“作品中心”研究具有三大新创32
二、意象:研究的重要路径32
(一)清代书法意象创构类型研究33
(二)清代书法意象创构思维研究35
三、法度:研究的主要介质36
(一)清代书法法度内容研究37
(二)清代书法法度意识研究38
四、观念:研究的核心价值39
(一)观念承载着传递审美意识的功能40
(二)清代书法观念研究内容41
五、结语42
第二章 清代书法审美意识嬗变小史45
一、尚“真”求“趣”之浪漫情怀:遗民书法审美意识45
(一)任情诡谲,以势袭人46
(二)率真任性,自然天成47
(三)画入书境,真趣动人48
二、尚“怪”求“变”之书学精神:善画书家审美意识51
(一)反对时风,崇尚个性51
(二)勇于革新,新创书体52
(三)以画入书,独具一格55
三、尚“雅”求“正”之正统传承:帖学书法审美意识59
(一)书宗法帖,尊为正统59
(二)雅正端庄,秀逸多姿61
(三)姿媚妍妙,有书卷气63
(四)疏朗圆美,中和为美64
四、尚“质”求“朴”之取法变革:碑学书法审美意识66
(一)复古崇质,尊碑抑帖66
(二)浑厚朴拙,金石重光68
(三)多元取法,朴拙见奇69
五、中和为美之书学基调:馆阁体审美意识74
(一)工整严格,易于辨识74
(二)中正堂皇、雍容厚重76
(三)中和为美,温柔敦厚79
六、结语81
第三章 尚“真”求“趣”的生命情怀——由明入清士人书法审美意识83
一、书体选择及其意象特征84
(一)清初草家举要84
(二)清初草作类别89
(三)清初草书繁盛之因89
二、法度变革及其实践新创91
(一)笔法:方圆转折,以势袭人91
(二)字法:字形间架,任情自然93
(三)章法:分行布白,挥斥八极95
(四)墨法:浓淡枯润,知白守黑96
三、书学精神及其生命情怀98
(一)重品格,反奴俗,书如其人98
(二)重真率,反雕饰,自然天真101
(三)重个性,反中庸,任情任性102
(四)重创造,反僵化,奇趣入书104
第四章 尚“怪”求“变”的书学精神——“扬州八怪”书法审美意识107
一、书体创新及其意象特征108
(一)郑燮和“板桥体”及“柳叶书”108
(二)金农和“漆书”111
(三)其他扬州书家的书体新创113
二、法度突破及其书法实践115
(一)笔法:杂糅各体,自出新意116
(二)字法:多元结体,新奇多变120
(三)章法:违和统一,画意入书123
(四)墨法:笔情墨韵,气象万千126
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127
(一)重创新,反泥古,自立门户127
(二)重人本,反桎梏,个性解放129
(三)重现实,反正统,由雅入俗131
第五章 尚“雅”求“正”的经典传承——清代帖学书法审美意识133
一、取法经典及其正统意识134
(一)帖学经典体系不断完备134
(二)帖学取法渊源多自法帖135
(三)帖学正统意识不断强化138
二、法度承继及其新创意识140
(一)笔法:点画持据,使转有度141
(二)字法:端整秀雅,时出巧构148
(三)章法:流美舒畅,雍容合度153
(四)墨法:浓淡相宜,一墨传神156
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158
(一)重教化,尚中和,尊为正统158
(二)重修养,尚雅致,有书卷气160
第六章 尚“质”求“朴”之书学革命——清代碑学书法审美意识163
一、书体选择及其取法变革164
(一)复兴隶书是碑学书家群体在书体选择上的集体转向和首次革命165
(二)复兴篆书是碑学书家群体在书体选择上的集体溯源和二次革命170
(三)取法碑版是碑学书家群体对传统帖学的又一重大突破与革新174
二、法度创新及其意象特征180
(一)笔法:沉劲厚重,不躁不滞181
(二)字法:方正端严,整饬古朴189
(三)章法:静穆高古,朴拙自然193
(四)墨法:浓密厚实,苍茫古朴203
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205
(一)重复古,尚质朴,刚健雄强206
(二)重碑版,尚朴拙,金石重光209
(三)重俗化,尚意趣,自由意识211
第七章 异化的“中和”审美基调——清代馆阁体审美意识213
一、书体选择及其审美倾向214
(一)正体化倾向:帝王皇权审美取向217
(二)功利化倾向:士子干禄晋职门径217
(三)实用化倾向:官家办公修书之用219
(四)程式化倾向:民书依赖字诀入彀220
二、法度承继及其意象特征222
(一)笔法:用笔丰润,点画饱满223
(二)字法:结体平稳,间架匀称234
(三)章法:端雅严整,中正堂皇237
(四)墨法:墨迹厚实,藏锋于墨240
三、书学精神及“中和”的异化241
第八章 以清代书迹“象”质考辨重构本土艺术哲学245
一、引言:中华文艺以“象”为根245
二、路径:六大系统与“六化”理论248
三、要点: “象”质内生与“道”“器”互生250
四、意义:理论突破与实践开掘252
五、方法:跨学科融合与多元一体253
六、结语:本土艺术哲学的当代建构迫在眉睫254
参考文献257
主要参考图书257
主要参考论文263
后记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