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壮族科学技术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壮族科学技术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2/30591699.jpg)
- 覃尚文,陈国清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80666318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5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壮族科学技术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农业技术1
第一节 稻作农业1
一、壮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明人工栽培稻的民族之一1
二、稻作农业工具3
三、稻作种植技术12
第二节 杂粮作物种植技术25
一、薯类作物26
二、芋27
三、粟28
四、麦类28
五、玉米30
第三节 经济作物种植31
一、甘蔗31
二、茶34
三、花生36
四、烟草36
五、苎麻37
六、蚕桑38
七、棉花40
第四节 园艺作物种植技术40
一、荔枝41
二、龙眼42
三、柑橘43
四、芭蕉44
五、柚45
六、蔬菜46
第二章 林业技术49
第一节 村寨、神林,壮族林居一体49
第二节 壮族地区林业发展足迹50
一、秦汉至宋元时期51
二、明清时期51
三、民国时期52
第三节 壮族地区树种的开发和利用52
一、桄榔树52
二、杉木53
三、松树55
四、木棉树56
五、竹子56
六、油桐57
七、油茶58
八、八角59
九、肉桂59
十、榕树60
十一、珍贵树种61
第四节 树类的引进63
第三章 水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65
第一节 淡水鱼类捕捞和养殖65
一、淡水鱼类的捕捞65
二、鱼苗装捞的专业化68
三、淡水鱼类的养殖74
一、秦汉时期的珍珠采集75
第二节 珍珠的采集75
二、三国至元时期的珍珠采集76
三、明清至民国的珍珠采集78
第三节 海洋渔业82
一、海洋捕捞83
二、海洋养殖86
第四节 科学技术研究88
一、鱼类资源研究88
二、鱼类人工繁殖试验89
第四章 畜禽养殖技术91
第一节 壮族对畜禽的驯化91
一、狗的驯化91
二、猪的驯化92
三、山羊的驯化93
四、牛的驯化93
五、马的驯化94
六、鸡、鸭、鹅的驯化95
第二节 家畜家禽饲养技术95
一、牛的饲养技术96
二、马的饲养技术99
三、猪的饲养技术103
四、山羊的饲养技术106
五、其他家禽的饲养技术108
第三节 畜禽养殖人才培养110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111
第一节 棉种植与利用115
一、越人是中国最早种棉用棉的族群之一115
第五章 织染技术115
二、可纺织的是灌木棉非乔木棉116
三、汉至南北朝:壮族种棉用棉发展时期118
四、隋唐宋朝:壮族种棉进入兴盛时期119
五、元至民国:壮族种棉用棉停滞、衰退时期121
第二节 苎麻利用与加工123
一、越人是最早种苎麻、用苎麻的民族之一123
二、苎麻种植利用是壮族的传统产业125
二、竹布127
第三节 野生纤维利用与加工127
一、树皮布127
三、蕉布128
四、鹅毛被129
第四节 壮锦制作与发展130
一、壮锦的形成与发展130
二、壮锦图案风格和特点132
三、壮锦原料135
四、壮锦制作和技术工艺135
五、织造方法和特点139
第五节 染色工艺140
一、染锦的染料140
二、染色工艺141
第六章 建筑技术143
第一节 村寨建筑技术143
一、“板”的形成143
二、干栏建筑技术144
第二节 圩市建筑技术151
一、圩市建筑的形成152
二、圩市建筑的布局特点153
第三节 仓储建筑技术153
第四节 土司衙门建筑154
一、广南沈氏土司衙门155
二、忻城土司衙门建筑群155
三、安平土司衙门建筑群157
第五节 民用宅院群体建筑157
一、唐代六合坚固大宅157
二、明代隆安县学宫建筑群158
三、围陇村地主宅院建筑群158
四、西林县岑毓英官宅建筑群158
五、东兰高等小学堂建筑群158
六、武宣地主庄园159
第六节 古塔、古楼(阁)、古亭、寺庙及园林建筑技术159
一、古塔建筑技术159
二、古楼(阁)建筑技术160
三、古亭建筑技术161
四、寺庙建筑技术162
五、园林建筑技术164
第七节 其他建筑技术164
一、建筑雕塑和摩崖造像164
二、军事要塞建筑166
第八节 建筑材料166
第一节 水路交通运输169
第七章 交通技术169
一、河(航)道设施建设与整治维修170
二、航运工具的设计与制造172
三、水上运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75
第二节 公路交通运输178
一、古路和公路的修建179
二、桥梁的修建181
三、运输工具的研制与应用184
第三节 铁路交通运输186
一、铁路线路的修建187
二、铁路桥梁的建设与维修189
三、铁路运输与设备维修190
第四节 航空交通运输191
一、飞机场的修建191
二、航空运输192
第八章 水利技术194
第一节 水利资源概况194
一、壮族地区河流概况194
二、壮族地区水资源概况194
三、壮族地区的水旱灾害195
第二节 水利建设技术196
一、壮族地区水利建设概况196
二、壮族地区各时期的水利建设技术197
三、水利人才培养213
第一节 有色金属的开采与冶炼铸造214
一、先秦时期214
第九章 采冶铸造技术214
二、秦汉时期220
三、三国晋唐时期227
四、宋至清代时期231
五、民国时期240
第二节 其他金属的开采与冶炼铸造241
一、先秦时期242
二、秦汉时期242
三、三国晋唐时期243
四、宋元明清时期245
五、民国时期249
第三节 非金属的开采与加工250
一、原始社会时期250
二、先秦时期253
三、秦汉时期254
四、三国晋唐时期256
五、宋元明清时期257
六、民国时期259
第四节 能源矿产的开发与利用260
一、煤炭260
二、石油和天然气264
第十章 轻工传统制造技术267
第一节 陶瓷制造技术267
一、史前时期的制陶技术267
二、先秦时期的制陶技术271
三、秦至清时期的制陶技术275
四、民国期间钦州紫砂陶艺280
五、青瓷的起源与发展281
六、繁荣的宋代瓷艺284
七、元明以后的瓷艺289
第二节 造纸技术290
一、造纸技术的传入与发展291
二、造纸原材料295
四、竹纸的生产工艺及操作297
三、纱纸的生产工艺及操作297
第三节 食品加工技术299
一、秦以前299
二、秦至宋元时期301
三、明清至民国304
第四节 酿酒技术306
一、秦汉晋隋时期306
二、唐宋时期307
三、元明清时期309
四、民国时期310
第五节 海盐的制造技术311
一、海盐的开发与发展311
二、晒盐法的传入与推广313
三、制盐工艺操作技术314
四、盐务与盐税314
第六节 粮油加工技术315
一、粮食加工技术315
二、油料加工技术318
一、先秦时期319
第七节 制糖技术319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320
三、唐至明清时期321
四、民国时期324
第八节 茶和烟草325
一、茶325
二、烟草328
第九节 生活日用品制造技术329
一、小五金330
二、竹木器加工制造330
三、制革和革制品332
四、工艺美术品333
第十一章 壮医壮药341
第一节 壮医的形成和发展341
一、壮医的起源341
二、壮族医药的经验积累时期346
三、壮医药的初步形成与发展347
四、壮族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56
五、壮医诊断学359
六、壮医治疗学362
七、壮医预防学363
第二节 壮族对药物的使用与种植366
一、历代文献记载的壮族使用的药物366
二、药物的人工栽培383
第一节 富有民族特色的壮族天文学386
第十二章 壮族天文、历法、度量衡和地学386
第二节 壮族古代的历法与纪时390
一、物候与时令390
二、壮族古历法391
三、古代壮族纪年、纪月、纪日法392
四、古代壮族纪时法393
第三节 壮族古、近代度量衡的创造及其发展衍变394
一、先秦以前壮族度量衡的初创阶段394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壮族的度量衡经历了吸收和发展时期396
第四节 地学398
三、民国期间度量衡逐步趋于统一398
一、地质科学399
二、地理科学402
三、地震科学407
第十三章 壮族古代自然哲学观、花山崖壁画和古壮字创造411
第一节 壮族古代自然哲学观411
一、古代壮族进步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411
三、壮族古代自然哲学的历史影响415
二、落后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念415
第二节 花山崖壁画417
一、绘画颜料配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418
二、悬崖峭壁作画,难度大,技艺高超418
三、创造了实用的作画工具419
四、选择作画岩壁的科学依据419
五、绘画技术的科学性420
六、花山崖壁画以图像形式记录了壮族社会科技发展的概况420
第三节 古壮字的创造422
一、创造文字的孕育阶段423
二、刻画文字——原始文字的诞生424
三、壮族方块土俗字的创造及其应用425
附录一 大事记430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430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430
第三节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431
第四节 秦汉晋时期431
第五节 隋唐宋元时期433
第六节 明清时期435
第七节 民国时期438
附录二 壮族科技人物小辑441
第一节 壮族留学生441
第二节 医学444
第三节 地理和地质451
第四节 矿业453
第五节 农业455
第六节 其他456
后记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