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人大的监督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凤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5851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工作-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论人大的监督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3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实践和法律基础3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基础3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基础7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基础9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前苏联的经验借鉴11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15
第一节 井冈山时期15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16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1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8
第三章 中外立法机关的异同20
第一节 国外议会产生的历史条件20
第二节 议会组织类型及构成23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构成28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外议会运行机制的比较29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31
第一节 人大和行政机关的关系31
第二节 人大和司法机关的关系32
第三节 人大和国家主席的关系32
第四节 人大和军事领导机关的关系33
第五节 人大和执政党的关系33
第六节 人大和政协的关系34
第五章 加强人大监督的意义36
第一节 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方略36
第二节 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实现人权保障38
第三节 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制度39
第四节 加强人大监督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41
第五节 加强人大监督是防治腐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43
第二篇 人大监督权的特点及内容47
第六章 全国人大的监督权47
第一节 全国人大监督权的特点47
第二节 人大行使监督权遵循的原则51
第三节 人大监督权同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的关系54
第四节 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56
第五节 全国人大对国务院的监督权57
第六节 全国人大对最高司法机关的监督权58
第七节 全国人大对国家主席的监督权63
第八节 全国人大对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监督权64
小结66
第七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68
第一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务院的监督权68
第二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最高司法机关的监督权70
第三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主席的监督权72
第四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监督权74
第八章 地方各级人大的监督权77
第一节 地方各级人大对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79
第二节 地方各级人大对地方人民政府的监督权80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权83
第九章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86
第一节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权87
第二节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地方司法机关的监督权90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特定问题调查权92
第十章 人大监督权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责任承担95
第一节 人大监督权的性质95
第二节 人大监督权的地位98
第三节 人大监督权的作用100
第四节 人大监督权的责任承担104
第三篇 人大行使监督权的组织及运行机制111
第十一章 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的组织、运行机制111
第一节 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的组织111
第二节 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的运行机制113
第十二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组织、运行机制119
第一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组织119
第二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运行机制122
第十三章 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监督权的组织、运行机制126
第一节 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监督权的组织126
第二节 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监督权的运行机制127
第十四章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组织、运行机制131
第一节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组织131
第二节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运行机制134
第四篇 人大监督权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39
第十五章 人大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9
第一节 监督效果差139
第二节 监督滞后141
第三节 监督权弱化143
第四节 监督权被虚置145
第五节 监督方式本末倒置147
第六节 监督程序不规范150
第七节 监督主动性不强152
第八节 监督缺乏震慑力152
第九节 宪法监督尚待开展153
第十节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宪法监督权的缺陷154
第十一节 法律监督的力度不够154
第十二节 人大代表的素质不高157
第十六章 人大监督不力的原因探析159
第一节 缺乏监督存在的土壤和文化传统159
第二节 宪法的权威没有真正树立160
第三节 人大自身建设不够161
第四节 政治体制关系不顺165
第五节 政党监督乏力169
第六节 人大监督司法的问题172
第五篇 完善人大监督的路径探索179
第十七章 人大监督制度理论基础的与时俱进179
第一节 如何看待人民代表大会的议行合一功能179
第二节 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80
第十八章 人大监督和党的监督的衔接184
第一节 人大监督和党的监督的关系184
第二节 政党监督在人大监督中的作用190
第三节 人大监督和党的监督的衔接方式191
第十九章 发挥舆论监督对人大监督的推动作用193
第一节 准确把握监督的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193
第二节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增强人大监督的实效194
第三节 正确对待舆论监督196
第四节 积极探索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机结合的新形式198
第二十章 人大监督司法的完善202
第一节 明确监督司法的基本思路202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监督司法的方式203
第三节 加强调查研究工作204
第四节 以司法类信访件为突破口,推动监督司法实效205
第五节 建立和推动司法机关强化内部监督机制206
第六节 进一步推动其他监督形式的有效开展207
第二十一章 人大监督对象的完善209
第一节 弥补人大监督对象的空白209
第二节 人大的监督对象应不限于同级“一府两院”210
第二十二章 监督责任的完善214
第一节 建立健全人大监督主体责任制214
第二节 完善监督对象责任机制216
第二十三章 人大监督方式的完善218
第一节 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和专项报告的监督方式的完善218
第二节 对行政、司法机关的监督方式的完善221
第三节 视察、检查方式的完善227
第四节 监督工作常态化228
第二十四章 人大监督机构、制度的完善231
第一节 专门机构的设置231
第二节 专门机构人员的来源233
第三节 人大监督制度的设计、完善234
第二十五章 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专职化问题研究248
第一节 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身份专职化248
第二节 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专职化的意义251
第三节 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专职化程序设计253
第二十六章 人大代表履职素质的提高255
第一节 人大代表的培训255
第二节 提高人大代表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260
第二十七章 人大监督程序的完善265
第一节 启动程序的完善269
第二节 调查程序的完善272
第三节 处理程序的完善274
第四节 人大监督过程中公开制度的完善275
第五节 人大监督过程中特定监督程序的完善278
第六节 人大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程序衔接问题279
结语285
参考文献287
后记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