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0068059.jpg)
- 皇甫素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7375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0.1 研究对象与理论基础1
0.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7
0.3 研究意义23
0.4 研究思路与方法25
0.5 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26
0.6 语料来源与相关说明28
第一章 紧缩构式的界定及其特点31
1.1 构式的解读与思考:对构式语法的修正31
1.1.1 单一成分的语言单位不是构式31
1.1.2 构式区别于非构式31
1.1.3 构式具有动态性33
1.2 紧缩构式的界定35
1.2.1 属于紧缩结构35
1.2.2 具有构式属性36
1.2.3 紧缩构式辨异39
1.3 紧缩构式库的构建42
1.3.1 词语(习语)42
1.3.2 短语(固定格式)43
1.3.3 句子(紧缩句)44
1.4 紧缩构式的性质45
1.4.1 紧缩构式的特殊“过渡”性45
1.4.2 半实体图式构式和实体构式46
1.5 紧缩构式的形式语义特点47
1.5.1 紧缩构式的形式特点47
1.5.2 紧缩构式的语义特征51
1.5.3 紧缩构式形义不对称55
1.6 本章小结58
第二章 紧缩构式的句法结构分析61
2.1 紧缩构式的语块构成61
2.1.1 呼应对称式62
2.1.2 中轴对称式63
2.2 紧缩构式的形式标记类型64
2.2.1 有标紧缩构式64
2.2.2 准标紧缩构式72
2.2.3 隐标紧缩构式75
2.3 紧缩关联标记的构成特点77
2.3.1 紧缩关联标记的层次构成77
2.3.2 紧缩关联标记的跨词类构成79
2.4 紧缩构式的框架构成模式82
2.4.1 前嵌式F=xAyB83
2.4.2 后嵌式F=AxBy、F=AxByCz、F=Axy83
2.4.3 中嵌式F=AxB、F=AxyB84
2.4.4 分嵌式F=xAy、F=xABy85
2.5 紧缩项的功能类型及结构类型87
2.5.1 谓词性结构87
2.5.2 体词性结构90
2.6 紧缩构式的句法功能91
2.6.1 充当多种句法成分91
2.6.2 充当复句的分句94
2.6.3 独立成句95
2.7 本章小结95
第三章 紧缩构式的内部语义配置关系分析97
3.1 潜在的语义结构关系97
3.1.1 表层语义结构模式97
3.1.2 表层逻辑语义关系98
3.2 凸显的整体构式义103
3.2.1 构式义的界定103
3.2.2 构式义和构式体义105
3.2.3 紧缩构式的主观构式义106
3.3 紧缩构式义的基本类别109
3.3.1 表主观情态109
3.3.2 表主观隐性量126
3.4 本章小结141
第四章 紧缩构式和词汇的互动选择探讨143
4.1 紧缩构式对词汇的句法、语义、韵律选择144
4.1.1 紧缩构式对固定部分的选择144
4.1.2 紧缩构式对嵌入成分的选择145
4.2 紧缩构式的特殊共现词149
4.3 构式义对词汇义的选择和压制150
4.3.1 框架对嵌入成分的语义规约性151
4.3.2 紧缩构式的超常搭配功能152
4.4 词汇义对构式义的反作用158
4.4.1 常项对构式义的制约158
4.4.2 变项对构式义的影响163
4.5 本章小结165
第五章 紧缩构式的语用篇章功能考察167
5.1 紧缩构式的语用功能167
5.1.1 紧缩构式的话题选择167
5.1.2 紧缩构式的焦点建构170
5.1.3 紧缩构式的句类选择176
5.2 紧缩构式的篇章功能178
5.2.1 紧缩构式的篇章衔接功能178
5.2.2 紧缩构式的篇章链接功能188
5.2.3 紧缩构式的篇章管界功能197
5.3 紧缩构式的篇章选择性199
5.3.1 紧缩构式对语体的选择200
5.3.2 紧缩构式的语体特征207
5.4 紧缩构式的主观选择限制212
5.4.1 紧缩构式对人称的选择212
5.4.2 紧缩构式表达视角的转移214
5.5 本章小结215
第六章 紧缩构式的构式化与语法化考察219
6.1 紧缩构式的历史发展概况219
6.2 紧缩构式的构式化、语法化演变过程222
6.2.1 构式化与语法化222
6.2.2 常见紧缩构式的构式化与语法化224
6.3 紧缩构式的紧缩度、透明度、构式度与标记度231
6.3.1 紧缩构式的紧缩度与透明度、构式度231
6.3.2 紧缩构式的标记度与紧缩度、构式度233
6.3.3 紧缩构式的构式化、语法化连续统234
6.4 紧缩构式关联标记的省缩层次235
6.4.1 第一层次省缩:省掉前后标或前标235
6.4.2 第二层次省缩:省掉后标236
6.4.3 第三层次省缩:省掉动词238
6.4.4 不可省缩238
6.5 紧缩构式关联标记的语法化层级系统240
6.5.1 实词向关联副词的转化240
6.5.2 关联副词内部的再虚化246
6.5.3 关联副词的功能扩张248
6.5.4 标记词的形成250
6.6 紧缩构式的构式化、语法化特征251
6.6.1 结构的凝固化251
6.6.2 意义的虚化、抽象化与主观化251
6.6.3 表达的叠加与羡余253
6.6.4 构式的关联化与词汇化、习语化、标记化、修辞化253
6.6.5 隐性信息的增多258
6.6.6 语音重点的后移258
6.7 本章小结259
第七章 紧缩构式的生成动因与机制解释261
7.1 紧缩构式产生的动因261
7.1.1 语用动因261
7.1.2 认知动因266
7.2 紧缩构式生成的机制272
7.2.1 省略和紧缩273
7.2.2 语义压制273
7.2.3 重新分析277
7.2.4 类推279
7.2.5 概念整合280
7.2.6 隐喻和转喻294
7.3 构式义形成过程中的整合类型302
7.3.1 照映整合(mirror blending)303
7.3.2 单畴整合(single-scope blending)305
7.3.3 双畴整合(double-scope blending)310
7.4 构式体义形成过程中的整合类型312
7.4.1 单型框架整合(simplex framework blending)312
7.4.2 双畴习语整合(double idiom blending)313
7.5 整合的认知语义观:构式义的来源323
7.6 紧缩构式的整合度和主观性等级324
7.6.1 紧缩构式的整合度324
7.6.2 紧缩构式的主观性等级325
7.7 紧缩构式的位序原则328
7.7.1 构词顺序原则328
7.7.2 认知顺序原则329
7.7.3 文化规约原则331
7.8 本章小结332
第八章 紧缩构式群的多重语义承继系统构建335
8.1 紧缩构式群的概念335
8.2 紧缩构式的多重语义承继网络336
8.2.1 关于理据、承继概念336
8.2.2 承继类型337
8.3 “爱X不X”类紧缩构式的构式化演变过程339
8.3.1 结构比较紧凑的假设性复句“爱X,就X”341
8.3.2 构式“爱X就X”341
8.3.3 正反并列复句“爱X就X,不爱X就不X”342
8.3.4 构式“爱X不X”342
8.3.5 构式“爱XX”343
8.3.6 构式“爱谁谁”344
8.3.7 构式“X就X”347
8.3.8 构式“XX吧”348
8.4 “爱X不X”类紧缩构式群复杂的承继链接系统及关联理据349
8.4.1 外部承继:假设复句——爱X就X——爱X不X、X就X349
8.4.2 内部承继:构式语义偏移、子构式353
8.5 本章小结357
结论359
9.1 本书的主要观点359
9.2 进一步的思考363
参考文献365
后记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