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及其防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及其防治
  • 王晓鸣,王会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金盾出版社
  • ISBN:978750825771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76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192页
  • 主题词:玉米-大斑病-防治;玉米-小斑病-防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及其防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玉米大斑病1

第一章 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1

一、大斑病的发病过程与症状2

(一)病害的发生和侵染过程2

(二)病害症状类型3

二、大斑病的分布4

(一)大斑病分布的特点4

(二)大斑病在我国的分布5

(三)大斑病的世界分布8

三、病害的生产损失10

(一)病害对植株生长的影响10

(二)病害对籽粒产量和质量的影响11

第二章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12

一、病菌的一般特征12

(一)病菌的形态学特征12

(二)病菌的培养特征13

(三)病菌的交配型14

二、病菌的致病性16

(一)病菌的生理小种16

(二)生理小种与特异性毒素18

(三)病菌生理小种的历史演变20

三、病菌的遗传变异与致病基因23

(一)病菌的表型变异和遗传变异23

(二)病菌变异的因素25

(三)病菌的遗传多样性28

(四)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30

第三章 大斑病的流行特点32

一、病害的传播与侵染循环32

(一)初侵染32

(二)病害传播32

(三)侵入与发病33

(四)再侵染33

二、病害的流行33

(一)病原因素33

(二)寄主因素34

(三)环境因素35

(四)栽培因素36

第四章 大斑病防治策略和应用37

一、大斑病的防治原则37

(一)根据玉米生产特点确定防治方法37

(二)根据病害发生特点确定防治方法38

(三)根据品种特点确定防治方法39

二、品种抗病性的利用39

(一)玉米抗大斑病基因40

(二)大斑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44

(三)大斑病抗性相关的其他基因研究50

(四)大斑病抗性相关机制51

(五)环境对抗大斑病基因表达的影响51

三、我国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52

(一)玉米选育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52

(二)玉米种质资源对大斑病的抗性53

(三)玉米主要自交系对大斑病的抗性54

(四)玉米抗大斑病鉴定技术57

(五)抗大斑病基因型研究62

(六)必须应用抗大斑病品种的地区66

四、农业措施的防病作用68

(一)利用调节种植方式减轻病害68

(二)利用栽培技术提高抗性68

(三)利用田间作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减轻病害69

五、大斑病的药剂防治70

(一)控制大斑病药剂种类70

(二)制种田的大斑病控制技术71

六、大斑病的综合防治71

(一)品种抗性合理利用:综合防治的基础71

(二)栽培措施:提高植株抗性的手段72

(三)杀菌剂:大斑病突发时的控制措施72

(四)大斑病的田间防治73

七、大斑病的其他防治技术研究74

(一)生物防治技术研究74

(二)诱导抗性利用的可能75

(三)外源基因利用的可能75

主要参考文献77

第二篇 玉米小斑病81

第一章 小斑病的发生与危害81

一、小斑病的发病过程与症状82

(一)病害的发生与侵染过程82

(二)病害症状类型83

二、小斑病的分布84

(一)小斑病分布的特点84

(二)大斑病在我国的分布85

(三)小斑病的世界分布87

三、病害的生产损失89

(一)病害对植株生长的影响89

(二)病害对籽粒产量和质量的影响89

第二章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91

一、病菌的一般特征91

(一)病菌的形态学特征91

(二)病菌的培养特征92

(三)病菌的其他特征93

二、病菌的致病性94

(一)病菌的生理小种94

(二)生理小种与特异性毒素95

(三)病菌生理小种的历史演变98

(四)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100

三、病菌的变异和致病基因101

(一)病菌的遗传变异101

(二)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102

第三章 小斑病的流行特点105

一、病害的传播与侵染循环105

二、病害的流行106

(一)寄主因素106

(二)病原因素107

(三)环境因素108

(四)栽培因素109

第四章 小斑病防治策略和应用111

一、小斑病的防治原则111

二、品种的抗病性利用112

(一)玉米抗小斑病基因112

(二)小斑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114

三、我国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116

(一)玉米选育品种对小斑病的抗性116

(二)玉米种质资源对小斑病的抗性118

(三)玉米主要自交系对小斑病的抗性119

(四)玉米抗小斑病鉴定技术120

(五)必须应用抗小斑病品种的地区125

四、农业措施的防病作用126

(一)利用调节种植方式减轻病害126

(二)利用栽培技术提高抗性126

(三)利用田间作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减轻病害126

五、药剂防治127

(一)控制小斑病药剂种类127

(二)制种田小斑病控制技术128

六、小斑病的综合防治128

(一)品种抗性合理利用:综合防治的基础128

(二)栽培措施:提高植株抗性的手段129

(三)杀菌剂:小斑病突发时的控制措施129

(四)小斑病的田间防治129

七、小斑病的其他防治技术研究130

(一)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30

(二)诱导抗性利用的可能131

主要参考文献1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