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再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再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0078462.jpg)
- 延军平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5769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275页
- 主题词:自然灾害-灾害防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再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西部生态安全顶层设计与灾害统计研究1
1.1 生态建设制度评价及完善途径选择设计1
1.1.1 研究意义1
1.1.2 总体框架、预期目标和基本内容3
1.1.3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行性6
1.1.4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8
1.2 西部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顶层设计10
1.2.1 研究意义10
1.2.2 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11
1.2.3 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14
1.2.4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16
1.2.5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18
1.2.6 创新或推进之处18
1.3 西部生态脆弱区重大生态安全风险识别、管控与应急处理设计20
1.3.1 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20
1.3.3 学术思想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资料文献发现利用等方面的预期目标23
1.3.4 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24
1.3.5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25
1.3.6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26
1.4 重特大灾害社会风险演化机理及应对决策设计28
1.4.1 研究价值28
1.4.2 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29
1.4.3 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31
1.4.4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32
1.4.5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33
1.4.6 创新或推进之处34
1.5 科学技术创新与计算灾害35
1.5.1 关于创新35
1.5.2 技术与科学37
1.5.3 计算灾害37
1.5.4 本书研究内容的前沿性38
1.5.5 前期研究的社会效益38
参考文献39
第2章 汾渭盆地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41
2.1 研究区概况41
2.2 汾渭盆地历史地震灾害时空特征42
2.2.1 历史地震时间特征42
2.2.2 历史地震空间特征43
2.2.3 历史地震与月相相关性分析44
2.3 汾渭盆地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45
2.3.1 汾渭盆地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45
2.3.2 北段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49
2.3.3 中段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54
2.3.4 南段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58
2.4 汾渭盆地地震相关机理分析61
2.4.1 汾渭盆地地震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61
2.4.2 汾渭盆地地震与月相相关性分析64
2.4.3 汾渭盆地地震与地球自转相关性分析64
2.4.4 汾渭盆地地震与鄂尔多斯地块相关性分析67
2.5 小结68
参考文献69
第3章 台湾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70
3.1 研究区概况70
3.2 台湾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71
3.2.1 台湾(含附近海域)Ms≥7.1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71
3.2.2 台湾陆地Ms≥6.7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73
3.2.3 东南地震带Ms≥7.1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75
3.2.4 东北地震带Ms≥6.2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77
3.2.5 西部地震带Ms≥7.1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79
3.3 台湾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81
3.3.1 台湾(含附近海域)Ms≥7.1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81
3.3.2 台湾陆地Ms≥6.7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82
3.3.3 东南地震带Ms≥7.1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82
3.3.4 东北地震带Ms≥6.2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83
3.3.5 西部地震带Ms≥7.1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85
3.4 台湾地震相关机理分析86
3.4.1 台湾地震与板块运动相关性分析86
3.4.2 台湾地震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87
3.4.3 台湾地震与地球自转相关性分析88
3.4.4 台湾地震与智利地震相关性分析92
3.5 小结94
参考文献96
第4章 京津唐地区重大灾害时间对称性98
4.1 研究区概况98
4.1.1 自然概况98
4.1.2 社会经济概况99
4.2 京津唐地区气候变化特征99
4.2.1 气温时空变化特征99
4.2.2 降水时空变化特征102
4.3 京津唐地区气象灾害的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03
4.3.1 旱涝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103
4.3.2 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06
4.4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的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11
4.4.1 5级以上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11
4.4.2 5.5级以上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13
4.5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相关机理分析114
4.5.1 京津唐地区地震与潮汐相关性分析114
4.5.2 京津唐地区地震与月相相关性分析116
4.5.3 京津唐地区地震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分析116
4.6 小结117
参考文献118
第5章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120
5.1 研究区概况120
5.2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特征120
5.2.1 气温时空变化特征120
5.2.2 降水时空变化特征122
5.3 长江流域旱涝变化时空特征124
5.3.1 旱涝时间变化特征125
5.3.2 旱涝空间变化特征127
5.4 长江流域旱涝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28
5.4.1 长江流域年尺度大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28
5.4.2 长江流域秋季大涝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29
5.4.3 重庆市年尺度大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30
5.4.4 重庆市秋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32
5.4.5 宜昌市年尺度大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33
5.5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相关机理分析135
5.5.1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与ENSO事件相关性分析135
5.5.2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136
5.5.3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与青藏高原雪灾相关性分析137
5.6 小结138
参考文献139
第6章 西北中部地区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140
6.1 研究区概况140
6.2 西北中部地区气候变化特征141
6.2.1 气温时空变化特征141
6.2.2 降水时空变化特征142
6.3 西北中部地区旱涝灾害变化特征144
6.3.1 旱涝指标的选取144
6.3.2 旱涝灾害变化特征145
6.4 西北中部地区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49
6.4.1 西北中部地区年大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49
6.4.2 西北中部地区春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50
6.4.3 西北中部地区夏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51
6.4.4 北部干旱区大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53
6.4.5 北部干旱区大涝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54
6.4.6 东部季风区大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55
6.4.7 东部季风区大涝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56
6.4.8 青藏高寒区大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57
6.5 西北中部地区旱涝灾害相关机理分析158
6.5.1 西北中部旱涝灾害与ENSO事件相关性分析158
6.5.2 西北中部地区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159
6.6 小结161
参考文献162
第7章 秦岭南北地区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164
7.1 研究区概况164
7.1.1 秦岭南北地区范围164
7.1.2 秦岭南北分区情况164
7.2 秦岭南北气候变化特征165
7.2.1 秦岭南北气温时空变化分析165
7.2.2 秦岭南北降水时空变化分析168
7.3 秦岭南北地区旱涝灾害时间演变特征170
7.3.1 秦岭南北地区年尺度旱涝变化特征170
7.3.2 秦岭南北地区季节尺度旱涝变化特征173
7.4 秦岭南北地区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与趋势判断176
7.4.1 秦岭以北地区年尺度旱灾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76
7.4.2 秦岭山地地区年尺度旱灾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77
7.4.3 秦岭以南地区年尺度旱灾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78
7.4.4 秦岭南北地区年尺度旱灾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80
7.4.5 秦岭以北地区春季旱灾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81
7.4.6 秦岭以北地区秋季涝灾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83
7.4.7 秦岭南北地区冬季旱灾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184
7.5 秦岭南北地区旱涝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185
7.5.1 旱涝灾害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185
7.5.2 太阳黑子峰谷值年附近的旱涝特征187
7.6 小结188
参考文献189
第8章 黄土高原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190
8.1 研究区概况190
8.2 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特征191
8.2.1 大尺度范围191
8.2.2 中尺度范围194
8.2.3 空间变化特征201
8.3 黄土高原旱涝灾害频次分析202
8.3.1 大尺度范围202
8.3.2 中尺度范围203
8.4 黄土高原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04
8.4.1 黄土高原冬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04
8.4.2 半湿润区冬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06
8.4.3 半干旱区春涝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07
8.4.4 半干旱区夏涝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08
8.4.5 干旱区冬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10
8.4.6 延安市秋涝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11
8.5 黄土高原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212
8.5.1 大尺度旱涝与太阳黑子极值年的相关性分析212
8.5.2 中尺度旱涝与太阳黑子极值年的相关性分析213
8.6 小结215
参考文献215
第9章 新疆气象灾害时间对称性217
9.1 研究区概况217
9.2 阿勒泰地区雪灾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18
9.2.1 阿勒泰地区大冬季降水量及雪灾时空分布特征218
9.2.2 阿勒泰地区雪灾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219
9.2.3 阿勒泰地区雪灾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20
9.3 天山南北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23
9.3.1 天山南北旱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226
9.3.2 天山南北旱涝灾害与ENSO事件相关性分析228
9.3.3 天山南北旱涝灾害的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29
9.4 南疆大风日数异常事件的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32
9.4.1 南疆大风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232
9.4.2 南疆风速变化与大气涛动的相关性分析234
9.4.3 南疆大风日数异常事件的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37
9.5 小结239
参考文献240
第10章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242
10.1 研究区概况242
10.2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背景243
10.2.1 淮河流域气温时空变化特征243
10.2.2 淮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245
10.3 淮河流域旱涝时空变化特征247
10.3.1 淮河流域旱涝时间变化特征247
10.3.2 淮河流域旱涝空间变化特征249
10.3.3 淮河流域旱涝急转事件252
10.4 淮河流域旱涝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53
10.4.1 淮河中上游地区夏季大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53
10.4.2 淮河中上游地区年大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55
10.4.3 淮河中下游地区春季重旱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56
10.4.4 淮河中下游地区年大涝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57
10.4.5 淮河沂沐泗水系秋季重涝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58
10.4.6 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259
10.5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相关机理分析260
10.5.1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260
10.5.2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与ENSO事件相关性分析262
10.6 小结263
参考文献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