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28/30689717.jpg)
- 谢阳谷,姜良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ISBN:730402611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418页
- 文件大小:169MB
- 文件页数:1454页
- 主题词:社区医学:中国医药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
第一章 基础知识2
第一节 阴阳五行2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3
(一)阴阳的相对性3
(二)阴阳的互根4
(三)阴阳的消长4
(四)阴阳的转化5
三、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5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5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5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6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6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6
四、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7
五、五行学说的内容7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7
(二)自然与人体结构及功能的五行分属9
(三)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10
第二节 藏象经络10
一、五脏11
二、六腑12
三、奇恒之腑13
四、脏腑关系13
(一)脏与脏的关系13
(二)脏与腑的关系16
(三)腑与腑的关系16
五、气血津液17
(一)气17
(二)血18
(三)津液18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9
六、经络概述19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20
(二)经络的功能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21
第三节 病因述要23
一、六淫23
二、七情25
(一)七情与脏腑的关系25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26
三、饮食不节26
(一)饥饱失常26
(二)饮食不洁26
(三)饮食偏嗜27
四、劳逸过度27
(一)过劳27
(二)过逸27
五、疠气28
六、痰饮28
七、瘀血29
八、外伤30
第四节 病机概览30
一、发病原理30
二、基本病机31
(一)邪正盛衰31
(二)阴阳失调32
(三)升降失常33
第五节 辨证方法34
一、辨证基本要求34
(一)全面收集材料34
(二)掌握病证特点34
(三)辨证辨病结合34
(四)观察验证诊断35
二、辨证一般原则35
(一)抓主证35
(二)辨本质35
(三)辨标本35
(四)分虚实35
三、辨证基本步骤36
(一)四诊合参36
(二)辨明病证36
(三)辨别病性36
(四)判断病位36
(五)审证求因36
(六)治病求本36
(七)确立治则36
(八)选择方剂36
(九)遣使药物37
(十)详细医嘱37
四、常用辨证方法37
(一)八纲辨证37
(二)六经辨证37
(三)卫气营血辨证37
(四)三焦辨证37
(五)脏腑辨证38
第六节 治则治法38
一、治病求本38
(一)正治与反治38
(二)治标与治本39
二、调整阴阳40
三、扶正祛邪40
(一)扶正40
(二)祛邪40
(三)扶正祛邪的临床应用41
四、三因制宜41
五、基本治法42
(一)汗法42
(二)吐法42
(三)下法43
(四)和法44
(五)温法44
(六)清法44
(七)消法45
(八)补法46
第七节 摄生原则47
一、未病先防47
(一)预防疾病的方法47
(二)防止病邪侵害的方法47
二、既病防变48
三、摄生方法48
(一)合理饮食48
(二)饮食有节48
(三)饮食洁净49
(四)起居有常49
(五)衣适寒温50
(六)睡眠适当50
(七)体勿过逸51
(八)适量运动52
(九)神志有度52
(十)保持乐观53
(十一)避免惊恐54
(十二)消除忧愁54
(十三)调和喜怒54
第二章 中医诊断55
第一节 诊病原理55
第二节 诊病原则56
一、整体察病56
二、四诊合参56
三、从病辨证56
第三节 诊病方法57
一、望诊57
(一)面诊57
(二)舌诊58
(三)望小儿食指络脉60
二、闻诊61
三、问诊61
四、切诊62
(一)正常脉象62
(二)诊脉的意义62
(三)脉诊的部位62
(四)诊脉的方法62
(五)病脉63
(六)常见病脉63
第三章 用药技术66
第一节 用药原则66
一、掌握四气66
二、了解五味66
三、熟悉归经67
四、升降浮沉67
五、七情配伍67
第二节 慎用药物68
一、中药并非绝对安全无毒69
二、引起药物中毒及不良反应的原因69
三、谨慎用药70
四、用药禁忌70
(一)十八反70
(二)十九畏70
(三)妊娠禁忌71
(四)忌口71
第三节 处方遣药71
一、中成药的使用71
(一)中成药的概念71
(二)中成药的特点73
(三)常用中成药剂型73
(四)剂型因素对中成药效的影响78
(五)食物对药效的影响79
(六)怎样选用中成药80
(七)中成药的用药剂量82
(八)给药时间82
(九)给药方法84
(十)中成药的用药禁忌86
(十一)中成药的不良反应88
(十二)中成药批准文号、批号和使用期限的识别89
二、急诊用药90
三、方剂组成、分类和组方变化100
(一)方剂组成100
(二)方剂分类101
(三)组方变化101
四、临床常用中药101
(一)桂枝101
(二)防风102
(三)羌活103
(四)柴胡103
(五)石膏104
(六)天花粉105
(七)黄芩106
(八)黄连107
(九)金银花108
(十)大黄108
(十一)秦艽110
(十二)桑寄生110
(十三)苍术111
(十四)药藿香112
(十五)茵陈蒿112
(十六)附子113
(十七)陈皮113
(十八)枳实114
(十九)香附115
(二十)山楂116
(二十一)川芎116
(二十二)丹参117
(二十三)半夏118
(二十四)桔梗119
(二十五)瓜蒌120
(二十六)酸枣仁121
(二十七)牡蛎121
(二十八)代赭石122
(二十九)地龙123
(三十)石菖蒲124
(三十一)党参124
(三十二)黄芪125
(三十三)菟丝子127
(三十四)当归128
(三十五)何首乌129
五、常用方剂及参考剂量129
(一)桂枝汤129
(二)九味羌活汤130
(三)清燥救肺汤130
(四)理中丸130
(五)栀子豉汤131
(六)保和丸131
(七)四君子汤131
(八)补中益气汤132
(九)藿香正气散132
(十)半夏泻心汤132
(十一)苓桂术甘汤133
(十二)温胆汤133
(十三)四逆散133
(十四)越鞠丸134
(十五)四物汤134
(十六)血府逐瘀汤134
(十七)逍遥散135
(十八)一贯煎135
(十九)镇肝熄风汤135
(二十)小柴胡汤136
(二十一)升降散136
(二十二)乌梅丸136
(二十三)独活寄生汤137
(二十四)滚痰丸137
(二十五)天王补心丹137
(二十六)黄连阿胶汤138
(二十七)炙甘草汤138
(二十八)生脉散138
(二十九)肾气丸139
(三十)八正散139
第四章 针灸140
第一节 概述140
一、腧穴140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141
(二)特定穴142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147
二、十四经腧穴及常用奇穴151
(一)手太阴肺经151
(二)手阳明大肠经155
(三)足阳明胃经162
(四)足太阴脾经173
(五)手少阴心经180
(六)手太阳小肠经183
(七)足太阳膀胱经189
(八)足少阴肾经204
(九)手厥阴心包经212
(十)手少阳三焦经216
(十一)足少阳胆经223
(十二)足厥阴肝经235
(十三)任脉240
(十四)督脉245
(十五)常用奇穴252
第二节 毫针刺法267
一、毫针267
(一)毫针的规格267
(二)毫针的检查268
(三)毫针的保藏268
二、毫针的消毒268
(一)针具器械的消毒268
(二)医生手指和针刺部位的消毒269
三、进针法269
(一)进针269
(二)针刺的角度272
(三)针刺的深度273
四、行针手法274
(一)得气274
(二)基本手法274
(三)辅助手法275
(四)针刺补泻275
五、留针与出针277
(一)留针法277
(二)出针法277
六、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277
(一)晕针277
(二)滞针278
(三)弯针278
(四)断针279
(五)血肿279
七、针刺注意事项280
(一)特殊人群280
(二)防止刺伤重要脏器280
第三节 灸法281
一、灸法的作用281
(一)温经散寒 消瘀散结281
(二)温补中气 回阳固脱281
(三)防病保健 延年益寿282
二、灸法的种类282
(一)艾柱直接灸282
(二)隔物灸283
(三)艾条悬灸284
(四)温针灸285
(五)天灸286
(六)灯火灸286
三、灸法注意事项286
第四节 拔罐287
一、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287
二、操作方法288
(一)走罐288
(二)闪罐289
(三)留针拔罐289
(四)刺血拔罐290
三、拔罐注意事项290
第五节 耳针290
一、耳廓的体表解剖290
二、耳穴的分布和主治292
(一)耳轮穴位293
(二)耳舟穴位295
(三)对耳轮穴位296
(四)三角窝穴位297
(五)耳屏穴位298
(六)对耳屏穴位298
(七)耳甲穴位299
(八)耳垂穴位302
(九)耳背穴位302
(十)耳根穴位303
三、耳穴的选穴方法303
(一)按相应部位选穴303
(二)按脏腑辨证选穴303
(三)按经络辨证取穴304
(四)按西医学理论选穴304
(五)按临床经验选穴304
四、耳穴的操作304
(一)毫针法304
(二)压丸法305
五、耳针注意事项305
第六节 头针306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306
(一)额中线306
(二)额旁1线306
(三)额旁2线306
(四)额旁3线307
(五)顶中线307
(六)顶颞前斜线307
(七)顶颞后斜线309
(八)顶旁1线309
(九)顶旁2线309
(十)颞前线309
(十一)颞后线309
(十二)枕上正中线309
(十三)枕上旁线309
(十四)枕下旁线310
二、头针的操作311
(一)体位311
(二)进针311
(三)针刺手法311
(四)起针311
三、头针注意事项311
第七节 腹针312
一、概述312
二、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313
(一)腹部的比例分寸314
(二)任脉的定位314
三、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314
四、腹针的操作318
(一)针具的选择318
(二)进针深度318
(三)针刺手法319
五、适应证与禁忌证320
(一)腹针的适应证320
(二)腹针的禁忌证320
第八节 穴位的其他疗法321
一、三棱针321
(一)三棱针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21
(二)三棱针的操作321
(三)注意事项322
二、皮肤针322
(一)皮肤针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23
(二)皮肤针的操作323
(三)注意事项324
三、指针325
(一)适应证325
(二)指针的操作325
(三)注意事项326
四、穴位敷贴326
(一)敷贴的选择327
(二)使用方法327
(三)注意事项327
五、穴位照射328
(一)TDP的作用和适应证328
(二)TDP的操作328
(三)注意事项329
六、刮痧疗法329
(一)刮痧的作用330
(二)刮痧的器具和润滑剂330
(三)操作方法330
(四)注意事项333
第五章 推拿335
第一节 推拿知要335
一、推拿的适应症335
二、推拿的禁忌症336
三、推拿注意事项336
四、推拿的体位337
(一)患者的体位337
(二)医生的体位338
五、推拿介质338
(一)介质的作用338
(二)介质的种类338
第二节 推拿异常情况处理及预防339
一、晕厥339
二、出血339
三、骨折340
四、破皮340
五、烫伤341
第三节 推拿作用原理341
一、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341
(一)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342
(二)能量调整342
(三)信息调整342
(四)纠正解剖位置与能量调整相结合342
(五)纠正解剖位置与能量调整和信息调整相结合343
二、推拿治疗伤筋的基本原理343
(一)舒筋通络——松则通343
(二)理筋整复——顺则通345
(三)活血化瘀——动则通345
三、推拿调整气血的基本原理346
(一)益气养血346
(二)行气活血346
四、推拿调整内脏功能的基本原理347
(一)病变在体表的反应347
(二)刺激体表对内脏功能的调节347
第四节 推拿的基本要求和补泻348
一、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349
(一)持久349
(二)有力350
(三)均匀350
(四)柔和350
二、推拿手法的补泻351
(一)补虚泻实是推拿的基本治则351
(二)决定推拿补泻的因素351
(三)补泻作用的相对性352
第五节 推拿基本手法353
一、摆动类手法353
(一)一指禅推法353
(二)?法355
(三)揉法357
二、摩擦类手法358
(一)摩法358
(二)擦法359
(三)推法361
(四)搓法364
(五)抹法365
三、振动类手法367
(一)抖法367
(二)振法368
四、挤压类手法369
(一)按法369
(二)肘压法371
(三)点法371
(四)捏法372
(五)拿法373
(六)捻法374
(七)拨法375
(八)踩跷法376
五、叩击类手法377
(一)拍法377
(二)击法378
(三)弹法380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381
(一)摇法381
(二)背法384
(三)扳法385
(四)拔伸法392
第五节 推拿特定穴394
一、头面部特定穴395
(一)天门(攒竹)395
(二)坎宫395
(三)太阳395
(四)耳后高骨396
(五)推发际396
(六)鼻柱396
(七)迎香397
(八)百会397
(九)推前额397
二、上肢穴位398
(一)脾经398
(二)肝经398
(三)心经399
(四)肺经399
(五)肾经400
(六)大肠401
(七)小肠401
(八)四横纹402
(九)小横纹402
(十)胃403
(十一)板门403
(十二)劳宫404
(十三)八卦404
(十四)总筋405
(十五)小天心406
(十六)大横纹406
(十七)腕阴阳407
(十八)左端正407
(十九)右端正407
(二十)十王408
(二十一)精宁408
(二十二)五指节408
(二十三)一扇门409
(二十四)二扇门409
(二十五)二人上马409
(二十七)外劳宫410
(二十八)外八卦410
(二十九)一窝风411
(三十)三关411
(三十一)六腑412
(三十二)天河水412
三、项背部穴位413
(一)天柱413
(二)肩井413
(三)肺俞414
(四)七节骨414
(五)龟尾415
(六)脊415
四、胸腹部穴位416
(一)膻中416
(二)中脘417
(三)脐417
(四)天枢418
(五)肚角418
五、下肢穴位419
(一)百虫419
(二)外鬼眼419
(三)内鬼眼420
(四)足三里420
(五)前承山420
(六)三阴交421
(七)解溪421
(八)大敦421
(九)委中422
(十)承山422
(十一)仆参422
(十二)涌泉423
第六节 足部反射区推拿法423
一、足部反射区的推拿方法424
(一)手法要求424
(二)基本手法424
(三)注意事项426
(四)按摩的顺序427
(五)按摩的力度427
(六)治疗时间428
二、足部反射区定位428
(一)足底429
(二)足内侧451
(三)足外侧457
(四)足背463
三、常见病症的足部推拿选区469
(一)选取反射区的原则469
(二)常见病的保健推拿选区469
第六章 药膳474
第一节 概述474
一、药膳的概念474
二、药膳的分类474
(一)按成品特点分类474
(二)按作用分类475
(三)按食品形态分类475
三、药膳的特点476
(一)药食同源,整体调节476
(二)强身健体,防病治病476
(三)寓医于食,方便快捷476
(四)加减灵活,口味独特476
四、药膳的应用原则477
(一)辨证施膳477
(二)辨体施膳477
(三)三因制宜484
(四)以脏补脏484
五、药膳的配制要求488
(一)依法炮制488
(二)精细加工488
六、应用药膳注意事项489
(一)掌握药膳性能489
(二)了解配伍禁忌489
(三)不同体质的饮食禁忌490
(四)选择适宜技术490
(五)着重调理脾胃490
(六)切忌盲目进补491
(七)防止药膳的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491
第二节 药食同源食品491
第三节 常见病药膳选方500
一、疲劳500
二、肥胖501
三、便秘502
四、偏头痛503
五、失眠503
六、健忘504
七、变态反应504
八、食积505
九、男性性功能低下506
十、女性更年期综合征506
十一、高脂蛋白血症507
十二、高血压507
十三、糖尿病507
十四、贫血508
下篇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510
第七章 内科510
第一节 感冒510
第二节 风温肺热病515
第三节 咳嗽520
第四节 咯血525
第五节 喘证529
第六节 哮病534
第七节 胃脘痛538
第八节 呕吐544
第九节 吐血548
第十节 便血552
第十一节 腹痛555
第十二节 痢疾560
第十三节 泄泻564
第十四节 便秘569
第十五节 黄疸574
第十六节 紫癜579
第十七节 湿温582
第十八节 中暑585
第十九节 胸痹心痛589
第二十节 心悸594
第二十一节 不寐599
第二十二节 自汗盗汗605
第二十三节 眩晕609
第二十四节 头痛616
第二十五节 三叉神经痛624
第二十六节 中风629
第二十七节 面瘫639
第二十八节 胁痛644
第二十九节 积聚649
第三十节 鼓胀654
第三十一节 郁证660
第三十二节 癫狂665
第三十三节 痫病672
第三十四节 消渴678
第三十五节 内伤发热684
第三十六节 虚劳689
第三十七节 痹证696
第三十八节 坐骨神经痛702
第三十九节 股外侧皮神经炎707
第四十节 痿证710
第四十一节 腰痛715
第四十二节 阳痿720
第四十三节 遗精724
第四十四节 水肿729
第四十五节 淋证736
第四十六节 尿血743
第四十七节 癃闭747
第四十八节 关格753
第四十九节 肺胀757
第五十节 蛔虫病763
第五十一节 蛲虫病766
第五十二节 脱证768
第五十三节 神昏773
附 心肺复苏781
第五十四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789
第八章 外科与肛肠科798
第一节 有头疽798
第二节 蛇眼疔802
第三节 丹毒804
第四节 红丝疔808
第五节 水火烫伤812
第六节 褥疮817
第七节 臁疮821
第八节 脱疽825
第九节 乳癖831
第十节 痔疮835
第十一节 钩肠痔838
第十二节 肛痈841
第十三节 漏疮844
第十四节 肛门顽湿847
第十五节 脱肛850
第十六节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853
第九章 皮肤科857
第一节 热疮857
第二节 蛇串疮860
第三节 瘊子864
第四节 黄水疮868
第五节 痤痱871
第六节 疥874
第七节 冻疮876
第八节 日晒疮878
第九节 癣880
第十节 瘾疹884
第十一节 土风疮888
第十二节 湿疮891
第十三节 湿毒疹895
第十四节 药毒898
第十五节 猫眼疮902
第十六节 瓜藤缠906
第十七节 摄领疮909
第十八节 痒风913
第十九节 顽湿聚结917
第二十节 白疕919
第二十一节 风热疮924
第二十二节 粉刺927
第二十三节 面游风932
第二十四节 酒齄鼻935
第二十五节 手足汗939
第二十六节 油风942
第二十七节 黧黑斑946
第二十八节 白驳风951
第二十九节 蟹足肿955
附 皮肤损害与外用药基本知识958
第十章 妇科977
第一节 月经先期977
第二节 月经后期980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983
第四节 月经过多986
第五节 月经过少990
第六节 经期延长993
第七节 痛经997
第八节 闭经1002
第九节 崩漏1007
第十节 经行乳房胀痛1012
第十一节 经行发热1014
第十二节 经行头痛1017
第十三节 经行身痛1020
第十四节 经行泄泻1022
第十五节 经行吐衄1024
第十六节 经行口糜1027
第十七节 妊娠恶阻1030
第十八节 带下病1034
第十九节 绝经前后诸症1038
第二十节 产后缺乳1043
第二十一节 产后乳汁自出1047
第二十二节 产后汗症1049
第二十三节 产后身痛1052
第二十四节 产后便秘1056
第二十五节 产后发热1060
第二十六节 阴挺1065
第十一章 儿科1069
第一节 感冒1069
第二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1074
第三节 咳嗽1076
第四节 肺炎喘嗽1081
第五节 哮喘1086
第六节 烂乳蛾1092
第七节 鹅口疮1095
第八节 厌食1098
第九节 腹痛1101
第十节 积滞1106
第十一节 泄泻1109
第十二节 便秘1114
第十三节 蛔虫病1118
第十四节 蛲虫病1121
第十五节 营养性贫血1123
第十六节 惊风1127
第十七节 癫痫1136
第十八节 儿童多动综合征1140
第十九节 抽动-秽语综合征1143
第二十节 水肿1145
第二十一节 紫癜1149
第二十二节 夜啼1154
第二十三节 遗尿1157
第二十四节 佝偻病1160
第二十五节 麻疹1165
第二十六节 水痘1171
第二十七节 丹痧1174
第二十八节 风痧1178
第二十九节 痄腮1181
第三十节 手足口病综合征1185
第三十一节 奶麻1188
第三十二节 细菌性痢疾1190
第十二章 五官科1194
第一节 耳疖耳疮1194
第二节 耳鸣与耳聋1198
第三节 鼻疔1205
第四节 鼻渊1208
第五节 鼻衄1211
第六节 喉痹1216
第七节 乳蛾1220
第八节 口疮1225
第九节 牙痛1228
第十三章 骨伤科1232
第一节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1232
第二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1235
第三节 肱二头短头肌腱损伤1238
第四节 肩峰下滑囊炎1241
第五节 肩关节周围炎1244
第六节 肱骨外上髁炎1251
第七节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1254
第八节 屈指肌腱腱鞘炎1257
第九节 腱鞘囊肿1259
第十节 掌指及指间关节扭挫伤1262
第十一节 腕关节扭挫伤1264
第十二节 髋关节扭伤1268
第十三节 弹响髋1271
第十四节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1273
第十五节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1277
第十六节 原发性增生性膝关节炎1282
第十七节 髌下脂肪垫损伤1286
第十八节 踝关节扭伤1289
第十九节 跟腱周围炎1293
第二十节 跟痛症1296
第二十一节 胸胁屏伤1300
第二十二节 胸椎后关节紊乱1304
第二十三节 落枕1307
第二十四节 颈椎病1311
第二十五节 背部肌筋膜炎1324
第二十六节 急性腰肌扭伤1328
第二十七节 腰部软组织劳损1332
第二十八节 退行性脊柱炎1336
第二十九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1340
第三十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1344
第三十一节 骶髂关节损伤1354
第三十二节 梨状肌综合征1357
第三十三节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1361
第三十四节 小儿肌性斜颈1363
第三十五节 小儿脑性瘫痪1366
附录1371
附录1 临床检验1371
附录2 传染病基本知识1392
附录3 穴名索引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