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第3卷
  • 贾松青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7462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十三章 东方社会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途径1

第一节 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丰富和发展1

一、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东方社会的动因及过程2

二、东方社会理论对唯物史观的完善13

三、东方社会理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21

四、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26

第二节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与实践31

一、列宁东方社会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32

二、列宁东方社会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关系42

三、列宁东方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45

第三节 东方社会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49

一、东方社会理论给中国革命带来新的思想与希望50

二、东方社会理论定格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方位53

三、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61

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职责67

第二十四章 科学信仰: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71

第一节 坚定信仰,树立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72

一、在各种思潮的激流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的认识72

二、在同托陈取消派的斗争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79

三、在同悲观失望思想的斗争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86

四、在同王明投降主义路线的斗争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89

第二节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95

一、在苏共二十大后积极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95

二、在“大跃进”遭受挫折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101

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7

第三节 在社会主义低潮中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旗帜112

一、20世纪末社会主义陷入低潮112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116

三、高扬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119

四、从世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社会主义的未来123

第二十五章 科学国情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127

第一节 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128

一、认清中国国情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128

二、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及主要矛盾130

三、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131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136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理论139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前途139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142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144

四、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14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47

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147

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创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50

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155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59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159

二、立足基本国情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62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纲领163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的行动纲领166

第二十六章 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母体文化172

第一节 文化与传统文化173

一、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般含义173

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176

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先进文化178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相融180

一、“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的文化历史交融180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183

三、中国民族风格和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形式200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7

一、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有价值观208

二、中国传统文化新价值观的构建214

第二十七章 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生长点21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前提219

一、实事求是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前提220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践和实践创新的基础221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224

四、实践创新需要新的实践来检验226

第二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入点228

一、有的放矢才能准确找到实践创新的切入点228

二、实事求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230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33

四、与时俱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37

五、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的更加丰硕成果242

第三节 实践创新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运246

一、实践创新是事关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246

二、实践创新提高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251

三、实践创新重在执政能力的提高253

第二十八章 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258

第一节 没有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58

一、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诞生259

二、马克思主义在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中不断发展263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使理论创新有广阔的舞台267

四、理论创新催生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度的发展271

第二节 创新推进理论量的发展与质的飞跃272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应用是对马克思主义量与质的发展273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脉相承274

三、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277

四、理论的整体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呈现出阶段性280

五、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阶段成果282

第三节 以理论创新为核心创新国家体系283

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283

二、创新的前提是思想解放285

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88

第四节 理论创新的态度与方法292

一、理论创新应有科学精神293

二、根据实践需要进行理论创新294

三、在应用中创新理论与在创新理论指导下的应用296

四、检验理论创新的标志是理论的实现297

第二十九章 反“左”防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向前之路299

第一节 正确开展反“左”反右的两条战线斗争300

一、关于“左”倾与右倾、两条战线和两条路线的区别与联系301

二、正确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304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反对“左”、右倾错误中纯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11

第二节 开展两条战线斗争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319

一、反右反“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系统化319

二、开展两条路线斗争的基本经验佐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329

第三节 新时期两条战线斗争产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337

一、恢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337

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40

三、坚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345

第四节 发生重大错误倾向的规律性探究351

一、国际因素的影响是产生错误倾向的重要原因351

二、科学理论是防止错误倾向的锐利武器358

三、历史转折关头易于发生错误倾向361

四、反对主要错误倾向时防止其他错误倾向365

五、坚持正常的政治生活防止错误倾向368

第三十章 正确处理“社”“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之路372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的解读373

一、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认识373

二、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来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376

三、斯大林对世界两个阵营和两个市场的认识378

第二节 吸取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特点380

一、中国共产党提出处理“社”、“资”关系的针对性380

二、中共建立初期至新中国建立前后对民主革命与资产阶级的态度381

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主张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388

四、改革开放时大力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395

五、新时期处理姓社与姓资的关系的新思路新观点398

第三节 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403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姓社与姓资的关系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应有之义403

二、坚持与时俱进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406

三、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肃性和科学性408

第三十一章 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41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和领袖的思想412

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412

二、马克思主义的领袖观419

第二节 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427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是一批具有经验、领导才能和极高威望的人428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成员应该具备的条件431

三、遵义会议是中共形成成熟的稳定的领导集体的标志435

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造就了一批伟大人物440

第三节 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建者组织者承担者443

一、成熟的领导集体有一种特别的地位和能力444

二、成熟的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演绎为路线方针政策并变为广大群众的行动指南452

三、成熟的领导集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建者实践者承担者454

结束语457

后记4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