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群书治要五十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萧祥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团结出版社
- ISBN:978751261657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12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543页
- 主题词:政书-研究-中国-唐代;《群书治要》-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群书治要五十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群书治要》:齐家治国必读之经典2
《群书治要》的缘起2
《群书治要》的编撰3
《群书治要》的流传6
《群书治要》概览8
第二讲 “圣贤政治”之以道治国(一)12
“圣贤政治”的境界12
天命之谓性14
率性之谓道15
修道之谓教1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8
第三讲 “圣贤政治”之以道治国(二)21
“元亨利贞”的启示21
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22
失天之度,虽满必涸24
最上之道,莫若法天25
第四讲 “圣贤政治”之以德治国(一)29
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29
齐家治国,修德为本30
一人元良,万邦以贞32
非有所为,上德之道33
为政以德,孝为德本36
第五讲 “圣贤政治”之以德治国(二)38
《孝经》感应章的启示38
舜帝的故事39
为什么古人要举孝廉41
厚德方能载物,无德必有灾殃41
孔夫子对领导干部的提醒43
第六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一)46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46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47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48
推己及人为仁50
仁昭义立,德博化广52
第七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二)55
仁义废则太平不兴55
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56
惟仁者宜在高位57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58
荀吴成就道义59
栾共子杀身以成仁61
仁义为本,法度为末62
第八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三)65
仁义不可违65
仁的三种境界67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68
第九讲 “圣贤政治”之以礼治国(一)70
不学礼,无以立70
晏子与齐景公论“礼”71
礼为天之经、地之义72
礼的本质是恭敬74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76
第十讲 “圣贤政治”之以礼治国(二)80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80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84
为什么儿媳妇要跪着给长辈盛汤86
没有礼,天下就会失去和谐87
第十一讲 “圣贤政治”之以乐易俗(一)90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90
音乐对人心的影响91
“鸣琴而治”的典故95
音声之道,与政相通96
第十二讲 “圣贤政治”之以乐易俗(二)99
音乐要引导人向善99
古圣先王的制乐之方100
亡国之音不可听101
从流行音乐看社会风俗104
魏文侯和子夏的对话105
君好之,子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107
遇到灾难要停止娱乐108
礼乐片刻不能去身108
德仁义礼,不可亡失110
第十三讲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教学的宗旨和目标112
“王道”与“霸道”11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13
忽视教育的可怕115
五伦之教的缘起115
孔夫子是如何审理案件的117
教学之道,以孝为要119
第十四讲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122
务本莫贵于孝122
四种教育,协调配合123
伦理教育125
道德教育127
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128
因果教育130
对君王和继承者的教育132
御前讲座的历史传统133
第十五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一)——用人决定成败135
十八学士成就“贞观之治”135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137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140
尚贤者,政之本也141
周公尚贤142
齐宣王所好143
第十六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二)——如何求取贤才贤146
愉易平静以待贤146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147
上主以师为佐149
贤能举贤,进贤为贤152
樊姬兴楚的故事154
第十七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三)——如何识别贤才156
识人必先正己156
不知其人视其友157
以九德选贤158
选人的六条规则160
观其行,察其德162
第十八讲 任用贤能,去除奸佞(一)——如何任用贤才167
举贤还需用贤167
任贤勿贰,用人不疑169
虚心而下听170
远离奸佞之人173
第十九讲 任用贤能,去除奸佞(二)——如何识别佞臣176
会导致亡国的六种邪臣176
齐桓公之死179
第二十讲 拔奇取异,安定社稷——多事之世须用奇183
尧帝选拔虞舜183
武丁任用傅说185
周文王与姜太公186
齐桓公用管仲187
萧何月下追韩信188
国将亡,必恶忠臣之语190
第二十一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一)——历史的经验总结192
历史得出的结论192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194
西汉衰亡的真因195
第二十二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二)——正确认识德教和法治199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的不足199
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201
子产、子贱与西门豹202
刑德成治,不能偏用204
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206
第二十三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三) ——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210
本之以仁,成之以法210
先行德教,方可用法212
郤雍的启示213
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215
好的制度也需要贤人才能执行216
第二十四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四)——以人为本,谨慎用刑219
刑法的两面性:圣人以治,乱人以亡219
酷吏严延年223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225
第二十五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五)——提升治国的境界227
唐太宗的仁德227
太宗释囚的故事229
治国的三种境界232
第二十六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为政要以民为本235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235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36
视民知治不238
善为国者,爱民如子239
圣君和贤臣的对话240
尧帝是如何对待百姓的242
大禹的自我反省243
君者,民之源也244
第二十七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二)——得民心者得天下246
得民心者得天下246
管子和齐桓公的对话247
顺应本性,而不是习性249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250
治国最重要的是使民富且寿252
富之教之,取信于民254
乡间教育的重要255
愚公谷的故事256
对上访的正确认识256
第二十八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三)——时刻心存百姓258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258
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260
一切政事要以民为本261
万事以民为先264
第二十九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一)——治国要以农为本268
重视农业的唐太宗268
吃饭问题是第一要事270
治国者要以农为本271
中国古人为什么不重视商业272
国家最忧心的事273
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275
士农工商为什么如此排列276
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278
第三十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二)——古人如何处理工商业和农业的关系279
《傅子》的“商贾论”279
商业时代更应重视农业286
人人务本才是大治之道286
第三十一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三)——杜绝奢靡之风,禁作奇技淫巧290
成由勤俭败由奢290
崇尚节俭是兴国之本293
社会风气衰败的特征295
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296
墨子为什么不造飞机297
手机引发的命案298
第三十二讲 偃武修文,以德怀远(一)——谨慎用兵,不可好战301
大禹感化有苗的故事301
兵者,不祥之器304
好战必亡306
忘战必危307
圣人的用兵原则309
第三十三讲 偃武修文,以德怀远(二)——诛暴讨乱,奉行天道310
圣人是如何用兵的310
五种不同的军队311
以战去战,虽战可也312
政善于内,兵强于外314
战争取胜的根本316
选择将领的标准320
第三十四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一)——为君要善于纳谏323
善于纳谏的唐太宗323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327
刘邦从谏328
芮良夫的劝谏330
第三十五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335
周厉王不听谏言335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337
亲近谏臣,远离谀臣338
为臣谏言之难340
赵简子与周舍341
第三十六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三)——体谅为臣进谏的不易343
臣子进谏的不易343
《非有先生》的启示344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349
虚心纳谏、知过能改350
第三十七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四)——国之将兴,贵在谏臣352
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盛,贵在谏子352
敢于谏言的臣子才是贤臣355
敢于直谏的张释之356
臣子不敢言是国家最大的忧患358
第三十八讲 治国就是治吏(一)——考功按绩,举贤任能360
唐太宗的吏治思想360
考核政绩进行奖罚362
精简机构,减少官吏363
重视孝廉,依能授官364
依据才能授予官职366
第三十九讲 治国就是治吏(二)——以德赐爵,依功施禄368
亲民之吏的重要性368
基层官员不能频繁更换371
晏子治理阿城的故事372
德薄而位尊,很少没有灾祸的374
如何解决贪污腐败376
赏罚,政之柄也378
第四十讲 勤修善政,化解灾害(一)——应对灾害的古老智慧380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380
天子见怪则修德,士庶见怪则修身382
人弃常,则妖兴385
卓茂和鲁恭的德政387
第四十一讲 勤修善政,化解灾害(二)——反躬修德,化解灾难389
人人能够反躬修德,就能够化解灾难389
灾妖不胜善政,梦怪不胜善行390
为什么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392
中国的古人并不“迷信”394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395
重视粮食储备396
上天有好生之德397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399
天灾是为政失道的征兆401
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403
第四十二讲 历史证明的因果律(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406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406
于公积善的故事409
周歂、冶廑的恶报410
令尹子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411
杨震家族三代的故事414
第四十三讲 历史证明的因果律(二)——作恶多端,必遭恶报416
秦将白起的故事416
为什么很多武将不得善终418
洞悉祸福的中国古人419
申无宇知命423
唐太宗重视因果教育424
善于教民的古代明君425
清朝的孝廉教科书:《宣讲拾遗》426
第四十四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一)——王化始于闺门428
王化始于闺门428
女德对于国家兴衰的影响431
班婕妤辞辇434
女子要效法大地,以柔顺为本436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义438
第四十五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二)——男女要各守本位440
男主外,女主内440
皇后掌管女子教化442
贤明的皇后444
守住女子的本位445
贤明的君王都有贤德女子相助446
第四十六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三)——女子无德,贻害家国450
三代之亡,由乎妇人450
袁绍为什么被曹操打败452
天下之害,莫大于女饰454
节俭的邓皇后455
满招损,谦受益456
第四十七讲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一)——要懂得预防祸患458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458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459
《谏太宗十思疏》460
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462
“曲突徙薪”的故事464
不思祸,咎无日矣46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466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67
不恒其德,无所容也469
第四十八讲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二)——做一个明智的“先醒者”470
三种君主,三种结局470
“先醒”的楚庄王472
“后醒”的宋昭公472
“不醒”的虢君473
功成业就,守之以谦475
孙叔敖为楚相476
正考父伛偻而走477
晏平仲辞其赐邑477
“宥坐之器”的启示478
五千年的智慧结晶480
第四十九讲 盛衰兴亡的的规律——文化是国家的命脉482
盛世的规律482
衰亡的共同原因484
真诚恭敬是千古之学486
信而好古,解行相应487
文言文:打开经典的钥匙490
第五十讲 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学习的目的全在应用492
随时之义大矣492
不能够食古不化494
王莽之败的反思496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497
忽视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走向落后的重要原因501
学习圣贤教诲,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