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0866875.jpg)
- 王必达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3941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44页
- 主题词:区域发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区域与后发区域1
一、区域及其分类1
第一章 导论1
二、后发区域的客观性4
第二节 后发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6
一、理论价值6
二、实际意义7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8
一、研究方法8
二、思路与结构8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3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与批判13
一、胡佛和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14
二、罗斯托区域经济成长的进化序列模型15
三、弗里德曼的空间组织阶段理论16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趋同假说18
一、单一区域经济增长模型18
二、出口基地理论18
三、要素价格均等模型19
第三节 结构主义区域发展观20
一、增长极理论20
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23
三、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25
四、倒U型统计模型27
第四节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29
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产生29
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30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32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评价32
二、本章最主要的结论36
第三章 区域后发优势分析框架38
第一节 后发优势范式:源起、形成与发展38
一、后发优势思想的起源38
二、后发优势理论的形成41
三、后发优势理论的深化与发展43
四、小结48
第二节 区域后发优势概念的提出50
一、先发展经济体与后发展经济体50
二、区域先发优势与区域后发优势50
三、后发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54
第三节 区域后发优势驱动增长模型60
一、基本假设60
二、先发区域的率先创新行为61
三、后发区域的模仿创新行为62
四、模仿创新成本与后发利益递减65
第四节 区域后发优势的本质特征67
一、替代性68
二、相对性68
三、潜在性69
第四章 区域后发优势形成机理70
第一节 技术模仿创新70
一、技术与技术模仿创新70
二、技术模仿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73
三、后发区域技术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77
第二节 制度移植变迁84
一、制度与制度移植变迁84
二、制度移植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87
三、后发区域制度移植变迁的后发优势89
第三节 结构动态优化94
一、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94
二、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99
三、后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后发优势105
第五章 区域后发优势的转化条件114
第一节 资本形成条件114
一、区域内物质资本的形成114
二、区域内人力资本的形成118
第二节 规模经济条件123
一、什么是规模经济123
二、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从Krugman的中心-外围模型谈起124
三、规模经济与区域后发优势的发挥128
第三节 组合条件134
一、技术模仿与制度移植的互动性135
二、制度移植与非正式约束的兼容性137
三、市场空间结构一元化140
第四节 条件缺失与政府替代144
一、政府替代的可能性144
二、政府替代的作用范围145
第六章 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实证分析147
第一节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距与区域发展动力147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东西经济发展差距147
二、中国东西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效应150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困境分析153
一、西部地区因物质资本稀缺而导致技术模仿和制度学习的动力不足153
二、西部地区因知识贫困而导致技术对经济的扩散张力不足161
三、西部地区因较低的产业层次而缺乏对现有新技术的承载能力164
四、西部地区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不利于发展要素的逆转171
五、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受后发劣势的排斥、侵蚀和漏损175
六、西部地区人口转变的困境不利于其后发优势的发挥179
七、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制约了其后发优势的发挥184
八、中央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外部驱动效应还不足以使西部地区充分地发挥后发优势186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政策选择187
一、建立有效的投融资体系,促进西部地区物质资本的形成187
二、消除知识贫困,促进西部地区内生技术资源的形成195
三、推进工业化进程,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提高西部地区整个产业承载技术的能力204
四、改善区域内运输条件,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西部地区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207
五、通过制度学习和文化创新,提高西部地区发展要素的收益率209
六、抑制人口膨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10
参考文献215
后记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