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谢永生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0308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28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水土流失治理效应与评价3

第一章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概况3

第一节 黄土高原自然社会经济与水土流失特征5

一、自然环境特征5

二、社会经济特征7

三、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13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与水土保持历史回顾15

一、历代土壤侵蚀恶性演变与水土保持缓慢发展阶段15

二、现代土壤侵蚀良性演变和水土保持大发展阶段16

第三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就19

一、水土保持重大工程及成效19

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与成果22

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整体成就25

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典型经验27

一、狠抓基本农田建设,保证粮食安全,是区域生态与环境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27

二、退耕还林还草重大政策开创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28

三、实施“大封禁,小治理”,以自然自我修复为主,是水土保持理念的革新29

四、按小流域进行综合、连续和集中治理,是黄土高原生态和农业建设的成功之路30

五、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功的关键31

六、科技试验示范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顺利开展的先导,持续发展的支撑32

七、强化以国家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及以预防保护为主的监督机制33

第二章 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及其治理标准35

第一节 黄河输沙量的变化特征36

一、黄河中上游的输沙量变化36

二、黄河中上游各区段输沙量的变化37

三、黄河中游主要支流的输沙量变化38

第二节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侵蚀产沙强度的变化特征39

一、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39

二、不同侵蚀类型区侵蚀产沙强度的变化41

三、各侵蚀类型区不同侵蚀产沙强度的面积变化43

第三节 黄土高原的治理标准45

一、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原则和标准45

二、不同类型区不同治理度下的侵蚀产沙量预测48

三、黄土高原的治理标准49

四、关于黄土高原治理目标的几点认识50

第三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评价53

第一节 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征分析53

一、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其基本特征53

二、赈济退耕情景及对农业的影响——以安塞县为例58

三、梯田退耕生态经济效益分析58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框架模式60

一、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综合效益评价框架模式60

二、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61

三、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及应用63

第三节 水土流失治理水沙效益网格模拟技术69

一、基于SOA和GIS的水土流失模拟系统架构69

二、YIELD水土流失模拟系统72

三、应用实例分析及建议75

第四节 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综合效益辨识和优选77

一、黄土丘陵区赈济退耕、梯田退耕和坝系退耕综合效益对比分析77

二、生态移民的国家区域政策响应80

三、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优缺点和脆弱性对比分析83

第四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环境效应评价86

第一节 不同治理模式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应86

一、淤地坝工程措施的拦沙与碳存储效应86

二、梯田治理坡与非治理坡的侵蚀和土壤养分效应92

三、坡面植被恢复措施的环境效应93

第二节 基于遥感的典型小流域治理模式及区域植被恢复效应评估95

一、基于遥感的典型小流域治理模式辨识及效应评估95

二、区域保护与治理的植被恢复效应97

第三节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环境效应评价的指标与方法98

一、137 Cs侵蚀效应示踪中的本底值修正98

二、环境效应原理与指标99

三、环境效应评价方法与案例100

第五章 退化草原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化感趋动作用103

第一节 植被演替与化感作用103

一、黄土高原植被演替103

二、化感作用在植被演替中的作用104

三、研究区概况107

第二节 百里香群落的化感作用107

一、百里香根际土的化感作用107

二、百里香茎叶浸提液的化感作用110

三、百里香茎叶浸提液乙醚萃取化合物的化感作用112

四、百里香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114

第三节 铁杆蒿群落的化感作用115

一、铁杆蒿根际土的化感作用116

二、铁杆蒿茎叶浸提液的化感作用118

三、铁杆蒿茎叶浸提液乙醚萃取的化合物的化感作用120

四、铁杆蒿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121

第四节 本氏针茅群落的化感作用122

一、本氏针茅根际土的化感作用123

二、本氏针茅茎叶浸提液的化感作用125

三、本氏针茅茎叶浸提液乙醚萃取化合物的化感作用127

四、本氏针茅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129

第五节 主要结论130

一、百里香群落的化感作用130

二、铁杆蒿群落的化感作用131

三、本氏针茅群落的化感作用131

中篇 发展模式与机制135

第六章 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利用及生态经济适宜性135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概述135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及动态变化136

一、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136

二、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因素分析138

第三节 黄土高原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及优化配置145

一、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145

二、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146

三、应用实例——以延安市城郊赵庄为例148

第七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演变163

第一节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层次性与适宜性163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163

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层次性与适宜性16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治理策略与模式166

一、第1阶段:探索治理阶段(1950~1963年)166

二、第2阶段:重点治理与缓慢发展阶段(1964~1978年)166

三、第3阶段: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197★1990年)167

四、第4阶段:法制建设、预防为主与重点治理时段(1991~1999年)168

五、第5阶段:以生态修复为主的规模治理时段(1999年至今)169

第三节 不同时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演变与阶段性170

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发展历程特点170

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演变过程与阶段性172

第八章 黄土高原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174

第一节 商品型生态农业提出的背景174

一、中国主要生态农业模式类型所包含的“商品型生态农业”思想174

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已得到改观174

三、市场经济对原有模式的冲击175

第二节 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阶段及模式构建175

一、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阶段175

二、商品型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及各阶段划分标准177

三、商品型生态农业模式类型及其适宜性180

四、商品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181

第三节 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系统耦合——以县南沟流域为例182

一、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变化182

二、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态势演变过程183

三、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现状)关系及问题187

第四节 商品型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策略192

一、优化商品型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商品型生态农业的耦合功能效应192

二、扶持相关产业发展192

三、确定生态阈值,继续推行合理的政策192

第九章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与途径193

第一节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相关理论与实践193

一、相关概念193

二、相关理论基础197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198

四、国内外实践经验200

第二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现行机制分析201

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现状202

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弊端203

三、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的必要性205

四、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的可行性207

第三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市场机制构架208

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市场运作的原则208

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市场主体209

三、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市场的产权交易机制210

四、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市场的资金运作机制216

五、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实现途径216

下篇 可持续发展中的粮食问题227

第十章 黄土高原地区旱作农业生产与粮食丰产技术体系研究227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区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过程227

一、黄土高原地区旱作农业的现状227

二、旱作农业发展过程228

第二节 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研究229

一、传统旱作技术229

二、旱地作物综合栽培技术230

三、不同降水年型粮食丰产抗灾综合技术232

四、小麦生产的四个阶段237

五、黄土高原旱作区小麦生产规律性认识238

六、不同降水年型小麦综合丰产抗旱技术体系238

七、旱地小麦丰产技术研究240

第三节 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240

一、常规水土保持措施241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242

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43

第十一章 重要政策对粮食生产及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245

第一节 粮食安全的概念、研究尺度及方法的概述245

一、粮食安全的研究过程及尺度246

二、粮食安全的研究内容246

三、粮食安全的研究方法247

第二节 重大水土保持政策对农业生态和农业发展的影响247

一、研究区域概况248

二、重大政策对典型区域粮食发展动态的影响250

三、典型区农户粮食生产现状及现实潜力257

第三节 典型区农户粮食安全的因素分析及评价262

一、典型区农户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262

二、典型区粮食安全评价267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271

一、主要结论271

二、政策建议271

第十二章 不同类型区粮食生产成本差异对我国粮食安全及黄土高原持续发展的影响273

第一节 国家粮食生产格局的形成及演变273

第二节 不同类型区粮食生产成本研究与粮食生产格局评估275

一、粮食生产成本构成与研究区域275

二、研究方法277

三、粮食生产的成本分析285

四、当前粮食生产格局评估与建议289

第三节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的演变对黄土高原持续发展的影响291

一、“以粮为纲”广种薄收的负面影响291

二、因地种粮、少种多收、粮食基本自给是必然选择292

第十三章 黄土高原“囤粮寓田”战略与实践295

第一节“囤粮寓田”战略的内涵与特征295

一、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295

二、实施“囤粮寓田”战略是保障黄土高原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296

第二节“囤粮寓田”战略可行性分析298

一、黄土高原旱作产量潜势和可实现旱作产量潜势298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299

三、黄土高原“囤粮寓田”可行性与粮食生产战略300

第三节“囤粮寓田”战略的实践302

一、北部干旱、半干旱风沙丘陵农牧交错区302

二、中部半湿润、半干旱峁梁旱作农业区303

三、南部半湿润高塬沟壑农林复合区308

四、西部半湿润、半干旱梁状丘陵农林复合区309

第四节“囤粮寓田”案例分析311

一、宁夏隆德县“囤粮寓田”案例,促进了农村脱贫,保障了退耕成果311

二、甘肃定西“囤粮寓田”案例,解决了温饱,实现了脱贫致富314

参考文献3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