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 唐君毅著;霍韬晦编选;导读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922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古典哲学-研究-中国;理学-研究;新儒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出版前言1

《唐君毅著作选》编序1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1975)导读1

自序——释名、内容、论述之方式及本书之限极1

一 释名1

二 内容大旨2

三 论述方式4

第一章 北宋之儒学发展之方向7

一 宋儒之经学与义理之学7

二 欧阳修之本论,王安石、苏东坡之性论11

三 司马光著潜虚之旨趣14

第二章 邵康节之易学与心学17

一 邵康节皇极经世书之历史地位17

二 邵康节之象数之学19

三 邵康节之论人在天地间之地位及观物之道22

四 道、神、太极、阴阳、与诚及康节之心学25

第三章 周濂溪之立人极以言太极之道29

一 契入濂溪横渠之学之道路29

二 濂溪之言天道与其纯粹至善33

三 希贤希圣之工夫及圣德36

四 天道人道中之诚与神42

第四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上)45

一 正蒙一书各篇之大旨45

二 如何契入横渠之学之道48

三 大心篇贯义50

四 动物篇、参两篇之宇宙论:物、事、形、象、秩、序、时、鬼神、化、虚、气、阴、阳与心知性命之关系55

第五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下)59

五 太和篇、天道篇对天道之总述59

六 神化篇之言神化与仁义66

七 诚明与尽性至命68

第六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上)77

一 二程之学与横渠之学之异同问题77

二 横渠之言知心之所从来与二程之学之言心具天德80

三 横渠学中之定性问题与明道定性书之核心义84

四 明道之识仁与定性书中之心与情87

第七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下)91

五 仁者之乐与诚及天地之用皆我之用91

六 明道言下学之敬义忠恕之德以上达天道之论93

七 明道之言天理义97

一 明道与伊川之同异104

第八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上)104

二 伊川言仁与心之性情寂感、及理气之文句与其性情之辨107

三 伊川言性与情之分,及其同于横渠言心统性情之义110

四 伊川之性即理,性情、寂感、理气之具于一心之义112

第九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下)117

五 理气为二之义之体证117

六 道德生活中之可能的根据及伊川之主敬工夫120

七 伊川言格物穷理以致知之工夫124

八 伊川之工夫论及其学所引起之问题127

一 导言131

第十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上)131

二 陆王言心即理之切实义138

三 圣贤、学者与愚夫愚妇之心同理同144

四 圣贤之知能与学者学圣人之道及至治之世146

五 象山阳明之言读书之道151

六 象山之发明本心之工夫154

七 象山之学之若干误解之疏释160

第十一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中)166

一 朱子所言之学圣工夫166

二 朱子言圣人之知能与学者之道167

三 朱子之言读书格物之目标169

四 朱子言当格之物之限度,与格物穷理为在外或在内之问题172

五 实然之理与当然之理及德性工夫之关系177

六 朱子之即物穷理以致知之义,非陆王所能废,与陆王之“四民异业同道”及朱子之“学者异学同道”之现代意义与超现代意义181

七 朱子与象山之工夫论之异与同184

第十二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下)187

一 总述阳明与朱陆之异,与其同于朱而异于陆,及兼尊朱陆之诸端187

二 阳明之摄格物诚意等工夫所成之致良知义,与知行合193

一义193

三 良知天理之即体即用义198

四 朱子与阳明言戒惧义202

五 良知即心体、即天理之昭明灵觉义207

六 良知与儒之通二氏义212

七 良知之应物现形,与生生不已义214

八 致良知之疑义,并总结阳明朱子之工夫论之关系,并附及朱王之工夫之论有待于象山之教以开其先218

余论 总述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223

第十三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上)226

一 导言226

二 吕泾野、罗整庵对阳明学之评论228

三 湛甘泉与阳明学之异同229

四 阳明诸子对良知之所见之异同问题233

五 由工夫以悟本体之良知学——钱德洪言致良知之四变、季彭山之警惕义及邹东廓之戒惧义237

第十四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下)237

六 聂双江、罗念庵之归寂主静知止之学240

七 悟本体即工夫之良知学及王龙溪之先天正心之学243

八 王心斋之格物安身即以安家安国安天下之学及其言学乐相生之旨247

九 罗近溪之性地为先及大人之身之学249

第十五章 罗念庵之主静知止以通感之道254

一 良知发见之搀和问题254

二 主静之功与心之虚而通之仁258

三 未发与发、寂与感之辨260

四 念庵之学之三转265

五 附论李见罗之止修之学268

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270

一 导言270

二 心知与天道271

三 光景之破除277

四 仁德280

五 工夫之指点281

六 学者之志284

七 结论285

一 王学之弊与李卓吾之学287

第十七章 王学之弊及东林学之止至善之道与其节义之教287

二 顾宪成之辨性无善无恶之论289

三 高攀龙自述其悟境并泛论悟境292

四 高攀龙对格物与敬之义之重申,朱子阳明学之会通及其以佛为阴教、儒为阳教义295

五 节义之义与气质之性之善,及东林节义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298

第十八章 刘蕺山之诚意、静存以立人极之道303

一 蕺山之为己之学中之“己”之“意”及蕺山学之方向303

二 王一庵、王塘南之言意与蕺山之言意306

三 心之情性与理气310

四 以静存摄动察而立人极之工夫节次314

一 朱子以前之心性论至朱子心性论之发展321

第十九章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之论之发展321

二 朱陆王以后之心性之学之发展324

三 评蕺山之心性论,总论宋明儒之心性论在儒学史中之地位327

第二十章 王船山之天道论334

一 前言334

二 道即器之道义335

三 道即器之道,器即气自用其体之所成义337

四 道之调剂乎阴阳义339

五 太极340

六 乾坤并建343

七 现实宇宙之动而无息、真实不虚与变不失常义344

八 乾坤之易简义350

第二十一章 王船山之性命天道关系论353

一 性命之意义353

二 天道与善与性之关系355

第二十二章 王船山之人性论364

一 性善气善义、性日降命日生义、性相近义364

二 受命在人366

三 心与性与理369

四 情、才、欲372

五 才情欲本身之非不善374

六 人有不善之原377

第二十三章 王船山之人道论381

一 人道之尊381

二 思诚386

三 四德与三德391

四 持志与正心诚意393

五 养气396

六 忠恕399

七 论无欲、主静、身物、功利、富贵400

八 至善404

九 贤圣之不朽义406

一 船山学之重气、朱子学之重理及阳明学之重心410

第二十四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上)410

二 历史文化意识414

三 宗教意识415

四 礼诗乐418

第二十五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下)426

五 政治426

六 历史之评论429

七 保民族以保文化之义435

八 后论438

一 天理、性理、义理与事功事势之理及物理441

第二十六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上)441

二 中国学术中重事势之思想之传与北宋学者之言事势之理444

三 永嘉永康之学与事势事功之理448

四 阳明之学与东林及刘蕺山之学之限制451

第二十七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之“道”之流行(下)453

五 明末之经史经济等实学中之哲学含义453

六 清初程朱陆王之学456

七 清学与宋明之学458

八 清学之方向及其七形459

原道篇及原教篇后序4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