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视野下的证据法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息视野下的证据法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0660832.jpg)
- 熊志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6753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证据-法学-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信息视野下的证据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信息与证据法学基础理论3
第一章 事实与事实信息3
第一节 事实及其基本属性3
一、事实与事物的关系3
二、事实的基本特征7
三、事实的定义8
四、事实的表现形式10
第二节 信息与事实信息12
一、信息的概念与物质依附性12
二、事实信息及其存在的必然性15
第三节 事实与事实信息的关系17
一、事实信息是客观事实的必然产物17
二、事实信息是认识既往事实的唯一根据18
三、事实的再现与事实信息的运用20
第二章 事实信息与证据法学22
第一节 证据法学理论发展及其困境22
一、证据法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23
二、证据法学理论研究概述24
三、证据法学的混乱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6
第二节 事实信息与证据法学的联系31
一、事实信息是认识和运用证据的基础31
二、事实信息正确地揭示了证据证明待证事实的原理34
第三节 事实信息理论与证据法学理论的创新36
一、事实信息理论的基本内涵36
二、事实信息理论对证据法学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37
第三章 证据与事实信息39
第一节 事实信息与证据的形成39
一、证据的功能与定义40
二、事实与证据的联系42
三、事实信息与证据的关系42
四、以事实信息理论解读证据的重要意义44
第二节 证据中的事实信息45
一、证据中事实信息的自然属性45
二、证据中事实信息的法律属性47
三、证据中事实信息法律调整的原因分析50
第三节 证据中事实信息的识别与解读52
一、事实信息的存储方式52
二、事实信息的识别与解读53
第四节 证据中事实信息的收集54
一、物证中事实信息的收集54
二、人证中事实信息的收集55
三、网络中事实信息的收集57
第四章 证明与事实信息60
第一节 证明的原理60
一、证明与证据的关系61
二、证据与证据事实的分离61
三、证据事实与待证事实的辩证关系65
四、既往事实的证明过程68
第二节 事实信息与证据事实70
一、事实信息是得出证据事实的根据70
二、事实信息是检验证据事实的标尺70
三、事实信息是证据与证据事实连接的唯一纽带71
第三节 证据事实与证明72
一、证明对证据事实的要求72
二、证明的主体与方法73
三、证据事实的审查判断75
第四节 事实信息在证明中的意义76
一、证明是事实信息的运用过程76
二、事实信息是证明的逻辑力量77
三、事实信息是重构证明理论的基础78
第二编 信息与证据理论81
第五章 证据概念及基本属性81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81
一、证据定义主要观点评述81
二、证据定义的合理前提86
三、证据概念的科学界定87
第二节 关于证据客观性的讨论88
一、证据客观性的理论争论88
二、证据客观性的合理内涵90
三、证据客观性的重要意义93
第三节 证据关联性的重新认识93
一、证据关联性的基本内涵及其修正93
二、证据关联性的重要意义95
第四节 证据的合法性研究96
一、证据合法性的基本内涵96
二、证据合法性的基本要求98
第六章 证据的存在形式100
第一节 证据形式的研究价值100
第二节 信息视野下的证据形式102
一、证据形式的基本特征103
二、证据形式的基本类型103
第三节 物的证据形式105
一、关于物的证据形式的相关立法105
二、物的证据的分类106
三、关于复制、固定事实信息的“复制物证”107
第四节 人的证据形式109
一、关于人的证据形式的相关立法109
二、人作为证据的证据类型111
三、人的证据形式与言词证据的关系113
四、人的证据形式不能统称为证人114
第五节 其他“证据形式”的排除114
一、人证、物证以外的其他“证据形式”115
二、鉴定意见,勘验、检查笔录与证据的关系116
第六节 电子证据的存在形式118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119
二、电子证据形式的相关理论120
三、电子证据与其他证据形式的比较122
第七章 物证123
第一节 物证的概念和特征123
一、物证的概念123
二、物证的特征128
第二节 物证的分类130
一、自身信息物证和附加信息物证130
二、单一物证和鉴定物证131
三、原始物证和传来物证132
第三节 物证及其事实信息的收集133
一、物证的收集134
二、物证中事实信息的识别、提取和固定136
第四节 物证及其证据事实的认定138
第八章 书证143
第一节 书证概述143
一、书证立法之比较144
二、书证的概念与特征149
第二节 书证的分类152
一、公文性书证和非公文性书证153
二、诉前书证和记录书证154
三、文字书证、符号书证、图形书证154
四、原始书证和复制书证155
第三节 书证及其事实信息的收集156
一、书证的收集156
二、书证的审计信息的收集158
三、书证中思想信息的识别与提取159
第九章 第三方证人161
第一节 第三方证人立法的比较研究161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立法中的第三方证人162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立法中的第三方证人163
三、两大法系国家第三方证人立法的比较分析164
第二节 第三方证人的概念与特征165
一、第三方证人的概念165
二、第三方证人的特征166
第三节 第三方证人的分类169
一、原告方证人与被告方证人169
二、传闻证人与目击证人169
三、普通证人与专家证人170
第四节 第三方证人的义务与权利171
一、第三方证人的义务172
二、第三方证人的权利175
第五节 第三方证人事实信息的收集177
一、收集证人存储的事实信息的方法177
二、收集第三方证人存储的事实信息的基本要求180
第十章 当事人证人182
第一节 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必要性182
一、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必然性183
二、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可能性184
第二节 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比较研究186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立法中的诉讼当事人186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立法中的诉讼当事人188
三、两大法系国家诉讼当事人证据形式的比较189
第三节 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理论依据190
第四节 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条件191
一、蕴含有待证事实信息191
二、具有正确输出信息的条件192
三、自己明示愿意作为证人当庭作证192
第五节 作为证据的诉讼当事人的分类194
一、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证据194
二、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证人197
第六节 当事人证人的作证程序198
一、构建当事人证人作证程序的必要性198
二、当事人证人作证程序的基本构想199
三、保障当事人证人作证的重要事项200
第三编 信息与证明理论207
第十一章 证明概述207
第一节 证明的一般理论207
一、证明的概念207
二、证明的特征208
三、证明的分类209
第二节 诉讼证明210
一、诉讼证明的概念210
二、诉讼证明的特征210
三、诉讼证明的原理212
四、诉讼证明的相关概念215
第三节 证明的过程215
一、证据的收集与保全216
二、诉讼各方对证据的自行审查219
三、证据的提交与证据交换220
四、证据的司法审查与认定220
第十二章 证明对象222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222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223
二、证明对象的特征223
三、证明对象的范围225
四、证明对象的意义226
第二节 待证事实与案件事实227
一、待证事实的概念与特征227
二、待证事实与案件事实的关系228
三、案件事实的构成229
四、案件事实的分解231
第三节 待证事实与证据事实的转换233
一、待证事实与证据事实的关系233
二、待证事实的证成234
三、待证事实转换成已知事实235
四、证成事实与新的待证事实236
第十三章 证明责任237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237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237
二、证明责任的特征239
第二节 证明与证明责任240
一、证明是证明责任存在的前提240
二、证明责任体现了证明的内在要求240
三、未履行证明责任的后果与证明责任241
第三节 证明责任的内涵241
一、提供证据及解读信息的义务241
二、用证据事实证明待证事实的义务243
第四节 证明责任的分配244
一、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原理245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245
三、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247
四、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249
第五节 证明责任的立法完善250
一、证明责任的证据法意义250
二、我国立法关于证明责任规定之分析250
第十四章 证明标准255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255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255
二、证明标准的特征257
三、证明标准与证明责任258
四、证明标准与事实认定259
五、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259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261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261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内心确信证明标准262
三、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263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265
一、外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265
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266
三、民事证明标准对证据中信息的要求268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269
一、外国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269
二、我国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271
第十五章 推定273
第一节 推定概述273
一、推定的概念273
二、推定的特征274
三、推定与相关概念辨析276
四、推定的价值与意义278
第二节 推定与证明280
一、推定与证据及其事实信息的关系280
二、推定与待证事实281
三、推定的证明效力282
第三节 推定的分类283
一、法律推定283
二、自行推定与司法推定284
三、推定的类型285
第四节 推定的成立与无效287
一、推定的提出287
二、推定的审查287
三、司法推定的确立与生效288
四、司法推定异议及撤销288
第四编 信息与证据运用293
第十六章 证据的收集293
第一节 证据收集概述293
一、证据收集的概念与特征293
二、证据收集与证明的关系296
三、证据收集的意义296
第二节 证据收集的范围297
一、证明对象与证据收集范围297
二、证据收集范围的确定与修正298
第三节 证据收集的基本要求299
一、证据及其事实信息具有客观性299
二、证据中的事实信息具有可识别性300
三、证据中的事实信息客观性具有可审计性301
第四节 证据收集的步骤与方法302
一、发现和识别信息302
二、固定信息304
三、收集证据306
第十七章 证据的保全309
第一节 我国证据保全立法及存在的问题309
一、证据保全的立法310
二、证据保全中存在的问题310
第二节 证据保全内涵分析312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312
二、证据保全的特征314
第三节 证据保全的创新与立法修改316
一、电子证据保全中心的证据保全概况316
二、电子证据保全中心保全主体的创新318
三、电子证据保全中心保全功能的创新320
四、电子证据保全中心保全方式的创新323
第十八章 证据的自行审查326
第一节 自行审查证据概述326
一、自行审查证据的概念326
二、自行审查证据的特征327
三、自行审查证据与证明的关系328
四、自行审查证据的基本要求329
第二节 自行审查证据的意义331
一、自行审查证据是正确判断证据的必要前提331
二、自行审查证据是向法庭提交证据的义务332
三、自行审查证据是正确运用证据进行证明的保障332
四、自行审查是证据司法审查的基础332
第三节 自行审查证据的主要内容332
一、证据形式及其客观性审查333
二、证据事实的真实性审查334
三、证据收集与信息解读的合法性审查336
四、证据事实与待证事实的关系337
第十九章 证据的交换339
第一节 证据交换概述339
一、证据交换的内涵339
二、证据交换的意义340
第二节 证据交换程序的域外考察342
第三节 证据交换的程序设计345
一、确立证据交换的三项原则346
二、明确规定证据交换的主体348
三、规定庭前证据交换的范围349
四、规定证据交换程序的启动方式350
第四节 庭前证据交换的法律救济与保障机制351
一、证据交换的违法制裁与救济351
二、证据交换的保障机制352
第二十章 证据的司法审查与认定355
第一节 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概述355
一、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概念与特征355
二、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基本要素357
三、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意义360
四、证据司法审查、认定与证明的关系360
第二节 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内容361
一、证据及其事实信息的司法审查与认定361
二、证据事实的司法审查与认定364
三、对待证事实证成与否的司法审查与认定366
第三节 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程序367
一、证据及其事实信息的司法审查与认定程序367
二、证据事实的司法审查与认定程序368
三、待证事实的司法审查与认定程序370
第四节 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方法373
一、证据开示或证据披露373
二、交叉询问374
三、当事人质证374
四、法庭证据调查375
五、司法鉴定376
六、法庭辩论376
参考文献377
一、中文文献377
二、外文文献381
后记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