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乳成分 存在形成、含量、功能、检测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乳成分 存在形成、含量、功能、检测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0091019.jpg)
- 荫士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26018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乳成分 存在形成、含量、功能、检测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母乳喂养2
第一章 人类母乳喂养的历史与发展2
第一节 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哺乳区别2
一、乳腺的进化2
二、不同哺乳动物的哺乳相关特征比较3
第二节 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母乳喂养4
一、工业化革命之前4
二、文艺复兴与工业化革命时期5
三、近百年来母乳喂养的变迁5
第三节 奶瓶喂养的变迁过程7
一、婴儿配方食品(奶粉)7
二、奶瓶9
三、奶嘴9
四、婴儿配方食品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9
第四节 倡导、鼓励、推广母乳喂养10
一、政府主导的推动母乳喂养10
二、重视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的宣传10
三、全社会营造母乳喂养的氛围10
四、加强人乳成分研究,尤其初乳,建立我国人乳成分数据库11
五、加强对婴儿配方食品的管理11
参考文献11
第二章 泌乳的生理机制12
第一节 乳房的进化、发育与结构12
一、乳房与哺乳的进化过程13
二、乳房发育阶段13
三、乳房发育的调节15
四、乳房的一般结构15
第二节 母乳分泌的调节15
一、母乳分泌的开始16
二、乳汁分泌的维持与调节16
三、泌乳过程的不同阶段和神经反射17
四、泌乳量充足与否的评价19
五、延迟哺乳(下奶)的原因19
第三节 影响乳汁分泌的因素19
一、内分泌因素对乳汁分泌量的影响19
二、乳母营养状况对泌乳量的影响20
三、乳母其他因素和婴儿因素对泌乳量的影响21
参考文献21
第三章 初乳在新生儿发育中的作用23
第一节 人与其他动物的初乳中主要营养成分比较23
第二节 人初乳营养成分丰富24
一、蛋白质及含氮化合物24
二、脂肪与脂肪酸25
三、碳水化合物和低聚糖25
四、富含维生素A、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25
五、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25
六、生长发育相关的激素25
第三节 初乳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成分25
一、启动新生儿自身的免疫系统25
二、初乳具有广谱抗菌和抗病毒作用26
三、初乳具有抗炎作用26
四、初乳富含细胞因子26
第四节 初乳的其他功能27
一、预防过敏性疾病和食物不耐受27
二、减轻新生儿黄疸27
三、初乳和眼部感染27
四、初乳和T细胞活化27
五、生长和组织修复因子27
参考文献28
第四章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益处30
第一节 母乳营养丰富,易于婴儿消化吸收30
第二节 我国婴儿母乳喂养状况31
一、我国母乳喂养的总体趋势31
二、城乡差别32
三、地域与种族差异32
四、乳母的年龄32
第三节 喂养方式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32
一、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33
二、与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关系33
三、与认知、行为、气质及运动发育的关系34
四、婴儿期母乳喂养与儿童认知和行为发育34
五、婴儿期母乳喂养与儿童气质发展34
第四节 母乳喂养与儿童疾病易感性的关系35
一、母乳喂养与婴儿感染性和过敏性疾病的关系35
二、母乳喂养与婴儿腹泻和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关系35
三、母乳喂养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36
四、母乳喂养与儿童牙齿健康和发育的关系37
五、母乳喂养与婴儿贫血和佝偻病的关系38
六、喂养方式对婴幼儿死亡率的影响38
参考文献39
第五章 我国人乳营养成分的研究42
第一节 乳母营养状况对乳汁营养成分影响的早期研究42
第二节 我国已开展的人乳营养成分研究43
一、我国母乳营养成分的区域性研究43
二、我国已经开展的母乳营养成分相关的其他研究43
三、母乳中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研究44
四、母乳中抗氧化和抗感染因子的研究44
第三节 人乳成分研究展望44
一、免疫活性成分的研究44
二、生长发育相关的生长因子的研究45
三、低聚糖类调节肠道功能的研究45
四、人乳样品储存时间和条件的研究45
五、母乳喂养儿营养素适宜摄入量的研究45
六、关注人乳中环境污染物的研究45
参考文献46
第六章 婴儿摄乳量及其测量方法学47
第一节 婴儿摄乳量测量方法47
一、称重法48
二、稳定同位素氘标水法48
三、抽吸法48
第二节 婴儿摄乳量的计算49
第三节 目前国际普遍使用的婴儿摄乳量50
第四节 影响乳汁产量和转移的因素50
一、婴儿因素50
二、乳母因素51
参考文献53
第二篇 宏量营养素56
第七章 蛋白质56
第一节 人乳蛋白质组成及含氮化合物56
一、种类56
二、乳白蛋白与酪蛋白比值57
三、含氮化合物57
四、营养与生理作用58
五、影响因素58
六、其他因素59
第二节 酪蛋白59
一、胶束60
二、β-酪蛋白60
三、κ-酪蛋白60
四、人乳酪蛋白的生理意义61
第三节 乳白蛋白61
一、α-乳白蛋白61
二、乳球蛋白62
三、骨桥蛋白62
四、其他蛋白质63
第四节 乳脂肪球膜蛋白63
第五节 人乳中其他蛋白质以及非蛋白氮64
一、人乳中的酶类64
二、人乳中的激素65
三、人乳中非蛋白氮化合物65
第六节 人乳蛋白测定方法66
一、总蛋白质含量66
二、不同蛋白质组分的测定66
参考文献67
第八章 氨基酸含量及分析方法70
第一节 人乳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70
一、氨基酸自动分析法71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71
三、气相色谱法72
第二节 人乳中氨基酸含量72
一、人乳中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72
二、人乳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73
三、人乳中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73
第三节 影响人乳中氨基酸含量的因素74
一、早产与足月的差异74
二、哺乳阶段的影响(初乳、过渡乳、成熟乳)74
三、地区差异75
第四节 展望75
参考文献75
第九章 脂类77
第一节 甘油三酯77
一、脂肪酸的种类78
二、功能78
三、测定方法79
四、脂肪酸含量79
第二节 磷脂80
一、功能80
二、测定方法80
三、含量80
第三节 胆固醇81
一、功能81
二、方法81
第四节 影响人乳中总脂类的因素81
参考文献81
第十章 中链脂肪酸83
第一节 人乳中脂肪组成83
第二节 人乳中中链脂肪酸的组成和作用84
一、中链脂肪酸的定义84
二、中链脂肪(酸)的性质及作用84
三、人乳中中链脂肪酸的来源85
第三节 人乳中中链脂肪酸的含量及分析方法86
一、中链脂肪酸含量86
二、中链脂肪酸的测定方法86
第四节 影响人乳中中链脂肪酸含量的因素87
参考文献88
第十一章 碳水化合物89
第一节 人乳中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作用89
一、乳糖89
二、其他单糖89
三、低聚糖类90
第二节 人乳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及测定方法90
一、乳糖90
二、低聚糖91
第三节 影响人乳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因素94
第四节 展望94
参考文献94
第三篇 微量营养素98
第十二章 矿物质98
第一节 生理功能98
一、钾、钠、镁98
二、钙与磷99
三、铁99
四、锌99
五、碘99
六、铜99
七、硒99
八、其他微量元素99
第二节 人乳中矿物质含量及其影响因素99
一、矿物质含量100
二、影响母乳中矿物质含量的因素100
第三节 人乳中矿物质含量测定101
一、分析方法学的进展101
二、我国开展的相关研究101
三、人乳矿物质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102
第四节 展望102
参考文献103
第十三章 脂溶性维生素105
第一节 类维生素A106
一、维生素A106
二、类胡萝卜素108
第二节 维生素D110
一、存在形式110
二、功能110
三、含量110
四、影响因素111
第三节 维生素E112
一、存在形式112
二、功能112
三、含量112
四、影响因素113
第四节 维生素K114
一、存在形式114
二、功能114
三、含量114
四、影响因素115
第五节 方法学考虑115
一、乳样采集116
二、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116
三、方法的选择116
参考文献117
第十四章 水溶性维生素121
第一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生物学作用121
一、维生素B1121
二、维生素B2121
三、叶酸122
四、维生素B6122
五、烟酸122
六、维生素B12与生物素122
七、维生素C122
第二节 人乳中水溶性维生素的含量122
一、国内开展的相关工作123
二、国际上开展的相关工作123
第三节 人乳中水溶性维生素含量的测定方法123
一、测定方法124
二、样品检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24
第四节 影响因素124
一、哺乳阶段124
二、昼夜节律变化124
三、乳母营养状态与膳食摄入量125
四、早产125
第五节 展望125
参考文献125
第十五章 叶酸与维生素B12128
第一节 叶酸、维生素B12的结构及其母乳中存在形式128
第二节 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功能及其作用129
第三节 母乳中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测定方法130
一、叶酸测定方法130
二、维生素B12测定方法130
第四节 影响母乳中叶酸、维生素B12含量的因素131
参考文献131
第十六章 维生素C、胆碱、肉碱133
第一节 维生素C133
一、理化性质及其在母乳中存在形式133
二、功能与缺乏病133
三、测定方法134
四、含量134
五、影响因素134
第二节 胆碱134
一、理化性质及在母乳中存在形式135
二、功能135
三、测定方法135
四、含量135
五、影响因素136
第三节 肉碱136
一、理化性质及其母乳中存在形式136
二、功能136
三、测定方法136
四、含量137
五、影响因素137
参考文献137
第十七章 核苷与核苷酸139
第一节 分类139
一、核酸碱基140
二、核苷140
三、核苷酸140
四、人乳中存在的核苷和核苷酸140
第二节 生物学功能或营养作用140
一、条件性必需营养素140
二、合成核糖核酸(RNA)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前体物140
三、重要辅酶的组成部分141
四、调节免疫功能141
五、参与其他生理功能的调节141
第三节 含量141
一、游离核苷和核苷酸总量142
二、总的潜在可利用核苷142
三、存在形式与分布142
四、其他形式核苷酸143
第四节 测定方法143
一、乳汁核苷和核苷酸的特点与测定方法143
二、游离核苷和核苷酸的测定143
三、总的潜在可利用核苷(TPAN)含量的测定143
第五节 影响因素144
参考文献144
第四篇 人乳中其他生物活性成分148
参考文献148
第十八章 免疫球蛋白149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49
一、IgA与sIgA149
二、IgM150
三、IgG150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方法150
一、免疫扩散法150
二、免疫比浊法151
三、酶联免疫吸附法151
四、火箭免疫电泳法151
五、颗粒荧光检测技术151
六、表面离子共振免疫法152
七、其他测定方法152
第三节 人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及影响因素152
一、IgA和sIgA152
二、IgM152
三、IgG152
四、影响因素152
参考文献153
第十九章 乳铁蛋白155
第一节 乳铁蛋白的功能155
一、乳铁蛋白的抗菌、抗病毒和抗寄生虫作用155
二、刺激健康菌群生长定植158
三、促进细胞增殖158
四、抗炎活性158
第二节 乳铁蛋白的测定方法158
一、分光光度法159
二、酶联免疫吸附法159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159
四、高效毛细管电泳法159
五、放射免疫扩散法159
六、免疫扩散法159
第三节 乳铁蛋白含量及影响因素160
参考文献160
第二十章 溶菌酶164
第一节 溶菌酶的功能164
一、溶菌酶的抗菌活性164
二、先天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165
三、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165
第二节 溶菌酶的测定方法166
第三节 人乳中含量及影响因素166
参考文献167
第二十一章 补体成分169
第一节 补体的功能169
一、调理作用170
二、杀菌活性170
三、抗病毒感染细胞的细胞毒性170
四、黏膜表面的炎症反应170
第二节 测定方法171
一、总补体活性测定171
二、补体成分测定171
三、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171
第三节 补体含量以及影响因素172
参考文献173
第二十二章 细胞因子175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175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功能176
一、趋化因子176
二、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76
三、肿瘤坏死因子177
四、生长因子177
五、干扰素177
六、白介素178
七、小分子核糖核酸178
第三节 在新生儿和婴儿免疫功能中的作用178
一、抗菌作用179
二、抗病毒感染作用179
三、调节新生儿免疫应答和促进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成熟179
四、与过敏的关系180
第四节 测定方法180
第五节 细胞因子的含量及影响因素180
一、含量趋势180
二、影响因素182
参考文献182
第二十三章 生长发育相关的激素186
第一节 人乳中存在的生长发育相关的激素186
一、脂联素186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87
三、瘦素187
四、表皮生长因子187
第二节 人乳中生长发育相关激素的主要功能187
一、脂联素187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88
三、瘦素188
四、表皮生长因子188
第三节 人乳中生长发育相关激素的含量189
一、脂联素189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89
三、瘦素189
四、表皮生长因子189
第四节 影响人乳中生长发育相关激素水平的因素189
一、脂联素190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90
三、瘦素190
四、表皮生长因子190
参考文献190
第二十四章 人乳中微生物的来源与作用193
第一节 母乳喂养是婴儿肠道细菌的持续来源193
一、传统假设:“污染学说”194
二、“主动迁移学说”194
第二节 人乳中微生物的种类196
一、人乳中微生物鉴定方法196
二、人乳中存在的微生物196
第三节 人乳中细菌对母婴健康的影响198
一、对婴儿的影响198
二、对哺乳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199
第四节 展望200
参考文献200
第五篇 人乳中的环境污染物206
参考文献206
第二十五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07
第一节 持久性有机氯化合物污染物207
一、有机氯农药207
二、二?英和多氯联苯208
第二节 溴系阻燃剂209
第三节 高氯酸盐210
第四节 其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10
参考文献210
第二十六章 重金属污染物212
第一节 铅212
一、铅对母乳喂养儿的危害212
二、我国人乳铅污染状况213
三、国外人乳中铅污染水平213
四、人乳铅含量的影响因素214
第二节 镉214
一、镉对母乳喂养儿的危害214
二、我国人乳镉污染状况214
三、国外人乳中镉污染水平214
四、人乳镉含量的影响因素215
第三节 汞215
一、汞对母乳喂养儿的危害215
二、我国人乳汞污染状况215
三、国外人乳中汞污染水平215
四、人乳汞含量的影响因素215
第四节 其他重金属216
参考文献216
第二十七章 霉菌毒素污染218
第一节 黄曲霉毒素218
一、毒性218
二、含量219
三、影响因素219
第二节 赭曲霉毒素A219
一、毒性219
二、含量220
三、影响因素220
参考文献220
第二十八章 其他环境污染物222
第一节 尼古丁、酒精和咖啡因222
一、吸烟222
二、饮酒223
三、咖啡因223
第二节 药物223
一、哺乳期妇女用药问题223
二、乳母用药对喂养婴儿的危害223
三、精神类药物224
四、硅胶乳房植入物和母乳喂养224
五、催乳药或凉茶224
第三节 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亚硝胺224
参考文献225
第六篇 人乳研究方法学227
第二十九章 人乳的物理特性及其在婴儿营养中的作用227
第一节 渗透压227
一、正常值227
二、营养学意义228
三、影响渗透压的因素228
第二节 电导率228
一、正常值228
二、营养学意义229
三、影响因素229
第三节 乳汁的其他物理参数229
一、冰点与沸点229
二、密度229
三、表面张力229
四、分散性229
五、颜色、稠度230
六、pH值和酸度230
七、气味与滋味230
参考文献230
第三十章 人乳样品的采集和储存232
第一节 获得代表性人乳样品的方法232
一、获得代表性人乳样品需要考虑的问题232
二、人乳样品的采集方法233
第二节 储存期间乳成分变化的来源234
一、乳汁结构234
二、现场快速检测可避免储存造成的结果变异235
三、冷冻和解冻过程的影响235
第三节 科研用乳样的储存建议236
一、储存容器的选择237
二、乳样的处理237
参考文献237
第三十一章 中国人乳成分数据库研究239
第一节 设计思路239
一、依据和意义240
二、目标240
三、研究方法240
四、调查对象的选择240
五、乳样的采集与保存241
第二节 已经完成的母乳成分分析241
一、已经收集的母乳样本量241
二、宏量营养素的分析241
三、蛋白质组分和氨基酸成分分析241
四、矿物质含量242
五、B族维生素242
六、乳母的健康状况242
七、婴儿基本状况242
第三节 进一步分析计划242
参考文献243
第三十二章 早产儿母乳中能量和宏量营养素244
第一节 人乳和人乳喂养对早产婴儿的好处244
一、对胃肠道的影响245
二、对感染性疾病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245
三、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245
四、其他的好处245
第二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245
一、蛋白质245
二、游离氨基酸含量245
第三节 脂肪与脂肪酸247
一、总脂肪含量247
二、脂肪酸含量248
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248
一、总碳水化合物含量248
二、低聚糖249
第五节 能量249
第六节 展望250
一、微量营养素250
二、其他微量生物活性成分250
参考文献251
附录 常用缩略语252
中英文对照索引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