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5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5卷
  • 史念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0260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65页
  • 文件大小:169MB
  • 文件页数:8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5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河山集六集2

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2

一、《汉书·地理志》远绍《禹贡》和《周官》2

二、有关战国时地理的记载3

三、关于春秋时诸侯封国的记载7

四、关于春秋战国时诸侯封国都城迁徙的记载9

五、关于春秋以前各时期古都的记载10

六、《汉书·地理志》中所见的秦的疆域区划11

七、《汉书·地理志》中所见的新莽的疆域区划13

八、《汉书·地理志》兼重自然地理的演变15

九、《汉书·地理志》与沿革地理学的定名17

十、《史记·河渠书》与沿革地理学17

胡渭《胐明学案》19

一、为当时后世称道的学说19

二、限于时代的论断21

三、尚待科学证明的解说23

四、发扬舆地之学重在目验的传统25

五、从事物的变化中探求具体的现象26

六、对于汉儒注解《禹贡》的针砭27

七、对于宋儒释地的评论和推崇29

八、对于汉宋之间治经及舆地学者的赞赏和指责31

九、实事求是的学人32

阎若璩《潜邱学案》34

一、为世所重的地理学说34

二、对于前代研经释地的学者的评论37

三、舆地之学重在目验之说的发挥与实践41

四、小结45

王静安对于历史地理学的贡献46

上篇46

一、对于殷商和周秦都邑的论证46

二、对于秦郡汉郡的考释48

三、对于古今水道的辨别50

四、对于民族分布地区的探讨51

下篇53

一、对于古代行记的整理53

二、对于古城位置的确定54

三、对于西汉边塞和烽燧的考实55

四、对于前代道路的探索56

论王静安研治历史地理学的方法58

一、治学的渊源58

二、史料的搜集59

三、史料的整理和运用60

四、问题和假设的提出64

五、从事论证,得出结论65

六、小结71

唐代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73

一、《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对于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诸书的著录73

二、唐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论述的范围及其有关诸书的存佚77

三、唐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关系及有关诸家的学说和治学方法80

四、小结89

论地名的研究和有关规律的探索91

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99

一、论县的命名方式100

二、论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131

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141

一、西周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轮廓141

二、春秋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推移149

三、碣石龙门之间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形成及其引伸159

四、小结165

隋唐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农牧业地区167

一、隋时的农牧业地区分界线及半农半牧地区168

二、唐代政府所设置的牧马地区173

三、唐代羁縻州的设置与其所在地区农牧业的消长178

四、吐蕃侵占河陇后所引起的变化182

五、结论187

唐代河北道北部农牧地区的分布190

一、历史的回顾190

二、农牧地区分界线的向北推移194

三、燕山以北的半农半牧地区198

四、河北道各羁縻州的农牧狩猎地区201

五、小结203

蓝田人时期至两周之际西安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204

一、蓝田人时期西安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204

二、半坡及有关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所显示的西安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211

三、沣镐流域西周遗址及文献记载所显示的西安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218

四、小结223

附图一 蓝田公主岭猿人头盖骨化石产地剖面示意图226

附图二 蓝田陈家窝村蓝田人化石产地剖面图226

附图三 贾家村对岸中更新统泄湖组(Q2)剖面图227

附图四 贾家村中更新统泄湖组(Q2)剖面图227

附图五 九老坡第四纪地质剖面图228

附图六 芷阳沟——东江沟地层剖面图229

附图七 西安附近阶地分布图230

附图八 长安附近仰韶及西周遗址分布图231

附图九 户县附近仰韶及西周遗址分布图232

附图十 浐灞两河沿岸古文化遗址分布图233

汉中历史地理234

一、褒城与南郑234

二、汉中得名的由来236

三、栈道的修筑238

四、山河堰及其他水利设施的修建242

五、梁州、兴元府和山南西道244

六、关隘围绕的冲要地区247

七、诸葛亮和汉中252

八、汉中的山川和陆游恢复关陕的抱负254

九、富饶的物产256

十、人口的增减259

附图一 楚汉中郡、秦汉中郡和汉汉中郡图239

附图二 栈道图241

附图三 西晋梁州所属汉水上游地区图245

附图四 唐山南西道所属汉水上游地区图248

附图五 宋利州路所属汉水上游地区图249

河山集七集264

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变迁264

一、发源于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264

二、这几条主要河流本来流量的探溯264

三、河流流量减少的原因的探索275

四、森林对于河流流量的影响282

五、小结286

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288

一、历史上西安周围可以行船的河流288

二、旱旸灾害与诸河的流量292

三、地震起伏与诸河的流量294

四、森林的有无对于河水流量的影响297

五、诸河的涨溢300

六、增加诸河流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301

附1:关于根本解决西安城市用水问题的建议302

附2:关于史念海教授建议解决西安用水问题的意见报告304

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变迁及其对王朝盛衰的影响306

一、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界线307

二、富庶的农耕地区及其变迁308

三、长安西北的半农半牧地区及其变迁314

四、陇右道及关内道的西北部半农半牧地区的破坏和占据此地吐蕃族人的内附318

五、小结320

附图 唐代富庶的农耕地区及畜牧地区图309

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322

一、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分布推测交通的起源和当时道路的雏形322

二、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及其间的交通道路325

三、春秋时期横贯南北和纵通东西的交通道路335

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344

一、战国时期以各国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道路344

二、经济都会的兴起及其有关的交通道路357

三、建立水上交通道路网的设想364

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370

上篇 运河的畅通及其沿岸的都会370

一、运河的开凿和连缀370

二、邗沟与长江会合处的扬州371

三、汴渠及其沿岸的汴、宋两州375

四、徐州和楚州377

五、江南河畔的润、常、苏、杭诸州379

六、永济渠沿岸的魏、贝、幽三州381

下篇 长江的航运及其沿岸的都会383

一、长江的源头及其较大的支流383

二、与扬州相伯仲的益州384

三、长江沿岸的都会387

四、涪水岸旁的梓州389

五、湘、赣两水及洪州和潭州390

六、汉水及其沿岸的梁州和襄州391

七、六朝故都遗址所在地的昇州393

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渊源及其途中的都会395

一、唐代通西域的道路及其渊源396

二、凉州和鄯州400

三、甘州和敦煌404

四、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406

五、原州和邠州407

六、秦州和凤翔府409

唐代原州的木峡关和石门关413

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420

一、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布局422

二、两相对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关长城的作用450

三、长城的建筑对于自然形势的利用和补苴472

四、小结491

附图一 魏国西长城图426

附图二 秦昭襄王时长城图428

附图三 赵国北长城图431

附图四 秦始皇时长城图(临洮高阙间)435

附图五 汉武帝时令居以西长城图438

附图六 汉武帝时所筑的外城图443

附图七 北魏赤城五原间长城图445

附图八 隋长城图447

附图九 西北地区明长城轮廓图449

附图十 明代延绥镇长城图465

附图十一 府谷河曲间明代长城图477

附图十二 明代凉州宁夏两卫间长城图486

《秦长城与腾格里沙漠》跋495

郦道元与其《水经注》中所记的高阙502

论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506

十六国时期各割据霸主的人口迁徙512

一、汉及前赵的迁徙人口514

二、后赵的迁徙人口515

三、前燕的迁徙人口519

四、前秦的迁徙人口522

五、后秦的迁徙人口525

六、西秦的迁徙人口528

七、五凉的迁徙人口533

八、后燕及南北二燕的迁徙人口541

九、赫连夏国的迁徙人口545

十、成汉的迁徙人口546

十一、北魏统一北方前的迁徙人口548

十二、小结551

附图一 汉及前赵迁徙人口图516

附图二 后赵迁徙人口图520

附图三 前燕迁徙人口图523

附图四 前秦迁徙人口图526

附图五 后秦迁徙人口图529

附图六 西秦迁徙人口图532

附图七 前凉迁徙人口图534

附图八 后凉迁徙人口图536

附图九 北凉迁徙人口图537

附图十 西凉迁徒人口图538

附图十一 南凉迁徙人口图540

附图十二 后燕迁徙人口图543

附图十三 南燕迁徙人口图544

附图十四 北燕迁徙人口图545

附图十五 赫连夏国迁徙人口图547

附图十六 成汉迁徙人口图549

附图十七 北魏初年迁徙人口图552

西周与春秋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杂居及其地理分布554

一、华族与非华族的称号554

二、西周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居地及其间的斗争555

三、春秋初年的戎狄部落和诸侯封国的攘夷行动562

四、楚国势力的扩张及其附近各部落的杂居574

五、伊洛流域的戎人580

六、秦国及其附近的各部落582

七、东方海滨各部落586

八、燕国及其周围的非华族部落588

九、华族与非华族的融合590

说唐与吐蕃相争已久的维州城592

一、维州的形势及其没于吐蕃的年代592

二、韦皋的经营维州593

三、牛李党争对于维州得失的影响595

论战国时期的“插花地”597

论唐代贞观十道和开元十五道608

一、唐代道的制度的创立及其演变609

二、因山川形便所划分的贞观十道和开元十五道614

三、道的区划与军事上的运用620

四、各地人口的多寡与道的区划623

五、道的区划与经济的关系627

六、小结631

陕西在秦汉时期历史中的地位633

一、咸阳和长安633

二、关西的风气和人物636

三、关中经济的发达和都会的繁荣638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学会641

一、禹贡学会的成立和《禹贡半月刊》的创刊641

二、禹贡学会的命名643

三、禹贡学会的工作645

四、《禹贡半月刊》中的文章647

五、由地理沿革学到历史地理学的转变649

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654

前言654

第一章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657

第一节 位置与范围657

第二节 自然地理特征659

第二章 早期的农林牧交错地区675

第一节 草原地区的分布675

第二节 原始的森林地区680

第三节 农业地区的扩大683

第三章 农牧地区界线的推移687

第一节 秦汉长城边塞的修筑687

第二节 西北各族的内徙与黄土高原农业地区的缩小692

第三节 隋唐时期农牧地区分界线的向北推移698

第四节 北宋与各非农业民族建立政权时的农牧交错的地区701

第五节 明代长城所构成的农牧分界线705

第四章 黄土高原森林地区的缩小和破坏712

第一节 平原林区的缩小及其彻底破坏712

第二节 山地森林地区的缩小和破坏717

第五章 生态平衡的变化及其影响724

第一节 始见于文字记载的黄土高原的面貌724

第二节 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728

第六章 种草种树与黄土高原的改造740

第一节 当前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740

第二节 种草种树是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一项战略措施745

第三节 认清种草植树事业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为整治黄土高原努力奋斗758

附图一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与范围图760

附图二 黄土高原黄土厚度及颗粒组成分布图761

附图三 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分布图762

附图四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图763

后记764

游城南记校注766

前言766

游城南记771

元祐改元季春戊申,明微、茂中同出京兆之东南门771

历兴道、务本二坊773

由务本西门入圣容院,观荐福寺塔774

南行至永乐坊777

东南至慈恩寺。少迟,登塔,观唐人留题781

倚塔,下瞰曲江宫殿,乐游燕喜之地790

出寺,涉黄渠,上杏园,望芙蓉园。西行,过杜祁公家庙809

出启夏门,览南郊百神灵星三坛812

次杜光村815

东南历仇家庄816

过高望,西南行,至萧灌墓,读碑817

由赵村,访章敬寺基,经拨川王论弓仁墓817

下勳荫坡,入牛头寺,登长老文公禅堂。夜宿寺之南轩821

己酉,谒龙堂,循清明渠而西,至皇子坡,徘徊久之822

览韩、郑郊居,至韦曲,扣尧夫门,上逍遥公读书台,寻所谓何将军山林824

晚抵申店李氏园亭。夜宿祁子虚书舍829

庚戌,子虚邀饮韦氏会景堂829

复相率济潏水,陟神禾原,西望香积寺塔830

下原,访刘希古,过瓜洲村832

复涉潏水,游范公五居832

东上朱坡,憩华巖寺。下瞰终南之胜834

已而,子虚、希古开尊。三门寺僧子齐出诗凡数百篇,皆咏寺焉838

下阁,至澄襟院838

辛亥,历废延兴寺,过夏侯村王、白二庄林泉839

东次杜曲,前瞻杜固,盘桓移时839

越姜保,至兴教寺,上玉峰轩,南望龙池废寺841

过塔院,抵韦赵,览牛相公樊乡郊居842

迺登少陵原,西过司马村,穿三像院843

壬子,渡潏水而南,上原观乾湫,憩涂山寺,望翠微百塔845

癸丑,诣张思道。循原而东,诣莲花洞,经裴相旧居849

甲寅,北归。及内家桥,子虚别焉851

历延祚、光行、道德、永达四坊之地853

既而北行数里,入含光门而归焉854

附录855

一、《四库全书总目·游城南记》提要855

二、康梣清光绪江阴缪荃孙校正《游城南记跋》855

三、主要参考书目856

附图一 北宋京兆府城图(示意图)859

附图二 唐长安皇城图(据《唐两京城坊考》)860

附图三 唐长安城图861

附图四 唐曲江芙蓉园图(据陕西省文管会探测图)862

附图五 黄渠图863

附图六 张礼历经诸坊图864

附图七 《游城南记》城南图8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