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哲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哲学概论
  • 杨金长,李艳,张会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50910546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8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198页
  • 主题词:中医学:医学哲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哲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1

第一节 哲学与中国哲学1

一、文明之源1

二、中国哲学的蕴意2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3

一、中西哲学的不同背景3

二、西方中心论的偏误5

三、中国哲学的特点6

第三节 中医哲学及其与中医学的关系8

一、中医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8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医学思维方式9

三、学习中医哲学的目的和意义10

第二章 中医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13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起源13

一、远古神话中的哲学思想13

二、《周易》中的哲学思想14

三、儒学中的哲学思想15

四、道家的哲学思想22

第二节 诸子竟出,百家争鸣27

一、墨家与名家的哲学思想28

二、阴阳家与杂家的哲学思想32

三、法家与兵家的哲学思想36

第三节 两汉时期主要的哲学流派40

一、黄老之学40

二、天人感应42

三、古今经学之争44

四、天道自然48

第三章 中医哲学的核心——道论52

第一节 道法自然52

一、道的涵义52

二、道与气、理、德53

一、天论55

第二节 天道55

二、天地生成56

三、宇宙假说58

四、天象历律60

第三节 人道62

一、人性论62

二、人伦64

三、生命观66

第四节 “道”对中医学的影响69

一、生生之道69

二、医道相通72

第四章 元气论74

第一节 气的涵义与特性74

一、“气”的范畴之源流74

二、气的涵义76

三、气的特性77

第二节 气化与气机78

一、气化78

二、气机79

第三节 哲学之“气”与中医之“气”80

第五章 阴阳学说82

第一节 阴阳的涵义与属性82

一、阴阳溯源82

二、阴阳的涵义83

三、阴阳的属性84

第二节 阴阳运化规律86

一、阴阳的关系86

二、三阴三阳89

第三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90

一、从哲学阴阳学说到中医阴阳学说90

二、中医阴阳概念的特点与意义91

三、疾病的解释性模型92

第一节 五行的涵义94

一、五行溯源94

第六章 五行学说94

二、五行的涵义与特性96

三、五行的分类98

第二节 五行间的关系99

一、五行生克制化100

二、五行生克异常101

第三节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03

一、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04

二、中医五行学说对哲学五行学说的发展106

三、五行学说机械运用的缺陷107

第一节 太极图式的宇宙模型109

一、《易传》的宇宙生成图式109

第七章 太极图式与象数观109

二、“无极——太极——人极”图式110

三、理数合一的数本论111

第二节 象数概说113

一、象113

二、数114

三、象数思维116

第三节 象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17

一、象数思维与藏象学说117

二、诊断与治疗中的象数思维122

三、五运六气与九宫八风126

第八章 天人关系与整体观129

第一节 究天人之际129

一、天人相分129

二、天人相胜130

三、天人合一131

一、人与天地相参133

第二节 天人之道133

二、人与天地合德134

第三节 中医学的整体观135

一、整体与有序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135

二、人与环境的统一137

三、生命体的统一138

四、诊断治疗的整体性139

一、以名举实142

第一节 “知行兼举”、“行可兼知”的认识论142

第九章 格物致知与心性合一142

二、“闻见、穷理、尽性”144

三、“知行兼举”、“行可兼知”145

第二节 “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论147

一、格物致知147

二、静观玄览152

三、顿悟与直觉153

一、“医者意也”155

第三节 “医者意也”的心悟法155

二、意解心知的四诊辨证156

三、神妙心悟的处方用药157

四、妙乎心手的运针调针158

第十章 形神相即与常变中和160

第一节 形神观160

一、“形神相即”160

二、形神的涵义162

三、中医形神观166

第二节 常变、正邪观171

一、常变观171

二、正邪观175

第三节 中和思维180

一、中和思维的特征180

二、中和与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181

三、中和失调的发病机制与治则1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