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学模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学模式
  • (美)玛丽·艾丽斯·冈特,(美)托马斯· H. 埃斯蒂斯,(美)简· 斯瓦布著;尹艳秋等译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7645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教学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学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制定教学计划 1

第一章 教学目标描述:学生、社会和学科内容 2

确定目标 2

学习者的需求 2

社会需求 8

学科内容 8

阐明基本原理 12

课程基本原理范例 12

使基本原理与学习环境相适应 15

网络资源 16

总结 16

第二章 界定教育与教学的目标 18

界定目标 18

草拟目标 20

目标类型 20

认知目标 21

情感目标 24

动作技能目标 26

确定评估策略 27

认知目标评估 28

情感目标评估 28

动作技能目标评估 29

总结 30

网络资源 31

第三章 组织内容:课程、单元以及教学设计 33

内容分析 34

事实 34

概念 34

总结 34

组织内容 35

原则一 35

原则二 36

单元设计 36

范围 36

重点 37

顺序 38

建构课堂计划 40

演绎与归纳的教学组织 40

先行组织者 41

课堂教学目标 43

课堂计划大纲范例 44

总结 45

网络资源 45

第一编综述 制定教学计划 47

第二编 目标与教学匹配模式 49

第四章 直接讲授模式:传授基本技能、常识和知识 53

第一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54

直接讲授模式的步骤 54

第二步:确定教学目标 55

第三步:导入新知识 55

第四步:指导实践,评估成绩,提供正确的反馈 58

第五步:分配独立的实践,评估成绩,并提供正确的反馈 60

第六步:如有必要,定期回顾,提供正确的反馈 62

直接讲授模式的步骤总结 62

直接讲授模式的基础 64

行为训练的概念 65

行为调节的基本原则 66

脚本 67

网络资源 68

总结 68

第五章 概念获得模式:用归纳法定义概念 70

什么是概念 71

概念获得模式的步骤 72

第一步:选择并定义概念 72

第二步:选择属性 73

第三步:提供肯定与否定的例子 73

第四步:向学生介绍过程 74

第五步:呈现例子并列出属性 74

第六步:形成概念的定义 75

概念获得模式的步骤总结 76

第九步:评价 76

第八步:与学生一起讨论过程 76

第七步:给出另外的例子 76

概念获得模式的变式 77

概念获得模式的基础 79

脚本 81

总结 82

网络资源 82

第六章 概念形成模式:分析概念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84

理解概念 84

什么是概念形成 84

概念形成反映我们先天的思维过程 85

概念形成模式的步骤 86

第一步:尽可能多地列出与主题有关的项目 87

第二步:依据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来组合项目 89

第三步:通过定义分组的原因来为组贴上标签 89

第四步:重新组合,将单独的项目或者整个的组归入其他组下面 90

第五步:通过总结数据和形成概括来综合信息 92

第六步:通过评估学生产生项目的多样性以及组合那些项目的灵活性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进步 92

概念形成模式的步骤总结 93

概念形成模式的基础 94

概念性思维的掌握 95

概念是建构事实的创造性方式 96

概念是模式的构件 96

脚本 97

使用概念形成模式的益处 99

网络资源 101

总结 101

第七章 探究模式:通过发现和提问解决教学问题 103

模式一:萨奇曼探究模式 104

萨奇曼探究模式的步骤 104

第一步:选择问题,激发探究 104

第二步:介绍过程,展示问题 105

第三步:收集信息 105

第四步:形成理论假设并验证假设 106

第五步:解释理论并阐述相关的规则 106

第六步:分析过程 106

萨奇曼探究模式的步骤总结 107

第七步:评价 107

模式二:网络探究模式 108

网络探究模式步骤 108

第一步:选择问题,激发探究 109

第二步:在网络探究模式模板上展示问题 110

第三步:学生收集数据及信息来解决问题 111

第四步:学生形成并证明结论 111

探究模式的基础 112

脚本 114

总结 116

网络资源 116

第八章 综合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9

第二步:形成直接类比 121

第一步:描述主题 121

形式一:熟中生新 121

熟中生新综合模式的步骤 121

第三步:描述各自的类比 122

第四步:确认表面性矛盾 122

第五步:形成新的直接类比 123

第六步:再验原题 123

第七步:评价 123

熟中生新综合模式的步骤总结 124

第一步:提供信息 125

第二步:展示类比 125

异中求同综合模式的步骤 125

形式二:异中求同 125

第三步:利用各自的类比形成表面性矛盾 126

第四步:比较主题与表面性矛盾 126

第五步:确认差异 126

第六步:再验原题 126

第七步:形成新的直接类比 126

第八步:评价 126

异中求同综合模式的步骤总结 126

形式三:综合模式的游览 127

第四步:形成个性化的问题陈述 128

第二步:提供专门信息 128

第三步:质疑并打破常规结论 128

第一步:展示问题 128

综合模式游览的步骤 128

第五步:选择一个问题作为陈述重点 129

第六步:通过类比提问 129

第七步:使类比与问题相符 129

第八步:从新的角度得出解决方案 130

第九步:评价 130

综合模式游览的步骤总结 130

综合模式的基础 131

脚本:熟中生新 133

总结 137

网络资源 137

第九章 因果模式:通过分析因果关系来影响事件 138

因果模式的步骤 139

常规表格 139

详细步骤 140

第一步:选择要分析的资料、主题、事件或问题 142

第二步:找出原因并做出说明 142

第三步:找出结果并做出说明 142

第四步:找出先在的原因并做出说明 142

第五步:找出后续的结果并做出说明 143

第六步:得出结论 143

第七步:进行概括 144

第八步:评价学生的表现 144

实施因果模式的说明 145

因果模式的步骤总结 145

因果模式的变式 148

因果模式的基础 149

脚本 151

总结 153

网络资源 154

第十章 课堂讨论模式:在准备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的基础上指导课堂讨论 155

课堂讨论模式的步骤 156

第一步:阅读材料并准备问题 156

第二步:设计并组合问题 161

第三步:向学生介绍模式 165

第四步:进行讨论 166

第六步:(可选择的)评价讨论 167

第五步:回顾讨论过程并概括学生的观点 167

课堂讨论模式的步骤总结 169

课堂讨论模式的基础 170

脚本 172

总结 176

网络资源 177

第十一章 词汇习得模式:词汇拼写与意义习得 178

词汇习得模式的步骤 180

第一步:事先测试学生对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词汇的掌握情况 180

第二步:详细说明并讨论单词的臆想的拼写及假设的意义 180

第三步:探究意义模式 182

词汇习得模式的步骤总结 185

第四步:阅读与学习 185

第五步:评价与后测试 185

词汇习得模式的基础 186

词汇掌握 189

脚本 191

总结 193

语言学习的基本资源 193

网络资源 194

第十二章 冲突解决模式:交流观点 达成共识 196

选择一种冲突情境 196

冲突解决模式的步骤 197

第一步:列出与冲突相关的所有因素 198

详细步骤 198

第二步:找出行为的原因、当事人的感受以及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 199

第三步:提出解决方案并重申可能产生的结果 199

第四步:选择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并预测结果 199

第五步:讨论类似的情况 199

第六步:评价结果并找出可行方案 199

第七步:达成共识 200

第八步:评价 200

冲突解决模式的步骤总结 200

冲突解决模式的基础 202

高中脚本 204

小学脚本 207

总结 209

网络资源 210

第十三章 价值形成模式:在课程中寻找伦理和社会准则 211

价值形成模式的步骤 214

第一步:确定所要教授内容的主题 214

第二步:明确所要教授内容中的“大问题” 214

第三步:选择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辅助材料 215

第四步:探索与主题相关的跨学科间的联系 217

第五步:以一种引导学生关注所学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 219

价值形成模式的步骤总结 220

价值形成模式的基础 220

脚本 221

总结 225

网络资源 226

第十四章 合作学习模式:利用小组学习提高学生成就 228

模式一:小组交叉组合学习模式 231

小组交叉组合学习模式的步骤 231

第一步:介绍小组交叉组合学习 232

第二步:把异质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232

第三步:召集专家小组学习材料 234

第四步:专家教各自小组的成员 234

第五步:对小组的评价和认可 234

第一步:选择一个有趣的场景 236

角色扮演模式的步骤 236

小组交叉组合学习模式的步骤总结 236

模式二:角色扮演模式 236

第二步:选择小组 237

第三步:指定问题并说明任务 237

第四步:小组成员准备表演并选好演员 237

第八步:班级讨论 238

第九步:评价 238

角色扮演模式的步骤总结 238

第七步:小组成员回到组内讨论表演体会 238

第六步:小组表演角色 238

第五步:给观众分配任务 238

其他模式 239

小组访谈模式 239

第一步:分配学生到各个组 239

第二步:指导小组成员 239

第三步:指导访谈 240

第四步:继续访谈 240

第五步:汇报 240

“涂写”模式 240

第一步:准备“涂写”问题 240

第五步:回到最初的问题 241

第四步:交换问题 241

第六步:分享信息 241

第三步:回答问题 241

第二步:分发材料 241

思考、配对、分享模式 242

第一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242

第二步:学生独立思考 243

第三步:每个学生与同伴一起讨论答案 243

第四步:每位学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各自的答案 243

对于有效使用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议 243

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 244

脚本 245

总结 246

网络资源 246

第十五章 记忆模式:提高记忆力的技巧 248

影响记忆的条件 249

模式一:联想记忆模式 250

联想记忆模式的步骤 250

第一步:选择项目 250

第二步:组织材料 251

第三步:建立联系 251

第四步:说明联系的过程并向学生呈现知识间的关联 251

第五步:练习建立项目间的联系 251

第六步:评价 252

联想记忆模式的变式 252

联想记忆模式的步骤总结 253

模式二:场所记忆模式 254

第二步:描述记忆材料的要点 255

第一步:选择适当的材料 255

场所记忆模式的步骤 255

第三步:明确作为提示物的场所 256

第四步:将记忆项目与该场所范围内的地点联系起来 256

第五步:练习 256

第六步:评价 256

场所记忆模式的步骤总结 257

模式三:动作记忆模式 257

动作记忆模式的步骤 258

第一步:选择一个记忆段落 258

第二步:制作一张图表 258

第五步:向学生演示动作 259

第六步:让学生分组完成剩余材料的动作设计 259

第三步:选择关键词和动作 259

第四步:介绍材料 259

第七步:让学生分组演示动作 260

第八步:练习 260

第九步:评价 260

动作记忆模式的变式 260

动作记忆模式的步骤总结 260

模式四:姓名与相貌记忆模式 261

第四步:让学生找出照片的显著特征 262

第三步:让学生描述各自照片上的面孔 262

第二步:分给每个学生一张照片 262

第一步:选择模样有趣的照片 262

姓名与相貌记忆模式的步骤 262

第五步:让学生把姓名与特征联系起来 263

第六步:复述这些名字并进行练习 263

第七步:评价 263

姓名与相貌记忆模式的步骤总结 263

记忆模式的基础 264

记忆的条件 267

理解 267

组织 267

联想 268

重复 268

脚本 269

总结 270

网络资源 270

第二编综述 目标与教学匹配模式 271

第三编 整合:使目标与教学模式相匹配 273

第十六章 幼儿园案例研究 274

阿博特女士的计划 276

单元:把我们连接起来的线 277

开放式活动——吸引学生 278

第一课:练习“排队” 278

第二课:定义“线” 279

活动:“线”的游戏 280

第三课:精炼“线”的概念 280

第一、二、三课的记录 281

结语 283

总结 283

第十七章 初中案例研究 284

芒福德计划 287

单元:视角——取决于你当时的所在 289

第一课:涉及观点的视角 289

第二课:感知——取决于你的所在 290

第三课:使感知与视角相联系 291

总结 292

结语 292

第十八章 高中案例研究 293

塞缪尔斯先生的计划 294

单元:麦克白——对野心转变成贪婪的研究 298

示例 第五课:野心和暗示的力量 298

结语 301

总结 302

第十九章 实践的智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04

优秀的教师能调控课堂 305

优秀的教师会营造愉悦学习的心理环境 306

陈列展览 307

物理环境控制 307

优秀的教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308

座位安排 308

公告信息 308

优秀的教师能够使学生自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309

优秀的教师会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311

他们认可皮格马利翁效应(the Pygmalion Effect) 311

他们关注学生的已知 313

他们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314

他们认识到对于重要问题会有多种答案 314

他们懂得少批评多鼓励 314

优秀的教师是优秀的学习者 315

他们是学习的榜样 315

他们是研究者 316

他们知道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316

优秀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实现教学目标 317

他们赋予学生学习兴趣 317

他们指导学生制定教学计划 317

优秀的教师能找出计划不能实施的原因 318

优秀的教师会努力使教学生动有趣 318

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有自己去获得信息及实践的机会 319

优秀的教师教授两种不同的知识 320

总结 320

网络资源 321

第三编综述 整合:使目标与教学模式相匹配 323

词汇表 324

译后记 3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