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0662524.jpg)
- 甘泉,王骏,史跃主编 著
- 出版社: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0621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85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影象诊断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概论2
1.1 现代医学成像2
1.1.1 X线成像特点2
1.1.2 磁共振成像特点3
1.1.3 超声成像特点3
1.1.4 核医学成像特点3
1.2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比较4
1.2.1 形态学成像与功能成像比较4
1.2.2 CR成像、DR成像比较4
1.2.3 MR、CT、US、核医学成像比较7
1.2.4 医学影像成像安全性的评价8
1.3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进展8
1.3.1 医学影像成像设备的性能提高8
1.3.2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新拓展9
1.3.3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的融合10
1.3.4 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建立10
1.3.5 有利于环保的干式激光相机11
第2章 医学影像成像基本理论12
2.1 电离与辐射知识12
2.1.1 电离与辐射12
2.1.2 辐射单位12
2.1.3 辐射的生物效应13
2.1.4 辐射防护13
2.2 X线的物理基础13
2.2.1 X线的产生13
2.2.2 X线产生原理14
2.2.3 连续X线15
2.2.4 特征X线15
2.2.5 X线的基本特性15
2.3 常规X线成像系统19
2.3.1 常规X线成像形成与传递19
2.3.2 X线影像的采集20
2.3.3 医用激光相机25
2.3.4 影响X线影像的要素28
2.3.5 形成X线影像的要素32
2.3.6 减少散射线的办法33
2.3.7 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33
2.3.8 优质X线照片条件34
2.3.9 X线造影与对比剂35
2.4 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35
2.4.1 数字化的图像基础36
2.4.2 数字化成像的概念36
2.4.3 像素、矩阵与影像质量的关系38
2.4.4 影像数字化的步骤38
2.4.5 模拟X线成像与数字化X线成像比较38
2.4.6 数字化图像的形成38
2.4.7 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39
2.4.8 CR影像处理技术41
2.4.9 间接与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42
2.4.10 DSA成像的物理基础43
2.4.11 DSA的基本方法46
2.4.12 DSA图像后处理方式48
2.4.13 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质量评价49
2.5 CT成像系统53
2.5.1 CT成像基本原理54
2.5.2 CT X线衰减系数54
2.5.3 CT影像重建54
2.5.4 CT分代与扫描方式56
2.5.5 螺旋CT技术要素57
2.5.6 螺旋CT(SCT)扫描参数57
2.5.7 多排螺旋CT62
2.5.8 CT图像的质量控制64
2.6 MR成像系统65
2.6.1 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65
2.6.2 磁共振信号的获取与傅里叶变化71
2.6.3 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71
2.6.4 梯度场作用72
2.6.5 磁共振基本成像序列74
2.6.6 序列参数对图像权重的影响77
2.7 超声成像系统77
2.7.1 超声波理论78
2.7.2 超声波的基本性质79
2.7.3 超声多普勒效应79
2.8 核医学成像系统80
2.8.1 核医学成像分类81
2.8.2 SPECT设备与CT设备比较81
2.8.3 核医学成像系统临床应用特点82
2.8.4 放射性核素及其衰减规律83
2.8.5 正电子成像的物理基础83
第3章 医学影像成像设备84
3.1 常规X线摄影设备84
3.1.1 工频X线机84
3.1.2 变频X线机95
3.1.3 医用X线电视系统95
3.2 计算机X线摄影设备103
3.2.1 CR设备构造104
3.2.2 CR成像原理104
3.3 数字化X线摄影设备106
3.3.1 DR设备构造107
3.3.2 DR成像原理107
3.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108
3.4.1 DSA设备构造108
3.4.2 DSA设备整体条件108
3.4.3 X线影像模/数变换109
3.4.4 DSA工作原理110
3.4.5 DSA处理功能110
3.4.6 DSA临床应用112
3.4.7 DSA新技术与设备进展112
3.5 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设备115
3.5.1 CT系统与构成115
3.5.2 CT工作过程121
3.5.3 单排螺旋CT121
3.6 多排螺旋CT设备122
3.6.1 多排螺旋CT基本概念122
3.6.2 多排螺旋CT结构与特点123
3.6.3 电子束CT构造与成像原理128
3.7 后64排螺旋CT设备129
3.7.1 宝石CT(HDCT)构造特点129
3.7.2 能谱CT的原理131
3.7.3 双源CT(DSCT)构造与成像原理131
3.7.4 4D螺旋CT简介133
3.7.5 超宽探测器320排CT成像原理与发展趋势133
3.8 磁共振设备135
3.8.1 产生磁共振具备的条件135
3.8.2 MR构成与部件作用136
3.8.3 核磁共振成像过程145
3.8.4 信号采集与图像重组系统145
3.9 超声设备146
3.9.1 超声设备概述146
3.9.2 超声设备构造与原理152
3.9.3 超声3D成像基本原理157
3.9.4 超声3D成像方法158
3.9.5 超声CT158
3.9.6 TCD诊断仪159
3.10 核医学设备159
3.10.1 ECT概述160
3.10.2 ECT组成与原理161
3.10.3 PET/CT设备概述163
3.10.4 PET/CT构造与原理169
3.10.5 PET成像技术参数171
第4章 常规X线摄影成像技术173
4.1 常规X线摄影成像技术概述173
4.1.1 X线摄影成像技术173
4.1.2 数字X线成像技术174
4.1.3 造影成像技术175
4.1.4 消化道成像技术176
4.1.5 泌尿生殖系统成像技术177
第5章 数字X线成像技术180
5.1 CR成像技术180
5.1.1 CR的评价180
5.1.2 CR图像后处理技术180
5.2 DR成像技术183
5.2.1 DR评价183
5.2.2 DR参数选择与影像效果183
5.2.3 DR摄影操作流程183
5.2.4 头颅DR成像技术183
5.2.5 颈椎DR成像技术184
5.2.6 胸椎DR成像技术185
5.2.7 腰椎DR成像技术186
5.2.8 骶髂关节(前后斜位)DR成像技术187
5.2.9 骨盆(前后位)DR成像技术187
5.2.10 四肢骨及关节DR成像技术188
5.2.11 胸部及心脏DR成像技术191
5.2.12 腹部(前后位)DR成像技术192
第6章 数学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193
6.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简介193
6.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工作流程与检查方法193
6.1.2 头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193
6.1.3 心脏大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194
6.1.4 胸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195
6.1.5 腹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195
6.1.6 四肢大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196
第7章 CT成像技术197
7.1 CT图像特点与优势197
7.1.1 临床应用范围与原则197
7.1.2 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197
7.1.3 CT扫描类型198
7.1.4 CT检查方法199
7.1.5 CT特殊扫描技术201
7.1.6 颅脑CT成像技术202
7.1.7 鼻窦CT成像技术203
7.1.8 颞骨CT成像技术204
7.1.9 颈椎CT成像技术205
7.1.10 胸部CT成像技术205
7.1.11 腹部CT成像技术205
7.1.12 盆腔CT成像技术207
7.1.13 腰椎CT成像技术207
7.1.14 四肢与关节CT成像技术208
7.2 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209
7.2.1 多排螺旋CT成像技术209
7.2.2 多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成像技术210
7.2.3 图像后处理成像在各部位中应用213
第8章 MR成像技术218
8.1 MR概述218
8.1.1 人体组织的MR信号特点218
8.1.2 常规加权像的参数设置原则220
8.1.3 MR成像参数的意义和调整范围221
8.1.4 MR常规扫描方位224
8.1.5 MR显示器的功能定位225
8.1.6 MR常用脉冲序列226
8.1.7 MR成像参数选择227
8.1.8 流动现象的补偿技术229
8.1.9 MR对比剂应用230
8.2 MR成像技术230
8.2.1 MR检查准备231
8.2.2 颅脑MR成像技术231
8.2.3 颈椎与颈髓MR成像技术231
8.2.4 胸部MR成像技术232
8.2.5 腹部MR成像技术232
8.2.6 肩关节MR成像技术232
8.2.7 膝关节MR成像技术233
8.2.8 其他部位MR放置方法233
8.2.9 MRA临床应用237
8.2.10 心脏MR检查237
8.2.11 MR水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238
8.2.12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239
8.2.1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239
第9章 超声成像技术243
9.1 超声成像技术概述243
9.1.1 超声成像技术特点243
9.1.2 超声3D成像原理243
9.1.3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44
9.1.4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244
9.1.5 头颈部超声成像技术245
9.1.6 胸部超声成像技术246
9.1.7 心脏超声成像技术246
9.1.8 肝脏超声成像技术247
9.1.9 胆管系统超声成像技术248
9.1.10 脾脏超声成像技术248
9.1.11 胰腺超声成像技术248
9.1.12 胃肠道超声成像技术249
9.1.13 泌尿腹膜后超声成像技术249
9.1.14 妇科超声成像技术250
9.1.15 骨关节及软组织超声成像技术250
9.1.16 介入性超声成像技术250
第10章 核医学成像技术251
10.1 核医学成像技术类型251
10.1.1 脑血流成像技术251
10.1.2 甲状腺静态成像技术252
10.1.3 甲状腺癌转移灶和异位甲状腺成像技术252
10.1.4 心肌灌注成像技术252
10.1.5 胃肠道出血成像技术253
10.1.6 异位胃黏膜成像技术253
10.1.7 肝胆动态成像技术253
10.1.8 肺灌注成像技术253
10.1.9 肺通气成像技术254
10.1.10 骨成像技术254
10.1.11 骨髓成像技术254
10.1.12 肾动态成像技术255
10.2 PET/CT成像技术255
10.2.1 PET/CT在肿瘤中的应用256
10.2.2 PET/CT在心血管中的应用256
10.2.3 PET/CT在脑血管中的应用256
10.2.4 PET/CT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256
10.2.5 PET/CT在特殊病种中的应用257
10.2.6 核医学图像质量控制257
第11章 医学影像成像新技术259
11.1 医学影像成像新技术概述259
11.1.1 医学影像成像特色性技术259
11.1.2 医学影像成像研究性技术261
11.1.3 心脏与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临床应用267
附录 中英文名词对照279
参考文献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