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智能光网络运行维护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智能光网络运行维护管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8/30708815.jpg)
- 武文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15205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52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光纤通信-通信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智能光网络运行维护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智能光网络概述1
1.1概述1
1.1.1智能光网络主要特点1
1.1.2智能光网络发展现状2
1.1.3智能光网络运维管理2
1.2智能光网络基础知识4
1.2.1智能光网络构成4
1.2.2网络基本术语5
1.2.3网络业务特性7
1.2.4网络时钟特性17
1.3 OTN关键技术18
1.3.1技术优势19
1.3.2光层调度19
1.3.3电层调度20
1.3.4 OTN传输中的关键技术20
1.3.5智能光功率管理功能24
1.4 OTN传输特性28
1.4.1假设参考光通道28
1.4.2 OTN网络分层29
1.4.3 OTN网络分域29
1.4.4误码性能30
1.4.5误码性能可用性目标31
1.4.6抖动和漂移特性32
第2章 OTN设备类型和功能34
2.1 OTN设备概述34
2.1.1 OTN设备类型34
2.1.2客户信号的映射37
2.1.3 OTN设备功能39
2.1.4典型的ROADM41
2.2 OTN设备接口44
2.3 OTN保护类型及功能44
2.3.1通用保护功能44
2.3.2线性保护功能45
2.3.3环网保护功能47
2.3.4保护和恢复协调机制49
第3章 典型OTN设备介绍50
3.1华为OptiX OSN 680050
3.1.1系统结构原理50
3.1.2网络应用环境51
3.1.3光层技术51
3.1.4电层技术52
3.1.5接入业务类型52
3.1.6保护机制53
3.1.7 OTN关键技术54
3.1.8 PID光集成技术55
3.1.9时钟特性56
3.1.10 ROADM技术57
3.1.11设备硬件主要指标60
3.2中兴ZXONE 800068
3.2.1系统结构原理68
3.2.2设备主要特点69
3.2.3光层调度71
3.2.4电层调度71
3.2.5二层(L2)交换功能72
3.2.6 WASON功能73
3.2.7设备硬件主要指标75
3.3烽火FONST 300087
3.3.1系统结构原理87
3.3.2设备主要特点88
3.3.3网络应用环境89
3.3.4交叉调度能力89
3.3.5传输容量与距离90
3.3.6业务接入能力91
3.3.7保护能力91
3.3.8波长可调功能92
3.3.9光功率管理功能92
3.3.10故障定位和分析95
3.3.11性能在线监测95
3.3.12智能风扇96
3.3.13设备硬件主要指标97
3.3.14配置应用107
3.3.15传输性能指标113
第4章 典型ASON设备介绍116
4.1华为OptiX OSN 7500116
4.1.1设备应用环境116
4.1.2设备交叉容量117
4.1.3业务接入功能117
4.1.4保护功能120
4.1.5扩展功能121
4.1.6网络管理特性123
4.1.7设备硬件主要指标124
4.2中兴ZXONE 5800133
4.2.1设备主要特点133
4.2.2设备交叉容量135
4.2.3业务接入功能135
4.2.4设备智能功能137
4.2.5保护功能139
4.2.6定时功能140
4.2.7设备硬件结构141
4.2.8设备主要性能147
4.3烽火FonsWeaver780A154
4.3.1设备主要特点154
4.3.2设备应用环境154
4.3.3设备接口155
4.3.4交叉组网能力157
4.3.5保护能力158
4.3.6 DCC和SSM159
4.3.7系统硬件结构160
4.3.8设备主要性能164
第5章 智能光网络网管主要功能166
5.1概述166
5.1.1网管主要功能166
5.1.2网管主要特点167
5.2安全管理168
5.2.1用户管理168
5.2.2权限管理169
5.2.3网管用户鉴权管理170
5.3拓扑管理172
5.3.1拓扑图及其功能172
5.3.2拓扑告警显示173
5.3.3拓扑自动发现173
5.3.4时钟视图及功能174
5.4告警管理175
5.4.1告警级别175
5.4.2告警上报和处理流程176
5.4.3全网告警监视176
5.4.4告警统计与屏蔽179
5.4.5相关性分析179
5.4.6告警同步180
5.4.7告警抑制181
5.4.8告警跳转181
5.4.9告警维护经验库182
5.5故障诊断183
5.5.1 FTTx远程故障诊断183
5.5.2 IP网络故障诊断183
5.6性能管理184
5.6.1性能管理能力184
5.6.2性能管理过程185
5.6.3网络性能监控186
5.7 ASON特性管理187
5.7.1智能拓扑管理187
5.7.2控制链路管理187
5.7.3成员链路管理187
5.7.4 TE链路管理187
5.7.5智能路径管理188
5.7.6 UNI业务管理188
5.7.7智能时钟子网管理188
5.7.8智能路径和传统路径的融合189
5.8 OTN特性管理189
5.8.1 OTN网元管理189
5.8.2 OTN保护子网管理192
5.8.3 OTN端到端管理192
5.8.4管理控制平面参数193
5.8.5光功率调节194
5.8.6色散补偿195
5.8.7海缆线路管理195
5.8.8海缆线路监控195
5.9 MSTP特性管理195
5.9.1 MSTP网元管理195
5.9.2 MSTP保护子网管理198
5.9.3 MSTP端到端管理199
5.9.4 MSTP IP端到端管理200
5.10存量管理200
5.11日志管理201
5.11.1日志类型202
5.11.2查询/统计日志202
5.11.3日志转发202
5.11.4日志转储/导出202
5.12数据库管理203
第6章 OTN网络调测205
6.1 OTN系统测试参考点205
6.1.1 OTN光终端复用设备参考点205
6.1.2 OTN电交叉设备参考点206
6.1.3 OTN光交叉设备参考点206
6.1.4 OTN光电混合交叉设备参考点206
6.1.5 OTN系统通用参考点207
6.2 S/R点光接口测试207
6.2.1平均发送光功率207
6.2.2接收机灵敏度208
6.2.3接收机过载功率208
6.2.4中心频率(波长)及偏移209
6.2.5最小边模抑制比(SMSR)209
6.2.6最大-20 dB谱宽(σ-20)210
6.2.7抖动产生211
6.2.8输入抖动容限211
6.3光监测通道(OSC)测试212
6.3.1光监控信道平均发送光功率212
6.3.2光监控信道实际接收光功率212
6.3.3接收灵敏度测试213
6.4 FEC/AFEC纠错前/后误码率测试213
6.4.1 FEC/AFEC纠错前误码率测试213
6.4.2 FEC/AFEC纠错后误码率测试214
6.5以太网业务24小时长期误码测试214
6.6主光通道光功率测试215
6.6.1 MPI-S点输出光功率测试215
6.6.2 MPI-R点输入光功率测试216
6.6.3总输出输入光功率测试216
6.6.4 MPI-R点每通道光信噪比217
6.7光线路放大器(OLA)测试217
6.8 OTN交叉功能测试218
6.8.1 OTN电交叉功能测试218
6.8.2 OTN光交叉(OCH)功能测试220
6.8.3 OTN光交叉(OCH、ODUκ)功能测试221
6.9保护性能测试及功能检查221
6.9.1 OCh的1+1保护倒换221
6.9.2 ODUk的SNC保护倒换222
6.9.3光波长共享保护(OCh SPRing)倒换222
6.9.4 ODUκ环网保护(ODUκ SPRing)倒换222
6.10 OTN控制平面测试222
6.10.1控制平面系统性能测试222
6.10.2自动发现和链路管理功能测试223
6.10.3控制平面的手工配置功能223
6.10.4基于控制平面的保护恢复测试223
6.11网管功能测试224
第7章 ASON网络调测226
7.1 ASON参考点及组网模型226
7.1.1 ASON参考点226
7.1.2 ASON组网模型226
7.2传送平面测试227
7.2.1 SDH光接口测试227
7.2.2电接口测试227
7.2.3交叉连接功能测试227
7.2.4端到端误码/丢包率性能测试230
7.3控制平面功能测试231
7.3.1信令功能测试231
7.3.2路由功能测试239
7.3.3自动发现功能测试244
7.3.4分布式控制验证247
7.4 ASON控制平面可靠性测试247
7.4.1控制通道失效测试(带内和带外方式)247
7.4.2控制平面节点失效测试249
7.5控制平面性能测试251
7.5.1 SC连接建立时间251
7.5.2 SPC连接建立时间252
7.5.3 SC连接拆除时间253
7.5.4 SPC连接拆除时间253
7.6路由协议收敛时间254
7.7 ASON控制平面协议测试255
7.7.1 E-NNI协议测试255
7.7.2 UNI接口协议测试261
7.8管理平面测试271
7.8.1传送平面管理功能测试271
7.8.2控制平面管理功能测试271
7.8.3故障管理280
7.8.4性能管理280
7.8.5计费管理281
7.8.6安全管理282
7.9网络保护恢复测试282
7.9.1基于传送平面的保护测试282
7.9.2基于控制平面的保护测试282
7.10网络恢复测试286
7.10.1恢复路由的计算方式286
7.10.2预置重路由恢复(单故障和多故障)287
7.10.3动态重路由恢复(单故障和多故障)288
7.10.4软重路由288
7.10.5恢复的优先级289
7.10.6额外业务测试290
7.11保护与恢复的结合291
7.11.1基于传送平面的保护与动态恢复的结合291
7.11.2基于控制平面的保护与动态恢复的结合294
7.12在线更改业务的保护恢复属性297
7.13大业务量保护和恢复测试298
7.14域间保护恢复300
7.14.1域间链路保护300
7.14.2域间节点故障300
第8章 智能业务规划与仿真302
8.1概述302
8.1.1智能的业务种类302
8.1.2智能业务选路策略303
8.1.3智能业务规划模拟工具303
8.2智能业务规划流程303
8.3智能业务规划实例304
8.3.1确定具体的规划目标304
8.3.2收集网络信息305
8.3.3业务矩阵信息305
8.3.4 SLA等级划分和业务分布分析306
8.3.5智能节点选取306
8.3.6网络容量计算308
8.3.7网络安全性分析309
8.3.8输出规划结果311
8.4网络发展中的网络规划312
第9章 智能业务的创建与开通314
9.1资料及器材准备314
9.1.1资料准备314
9.1.2双主控板的准备314
9.1.3器材工具准备314
9.2开启智能特性之前的准备315
9.2.1查询/设置DCC字节315
9.2.2查询/设置每个智能网元的Node ID315
9.2.3初始化网元并创建单板315
9.2.4 ECC子网规划315
9.3智能网元创建316
9.3.1开启智能特性316
9.3.2创建智能网元316
9.3.3查询/设置控制通道状态316
9.4拓扑自动发现317
9.4.1智能网元自动发现317
9.4.2控制链路自动发现317
9.4.3 TE链路自动发现318
9.5创建TE链路319
9.5.1控制通道319
9.5.2控制链路319
9.5.3创建TE链路319
9.6创建复用段和SRLG322
9.6.1创建复用段322
9.6.2创建SRLG322
9.7创建智能业务322
9.7.1创建钻石级业务322
9.7.2创建隧道业务323
9.7.3端到端的业务配置323
9.7.4智能业务的删除324
9.8智能电路不同SLA间转换324
9.9创建智能业务组324
9.10智能路径的创建和删除325
9.10.1创建智能链路的条件325
9.10.2创建LSP的过程325
9.10.3删除LSP的过程326
9.10.4 LSP的重路由过程327
9.10.5修改LSP路由的过程328
第10章 智能光网络日常维护329
10.1智能业务日常维护应注意的问题329
10.1.1 Node ID配置329
10.1.2开关智能特性329
10.1.3接口配置329
10.1.4硬件操作330
10.2日常维护项目及维护周期330
10.3智能网元数据库备份331
10.4智能业务的日常维护基本操作332
10.4.1 TE链路检查332
10.4.2离散交叉检测332
10.4.3智能业务检查333
10.4.4智能业务组检测333
10.4.5控制平面告警检查334
10.4.6业务承载方案检查335
10.4.7 DCC穿通链路检查335
10.5网络生存性仿真分析336
缩略语337
参考文献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