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操盘手实战法则 资深操盘手讲述万法之本,揭示顶底奥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操盘手实战法则 资深操盘手讲述万法之本,揭示顶底奥秘
  • 高弈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26723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股票交易-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操盘手实战法则 资深操盘手讲述万法之本,揭示顶底奥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实战操盘思维方式1

第一节 决定行情性质的要素2

一、决定行情性质的内部要素2

二、决定行情性质的外部要素7

三、内部各技术要素之间的关系8

四、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关系8

第二节 股市成功的思维方式9

一、我们永远不可能全面理解和把握证券市场的全部运行机理和内在逻辑9

二、证券市场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模式9

三、交易之道,虽曰无法,亦非非法;虽无一法,我有万法;万法有用,一法不用10

四、成功等于小的亏损和大的利润的多次积累,做到不大亏极其简单10

五、资金管理之道,动则动于九天之上,藏则藏于九地之下11

六、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1

七、我是谁,宜经常反观,反省自身,吾日三省吾身12

八、何为价值和价格12

九、市场技术分析的基石12

第三节 正确对待几种关系13

一、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反向转化理论13

二、个股与大盘的关系13

三、个股品种与时机的关系13

四、个股区域与点位的关系14

五、速率与股价成交量的关系14

六、大盘区域与个股区域的关系14

七、个股基本面与技术面的关系15

第四节 预测与交易系统的关系15

一、投资者所处的三种状态15

二、预测系统15

三、交易系统16

四、二者之间的关系16

第五节 技术完美与不完美的关系19

一、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关系19

二、大盘与个股的关系19

三、热点与个股的关系19

四、基本面与个股的内在关系20

第六节 股票的价值概念和价值组合的思维方式20

一、价值的分类20

二、几种价值之间的关系21

三、几种价值的分析方法和作用21

四、价值组合和操作策略22

五、股票价值组合的应用原则23

六、个股相对价位的辩证思维方式23

第七节 怎样处理实战中的矛盾24

一、低吸与不涨甚至下跌的矛盾24

二、追涨与回调的矛盾25

三、底部形态放量突破,追涨与回抽的矛盾26

四、上升途中压力位股价强势整理和直接突破的矛盾27

五、连续上攻后是回调还是继续上涨的矛盾28

六、杀跌位出现后,是下跌还是再走一波行情的矛盾28

七、头部破位后是继续下跌,还是止跌后继续上涨的矛盾28

八、破位后是反抽还是不反抽的矛盾28

九、下跌过程中阴跌与突然反弹的矛盾29

十、急跌后是继续下跌还是报复性反弹的矛盾29

第八节 技术要素关注的顺序和重点29

第九节 技术要素高低的界定32

一、技术要素低位的界定方法32

二、技术要素中位的界定方法32

三、技术要素高位的界定方法32

四、实战中处理机会与风险的原则33

第十节 中短线操作的原则33

一、中线操作的原则33

二、短线操作的原则34

第十一节 综合辩证是应用交易系统的思维方式35

一、分析股票的步骤35

二、在应用交易系统时,怎样思考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程序是什么37

第十二节 要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37

一、为什么要进行逆向思维37

二、什么是逆向思维38

三、如何进行逆向思维38

四、逆向思维与顺势操作的关系38

第十三节 见底、止跌、突破、上涨等的界定方法39

一、见底的界定方法39

二、止跌的界定方法39

三、底部迹象的界定方法40

四、突破的界定方法40

五、上涨的界定方法40

六、见顶的界定方法40

七、做头的界定方法40

八、破位的界定方法40

九、下跌的界定方法40

十、调整的界定方法40

十一、反弹的界定方法40

十二、反抽的界定方法40

十三、回调的界定方法41

十四、回抽的界定方法41

第十四节 调整、突破研判的基本原则42

一、突破研判的基本原则42

二、关于调整的研判原则44

三、研判调整幅度的原则44

第十五节 行情性质与时间框架的关系45

一、时间框架的基本概念45

二、行情性质与时间框架的关系45

第十六节 行情演变和相对价位46

一、行情演变的影响因素47

二、行情演变的基本原则47

三、行情演变的基本条件48

第十七节 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的关系49

一、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的重要性49

二、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的关系和作用52

三、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的方法53

结束语54

第二章 市场机会判断方法55

第一节 怎样才能做好股票56

一、做好股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56

二、具备正确的理念、完善的交易系统和良好心态的必要性59

第二节 股市的本质和规则61

第三节 市场机会的分类和界定64

一、从理论角度的标准进行划分64

二、从实战角度的标准进行划分66

三、从实战角度划分不同机会的界定方法76

结束语89

第三章 时间框架应用技法90

第一节 时间框架的基本概念91

一、行情性质与时间框架的关系97

二、不同时间框架的作用和目的98

三、在使用时间框架时要坚持的原则99

第二节 时间框架的转换99

一、时间框架的转换原则99

二、时间框架转换的确认方法100

三、主时间框架与对应小时间框架之间的关系101

四、时间框架套用的原则102

五、时间框架的组合分析原则103

六、不同时间框架破坏和引领的确定104

七、对应时间框架突破时波浪之间的关系及操作策略107

第三节 时间框架转换与其他要素的关系110

一、时间框架转换与趋势的关系110

二、时间框架转换与技术要素的关系111

三、买卖点与时间框架的转换关系112

四、主时间框架与波段时间框架的转换关系112

五、个股时间框架与大盘时间框架的关系113

六、个股时间框架与热点的关系113

第四节 时间框架套用的下单感觉113

一、当所有的时间框架都处于弱势时113

二、当所有的时间框架都强时115

三、下单感觉和纪律116

四、破位时的感觉116

五、下单感觉与形态的关系117

六、下单感觉与大盘热点的关系117

结束语118

第四章 不同性质行情的操作技巧119

第一节 中级行情的操盘技巧120

一、中级行情的界定方法120

二、中期行情操作的时间周期122

三、技术设置122

四、买卖区域和信号123

五、中级行情的操作原则132

第二节 大多头行情的操作技法133

一、大多头行情的界定方法133

二、大多头行情操作的时间框架135

三、技术设置135

四、买卖区域和点位135

五、大多头行情的操作原则143

第三节 次级行情的操作技法144

一、次级行情的界定方法145

二、次级行情操作的时间周期145

三、技术设置145

四、使用前提146

五、低吸和低位追涨的条件和下单方法147

六、加仓位的条件和下单方法150

七、超跌反弹买卖点的条件150

八、持股条件151

九、卖出条件和下单方法152

十、止损155

十一、选股方法155

十二、仓位155

十三、下单方法156

十四、应用原则156

第四节 技术性行情的操作技法157

一、技术性行情的界定方法158

二、技术性行情操作的时间周期158

三、买入技法158

四、持股164

五、卖出技法165

六、保护措施168

七、应用规则168

结束语171

第五章 五线操盘技法172

第一节 关键点位概述173

一、股票循环过程的运行规律173

二、关键点位判断175

三、关键点位的作用177

四、不同时间周期关键点位之间的关系177

五、关键点位与趋势的关系178

第二节 五线法则179

一、五线法的基本概念180

二、五线与趋势的关系182

三、五线与成交量的关系183

四、五线的确认方法183

五、确认多空由不平衡进入平衡的拐点原则188

六、五线的作用189

七、应用五线时要综合技术要素和辩证大盘状况190

第三节 五线法则的综合应用方法191

一、半沉、全沉、半升、全升的应用技巧191

二、半沉、半升、全沉、全升的概念、分类及应用192

三、五线法则在选股中的综合应用技巧202

四、五线法综合区域的操作原则206

结束语209

第六章 三线操盘技法210

第一节 三线法则概述211

一、三线法则的形成机理212

二、三线法则的概念212

三、三线法则的分类213

四、三线的画法214

五、三线法则的区域划分218

六、区域与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的关系219

七、三线的画线原则220

八、三线三种状态的区域划分222

九、三线法则的操作原则224

第二节 三线法则在出现不同线后的操作策略231

一、原始趋势线之内,不同运行方式的个股形态、成交量、技术指标的表现状态及操作策略231

二、三线法则中A线出现不同方式的研判原则和操作策略237

三、三线法则中A线出现后的四种特殊走势242

第三节 做底做头三线出现后形成新行情和行情不成立的条件245

第四节 三线为支点的选股方法251

一、做底三线在A线出现后、C线出现之前的研判方法251

二、B线和C线出现后、C线突破之前的研判方法252

三、做头A线出现后,B线和C线出现之前的研判方法253

四、做头B线和C线出现后,C线突破之前的研判方法254

五、应用三线作为支点进行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255

第五节 三线在不同时间框架中的转换原则和转换过程256

一、三线在不同时间框架中的转换原则256

二、循环过程中三线法则的转换过程257

三、时间框架与三线在不同运行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方法259

四、三线与时间框架之间的关系259

第六节 三线法则操作时要注意的问题260

结束语261

第七章 盘面分析技巧及其应用263

第一节 盘面知识概述265

一、盘面分析的意义265

二、人气对盘面的影响以及应对技巧266

三、中小投资者应用人气的原则270

四、中小投资者应用人气时应遵守的纪律271

五、大盘与个股关系的分析方法273

六、大盘基本面、技术面、心理面、盘面之间的关系273

七、大盘和个股盘内与盘外的关系274

八、指数与赚钱、赔钱的关系276

第二节 盘面分析研判应用的基本原理277

一、分离整合突破原理277

二、轮回原理285

三、物极必反原理287

第三节 盘面变化的基本规律287

一、分离/整合规律287

二、轮回规律288

三、启动先后规律288

四、盘面技术成形规律288

五、盘面内在与外在因素影响的规律289

六、板块规律290

七、主要博弈规律290

八、中小投资者跟风规律290

九、热点同向不同步规律(交叉规律)291

十、独立行情逆势规律291

十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规律291

十二、权重规律292

十三、相互影响规律292

十四、龙头板块切换规律293

十五、大盘与个股相互影响的规律293

第四节 正确研判盘面的前提条件和影响盘面的主要因素293

一、正确研判盘面的前提条件293

二、正确研判影响盘面的主要因素295

第五节 盘面是否健康的界定原则296

一、盘面与大盘的关系296

二、盘面是否健康的界定法则297

第六节 盘面研判的法则299

一、根据分离/整合原理研判盘面的法则299

二、根据轮回原理研判盘面的法则299

三、根据板块状况进行研判盘面的法则300

四、大盘在上升过程中研判盘面的法则302

五、大盘在下跌过程中研判盘面的法则303

六、大盘在整理过程中研判盘面的法则303

七、根据当时热点状况进行盘面研判的法则304

八、根据板块关联度研判盘面的法则304

九、根据启动先后研判盘面的法则305

十、根据板块指数和技术图形组合进行盘面研判的法则306

第七节 研判盘面状态的方法307

一、逐一翻股307

二、翻板块指数308

三、从异动中看盘面308

四、从政策、行业信息、传言、股评中寻找盘面信息309

第八节 盘面应用方法309

第九节 盘面应用的技巧317

一、怎样根据盘面判断热点的持续性317

二、怎样根据盘面研判大盘是否再起一波上升行情318

三、怎样根据盘面抄底、追涨、持股、逃顶、止损、回避整理、参与整理318

第十节 怎样发现和捕捉热点321

一、热点的分类和形成条件321

二、热点的挖掘322

三、热点的发现325

四、热点的操作方法326

五、不同热点的操作方法329

第十一节 研判盘面应注意的问题330

结束语332

第八章 投资策略的确定法333

第一节 投资组合策略概述334

一、投资组合策略的概念334

二、投资者角色划分和不同的操作策略334

三、趋势交易者和套利交易者的区别和操作方法335

四、不同操作方法的策略338

五、时间周期的组合策略339

六、持股数量不同的组合策略339

第二节 投资者的境界340

一、三种不同的投资者340

二、职业投资者日常应做的盘后工作340

第三节 复合滚动操作和单一滚动操作技法343

一、复合滚动操作343

二、单一滚动操作346

结束语349

后记350

参考文献3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