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下 中国思想史十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天下 中国思想史十讲 上
  • 金观涛,刘青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7621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天下 中国思想史十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先秦诸子及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1

导言:中国文化的精神1

1.1 道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基础3

道德是什么?何为正当性?3

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等级秩序的道德化7

以道德为终极关怀12

1.2 孔子和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15

什么是超越突破?15

《论语》的观念结构18

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孟子、荀子21

1.3 诸子百家29

道家:对儒家价值的全盘否定29

名家和法家33

杨朱和墨家为什么消亡36

1.4 轴心文明的四种超越突破基本形态41

实现文化超越突破的两个关键要素41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44

印度解脱宗教46

古希腊认知理性46

中国文化的超越视野48

第二讲 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形成——汉代思想和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51

导言:文化和社会的互相塑造51

2.1 儒学和社会互动:“家”、“国”同构体的形成52

缺乏正当性的政权:大秦帝国52

为什么独尊儒术?54

“家”、“国”同构与“国家”55

大一统、王法和文官制60

2.2 儒学群经的起源:结构和功能64

儒家经典:从五经到十三经64

《礼记》的意义66

《春秋》和微言大义70

《周易》及其功能75

两汉的黄老之学、《淮南子》、扬雄与王充80

2.3 道德意识形态和社会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83

社会整合的三个层次83

国家和天下88

独特的市场经济90

2.4 王朝循环和中国政治文化的连续性95

社会结构稳态及变化95

超稳定系统结构与韦伯命题100

大历史观:轴心文明的形成和演化102

第三讲 魏晋玄学与常识理性的形成——中国文化第一次受外来冲击109

导言:为什么要讨论魏晋玄学?109

3.1 外来冲击和宁宙论儒学的不可欲111

应然无限扩张的后果111

天灾对宇宙论儒学的冲击113

半牧半农民族南迁及大一统帝国的分裂115

3.2 家国同构机制受到干扰及魏晋玄学118

九品官人法和门阀政治118

儒学的家学化和“玄礼双修”121

什么是道德价值逆反124

道家的支解:修身指向否定儒学的价值126

越名教而任自然128

对无、无为的追求:亲和佛教与道教兴起131

3.3 常识理性:中国道德意识形态后设层面的形成137

什么是常识理性?137

从无为到无: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41

从“贵有论”到“独化”和“玄冥之境”146

3.4 常识理性和中国艺术的精神153

自然合理的双重后果153

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155

“画山水”观念的起源157

传神论的起源161

终极关怀的变化对文化融合的意义164

第四讲 佛学和中国式佛教167

导言:为什么要讨论佛学和佛教?167

4.1 佛教的基本思想169

印度解脱宗教的结构169

早期佛学基本教义:《阿含经》173

十二因缘175

解脱之道与“三法印”178

怎样理解轮回?181

4.2 大乘佛学185

个人解脱还是普度众生?185

何为“如来”?187

大乘第一阶段 中观:“八不中道”189

从般若空宗到唯识论的“妙有”191

唯识论与“八识”194

大乘佛教两阶段与真常之教197

4.3 佛教进入中国的三个阶段199

格义阶段:选择性吸收199

学习阶段:佛经大翻译运动203

重构阶段:中国心性论佛教208

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210

4.4 中国式佛教与社会的互动213

禅宗:心性论佛学的最终形态213

“一心”的呈现:心性论佛学的结构及其对儒学的冲击216

隋唐帝国兴起与秦汉的类似性218

常识理性对禅宗的改造221

佛教和东亚社会之间的双向塑造223

第五讲 宋明理学与第一次文化融合228

导言:宋明理学在儒学中的定位228

5.1 隋唐到五代:儒学与佛、道教的冲突及融合230

唐代的政治思想及儒学面临的问题230

韩愈、李翱对重建儒学心性论的贡献234

分裂的五代与山水画的崛起236

常识理性对儒学的重构239

5.2 程朱理学的创建243

周敦颐:太极图说和圣人可学243

张载、程颢和程颐:气论、《定性书》、“性即理”249

朱熹体系的形成255

《近思录》:理学修身结构之呈现260

四书五经的形成262

5.3 第一次文化融合的完成及理学的分系265

心学和理学的对峙265

“穷理”还是“致良知”?267

“天泉证道”和“满街是圣人”270

狂禅和明末思想大解放272

宋明理学的分系276

分系的理论意义280

5.4 宋明理学的世界影响:对东亚社会的塑造282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体的成熟282

程朱理学在朝鲜285

朱子学和日本江户时代288

第六讲 清代思想与中国近代传统294

导言:为什么要研究清代思想?294

6.1 明末清初民间思潮的大转向296

士人的亡天下之痛296

理学境界层面的粉碎301

以礼代理、经世致用、考据和格致305

6.2 新修身模式的结构和意义308

代表人物:顾炎武、颜元、李二曲308

考据学及其分化311

格致之学和中国科学主义的源头316

6.3 气论哲学对儒学的重构:中国近代传统318

气论哲学的破与立318

王船山的气论:唯物论和进步观的起源320

《黄书》和汉族民族主义323

刘宗周的气论心学:慎独和狠批私字一闪念326

黄宗羲的气论:《明儒学案》和《明夷待访录》329

绅士公共空间的本土源头332

戴震的常识具体主义,揭示“以理杀人”的逻辑336

醒得太早的人:中国式自由主义的原型340

6.4 清代思想演化的大趋势343

深层结构的支配性343

清代官方哲学的僵化347

推动思潮变化的两种动力350

波澜壮阔的近现代来临353

参考书目356

人名索引377

图表索引3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