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东民族关系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广东民族关系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907858.jpg)
- 练铭志,马建钊,朱洪;顾作义,朱仲南,曾宪志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09648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58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168页
- 主题词:民族关系-民族历史-广东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东民族关系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编3
第一章 诸越及其先民与周邻族群及中原人的关系3
第一节 先越的文化及其与周邻族群和中原人的文化交流3
一、广东诸越族先秦各时期的称谓3
二、原始族群先越及其文化5
三、先越与各地的文化交流10
四、中原文化向粤地的间接传播19
五、先越与台湾及海外文化的关系20
第二节 原始民族诸越与中原人及楚人的关系21
一、青铜文化时期的遗址及其文化21
二、中原文化的南播及中原华夏人入粤22
三、楚文化的南播与楚国的南界24
四、诸越与东南及西南地区的文化交流27
五、中原及楚文化影响下的诸越青铜文化29
第三节 中原文化影响下的诸越社会经济35
一、原始锄耕农业的发展35
二、手工业门类的增加及技术的进步36
三、诸越社会初杂华风37
四、诸越原始社会的瓦解39
第四节 诸越的支系及其分布42
一、诸越的各支系42
二、诸越各支的分布45
第二章 诸越族与中原汉族的关系及两族的融合49
第一节 封建王朝对粤地的统治与越汉的文化交流49
一、郡县的设置49
二、秦始皇的“移民实边”52
三、南越国的“和辑百粤”与汉代的“以其故俗治”54
四、海南骆越的起义58
五、越汉文化的交流60
第二节 粤地经济的初步繁荣70
一、铁器和犁耕的应用与农业的发展70
二、颇具规模的手工业75
三、城郭衙署的构筑与民居的营建79
四、商业与海外贸易83
第三节 诸越族的社会88
一、部分地区封建制的确立88
二、两个文化中心的形成90
三、越汉融合与广府、潮汕民系先民的出现94
第四节 诸越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与汉族对粤地的开发108
一、诸越族的贡献108
二、汉族开发广东的历史功绩114
第三章 俚汉融合与多民族杂居的出现117
第一节 俚人及其社会117
一、俚人的分布、特征及其他117
二、俚人的社会经济131
第二节 封建王朝对俚人的统治138
一、析置郡县和专设治俚机构或特别政区138
二、形式多样的经济剥削141
三、俚人“不宾”和王朝的“征讨”144
第三节 俚人杰出领袖冼夫人及其孙冯盎147
一、冼夫人147
二、冯盎158
第四节 俚汉文化交流与两族的融合160
一、俚汉文化交流和俚人的文化变迁160
二、俚汉关系与两族的相互融合165
第五节 汉族的发展与瑶畲回等族先民徙粤169
一、广府民系的发育与客家民系的出现169
二、汉族主体民族地位的确立173
三、莫徭与畲回两族先民的入粤174
第四章 汉族的基本形成与黎瑶两族的早期发展181
第一节 各地汉族徙粤与广东汉族的基本形成181
一、中唐至元各地汉族的徙粤181
二、汉族三大民系的基本形成191
三、汉族经济文化的发展195
第二节 唐代对广东僚的统治207
一、广东僚的出现及其与俚人的关系207
二、唐代对广东僚的统治209
第三节 黎族的出现及其发展213
一、黎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分布214
二、宋代黎族的社会经济219
三、宋元王朝对黎族的统治222
四、黎汉文化交流和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233
第四节 瑶族的出现及其发展242
一、瑶族的文化特征243
二、瑶族的发展247
三、瑶汉文化交流与排瑶的出现和发展253
第五节 瑶畲两族的反抗斗争与广东的民族分布258
一、瑶族的反抗斗争258
二、畲族的出现及其宋元时期的反抗斗争260
三、民族分布格局的初步形成262
第五章 各族的繁盛及其重大的社会变迁263
第一节 各族的进一步发展263
一、新民族成员的出现与各族明至民国时期的分布263
二、各族的较大发展与封建制的普遍确立273
三、黎瑶壮畲等族的朝贡294
第二节 明清二代及民国时期对各族的统治302
一、明清二代的兵防302
二、明清王朝对黎瑶壮畲的统治306
三、国民党政府对黎瑶的统治321
第三节 残酷的封建压迫剥削和黎瑶壮畲等族的起义329
一、各种形式的封建压迫剥削329
二、黎瑶壮畲等族的起义339
第四节 各族对革命的贡献与黎瑶等族重大的社会变迁355
一、各族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的贡献356
二、黎瑶壮畲回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及汉族的最终形成374
第六章 民族关系的新篇章379
第一节 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37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关系根本变化的标志380
二、关心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疾苦384
三、开展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387
四、民族内部的必要社会改革388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391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91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392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393
第三节 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任用395
一、民族干部的重要作用395
二、培养民族干部的主要措施395
三、民族干部的成长和使用398
四、汉族干部在民族地区工作中的作用402
第四节 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403
一、民族经济的巨大发展403
二、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411
三、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415
第五节 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424
一、互助合作蔚成风气424
二、族际通婚日趋普遍426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428
下编433
第七章 黎族的来源和黎汉的历史关系433
第一节 黎族的来源433
一、族称与民族的源和流433
二、有关族源的争论435
三、一源多流的融合体438
第二节 黎汉关系450
一、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450
二、汉文化的传播和黎族的文化变迁455
三、源远流长的黎汉友谊463
四、黎汉通婚与两族的融合470
第八章 瑶族的来源和瑶汉的历史关系473
第一节 瑶族的来源473
一、族称和有关族源的讨论473
二、来源和渊源476
三、瑶与俚僚的关系483
第二节 瑶汉关系485
一、互补的经济关系485
二、汉文化的播散及其对瑶族的影响487
三、两族的友好往还与相互融合501
第九章 壮族的来源和壮汉的历史关系508
第一节 壮族的来源508
一、族称及其他508
二、海南壮族的来源509
三、大陆壮族的来源511
第二节 壮汉关系524
一、密切的经济关系524
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526
三、友好的交往与相互融合531
第十章 畲族的来源和畲汉的历史关系536
第一节 畲族的来源536
一、族称及有关族源的讨论536
二、族内两个群体的具体来源539
第二节 畲汉关系545
一、世代友好545
二、密切的畲汉文化关系547
三、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553
第十一章 回族的来源和回汉的历史关系556
第一节 回族的来源556
一、唐宋时期的回族先民556
二、明清时期回族的来源561
三、广州回族社区的形成565
第二节 回汉关系570
一、亲密无间的回汉570
二、全面吸收汉族文化572
三、入乡随俗与特色永葆578
四、回汉融合583
第十二章 苗族的来源和苗汉的历史关系587
第一节 海南苗族的来源587
一、“广西苗兵”的后裔587
二、自然徙居海南者的后裔588
三、部分黎族和汉族的融入590
第二节 苗汉关系591
一、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591
二、密切的文化关系594
三、苗汉人民的友好往来599
第十三章 满族的来源和满汉的历史关系602
第一节 广州满族的来源602
第二节 满汉关系605
一、采借汉文化和满汉文化交流605
二、满汉杂居与两族人民的友好情谊614
三、满汉通婚615
第十四章 瑶壮畲苗黎等族间的历史关系617
第一节 瑶壮关系618
一、和睦相处的邻居618
二、相互支持的兄弟620
第二节 畲瑶关系和畲越关系623
一、畲瑶同源623
二、畲族与武陵蛮的关系628
三、畲非越后628
第三节 苗黎关系631
一、世代友好的兄弟631
二、并肩战斗和相互支持的战友634
第四节 海南苗族与瑶族的关系638
一、两族操同一语言639
二、从“盘皇券牒”和“令公”看两族的关系639
三、歌信反映海南苗族与山子瑶的关系640
结束语643
主要参考书目647
后记656
改版附记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