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外科学原理与实践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春明主编;刘允怡,彭芳谷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524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013页
- 文件大小:166MB
- 文件页数:1041页
- 主题词:外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外科学原理与实践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3
第一部分 外科学原理3
第一章 外科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黄莚庭3
一、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3
二、近代外科发展的几个里程碑3
三、二十世纪外科学的成就4
四、未来展望6
第二章 循证医学与循证外科学&杨春明9
一、历史背景9
二、基本概念10
三、循证医学中的证据10
四、实践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和研究方法11
五、外科的经济学分析12
六、循证外科的实施现况13
七、前景和展望13
第三章 细胞和细胞损害&杨锦明15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5
一、细胞的物理结构15
二、细胞的功能系统18
第二节 细胞功能的遗传调控——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复制22
一、核酸化学和蛋白质化学22
二、细胞内生化活动的遗传调控25
三、细胞复制26
四、细胞生长的调控28
第三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28
一、扩散29
二、主动转运31
第四节 细胞损害——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32
一、细胞凋亡的一般特性32
二、细胞凋亡的机制34
三、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35
四、细胞坏死的一般特性36
五、各种氧化剂对肝细胞线粒体的损害36
六、无氧情况下肝损害的细胞改变37
第四章 外科病人的代谢&严仲瑜 王维民 杨尹默 罗斌 庄岩40
第一节 人体基础代谢40
一、糖类的新陈代谢40
二、脂类代谢41
三、氨基酸代谢42
第二节 人体内环境稳定43
一、机体构成和能量的储存43
二、各种损伤因素和内环境稳定44
三、手术与内环境稳定44
四、意外损伤与内环境稳定45
五、启动反应的信号46
第三节 外科应激反应47
一、常见刺激因素及其作用机制48
二、应激反应的神经生理调节49
三、应激状态的神经内分泌反应50
第四节 手术创伤和感染时的代谢反应52
一、能量代谢增高52
二、蛋白质丢失增加53
三、葡萄糖代谢紊乱53
四、脂肪利用增加54
第五章 外科营养&蒋朱明 于康56
第一节 身体组成56
一、原子水平56
二、分子水平56
三、细胞水平57
四、组织-系统水平57
五、整体水平58
六、人体组成的测定方法58
第二节 外科病人的营养不良及其分类59
第三节 外科住院病人的营养评定60
一、人体测量60
二、生化和实验室检查62
三、临床检查67
四、综合营养评定68
第四节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70
一、肠外与肠内营养的发展历史70
二、肠外营养71
三、肠内营养73
四、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73
五、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管理与监测73
六、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74
第五节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支持74
第六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王深明77
第一节 体液的组成和调节77
一、总体水和体液分布77
二、体液成分78
三、有效循环容量的调控80
第二节 正常水和电解质交换84
一、水的正常交换84
二、盐的正常交换84
第三节 水、钠代谢异常和治疗85
一、等渗性缺水85
二、低钠血症和低渗性缺水87
三、高钠血症和高渗性缺水91
第四节 体液成分失调93
一、钾的异常93
二、钙的异常99
三、镁的异常104
第五节 酸碱平衡106
一、酸碱度106
二、酸碱平衡调节106
第六节 酸碱失衡108
一、代谢性酸中毒108
二、呼吸性酸中毒111
三、代谢性碱中毒112
四、呼吸性碱中毒113
五、混合性酸碱失衡114
第七章 外科领域的血栓与止血&吕新生 刘巍 陈方平 彭旭阳119
第一节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119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119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119
三、凝血机制120
四、抗凝系统122
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123
第二节 外科领域的出血123
一、术前未知的血液缺陷124
二、术前已知的血液缺陷125
第三节 围手术期止血功能评价128
一、术前止血功能评价129
二、手术当中的出血及止血功能评估129
三、术后出血及止血功能评价132
第四节 外科领域的血栓形成132
一、外科手术与血栓形成133
二、器官移植与血栓形成138
三、心脏外科与血栓形成142
第八章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陆敏强 陈规划145
第一节 发病原因和机制145
一、病因145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146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148
一、DIC的临床类型148
二、DIC的症状与体征148
三、实验室检查149
四、诊断151
五、鉴别诊断152
第三节 治疗152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引起DIC的病因152
二、抗凝疗法153
三、替代治疗154
四、促纤溶药物应用154
五、纤溶抑制剂154
六、抗纤溶治疗154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155
八、全身支持疗法及其他处理155
第九章 外科输血&陈孝平156
第一节 输血的目的与输血前试验156
第二节 输血在外科中的应用156
一、普通外科急诊手术输血156
二、消化道出血157
三、肝脏手术157
四、脾脏手术157
五、手术中的血液回收157
第三节 输血不良反应和大量输血并发症158
第四节 血液制品和血浆增量剂159
一、全血159
二、红细胞制剂160
三、血浆160
四、白蛋白161
五、代血浆161
第十章 创伤愈合和组织修复&付小兵163
第一节 对创伤修复的现代认识和有关基本概念163
一、对创伤修复的现代认识163
二、有关基本概念164
第二节 创伤愈合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165
一、炎症反应期165
二、肉芽组织增生期165
三、瘢痕形成期165
第三节 创伤愈合的基本类型166
一、一期愈合166
二、二期愈合166
三、痂下愈合167
第四节 影响创伤愈合的主要因素167
一、全身因素167
二、局部因素168
第五节 溃疡的形成与治疗170
一、溃疡的病因170
二、溃疡的分类与临床表现171
三、治疗原则172
第六节 瘢痕的形成与控制172
一、概述172
二、瘢痕组织的病理学172
三、瘢痕组织分类与临床表现173
四、瘢痕的病因学175
五、影响瘢痕形成的主要因素176
六、瘢痕挛缩畸形与早期治疗177
第十一章 炎症与细胞因子&李奉仪 刘允怡 刘洲录181
第一节 脂多糖181
一、LPS的结构181
二、LPS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181
三、CD14182
四、其他受体182
五、转录基因182
第二节 炎症介质182
一、肿瘤坏死因子182
二、白介素-1183
三、白介素-6183
四、二十烷类183
五、环氧化酶通路183
六、脂氧化酶通路183
七、氧自由基183
八、核因子кβ184
九、一氧化氮184
十、诱导型NOS185
十一、NO在全身严重感染中的作用185
第三节 抗炎症治疗策略186
一、抗内毒素的治疗186
二、抗细胞因子治疗186
三、TNF-α单克隆抗体186
四、可溶性TNF受体186
五、IL-1受体拮抗剂186
六、结论187
第十二章 休克&杨春明189
第一节 概述和定义189
第二节 病因和分类189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190
二、创伤性休克190
三、感染性休克190
四、心源性休克190
五、神经源性休克190
六、低肾上腺能性休克190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变化191
一、微循环变化191
二、细胞损伤192
三、神经内分泌反应192
四、心血管反应193
五、肺的反应194
六、肾的反应195
七、代谢紊乱195
八、免疫炎症反应195
第四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198
一、临床观察198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199
三、动脉血氧监测199
四、血清乳酸盐测定200
五、心电监测200
六、全身氧运转的监测200
七、胃肠道粘膜组织灌注和氧合作用的监测200
八、其他实验室检查201
第五节 治疗201
一、紧急处理201
二、液体复苏202
三、血管活性药物和心肌收缩药物204
四、氧疗法207
五、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08
六、纠正酸中毒208
七、应用抗生素208
八、镇静止痛209
九、利尿药物209
十、防治DIC209
十一、其他治疗209
第六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210
第七节 创伤性休克211
第八节 感染性休克212
第十三章 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216
第一节 病因与病理生理学&孟宪钧216
一、感染与MODS的胃肠道启动假说217
二、肠道在MODS发生中的作用217
三、炎症与炎症反应性组织自损假说218
四、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219
五、炎症细胞因子与MODS222
六、内皮细胞在MODS发生中的作用&孟宪钧 吴荣谦224
七、细胞凋亡与多器官功能失常&孟宪钧227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失常的治疗229
一、MODS的抗炎症治疗229
二、阻断全身炎症反应传递介质细胞因子231
三、靶向全身炎症反应效应细胞多形核粒细胞233
第十四章 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235
第一节 呼吸系统生理&金清尘235
一、肺的解剖生理235
二、通气237
三、肺循环与肺血液分布241
四、气体交换244
第二节 血气分析246
一、气体的分压246
二、血氧246
三、血二氧化碳247
四、pH247
五、碱剩余248
六、血气的正常值248
七、血气分析结果的临床解释248
第三节 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的定义与病因248
第四节 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改变249
第五节 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的发病机制250
第六节 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的治疗&王宇欣 陈浩辉250
一、病因治疗250
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250
第十五章 外科感染257
第一节 外科感染的定义&黎沾良257
第二节 外科感染的分类257
第三节 外科感染的病原学258
一、外科感染主要病原菌258
二、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261
第四节 外科感染的发病机制和促发因素264
一、发病机制264
二、外科感染的促发因素266
第五节 外科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267
一、循环系统267
二、呼吸系统268
三、肾脏268
四、肝脏269
五、胃肠道269
六、出、凝血系统269
七、代谢系统269
第六节 外科感染严重程度的评估270
一、感染评分(SS)270
二、感染严重度评分(SSS)271
三、简化感染性休克评分(SSSS)271
四、完整感染性休克评分(CSSS)272
五、曼海姆腹膜炎评分(MPS)272
六、汉诺威重症评分系统(HIS)273
第七节 手术后感染的预防274
一、流行病学274
二、手术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和传播方式274
三、病人的手术前准备275
四、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75
五、手术中、手术后处理276
第八节 外科感染的抗生素治疗277
一、目前外科领域抗生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277
二、抗菌药物治疗基本知识277
三、严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279
四、精心选择抗菌药物279
五、合理制定用药方案281
六、可疑真菌感染时的试验治疗282
第九节 常见局部细菌感染&张鑫奎 黎沾良282
一、痈282
二、坏死性筋膜炎283
三、厌氧链球菌性肌炎284
四、进行性细菌协同性坏疽285
五、软组织非结核性分支杆菌感染286
第十节 真菌感染287
一、真菌入侵途径287
二、引起真菌感染的因素287
三、外科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287
四、临床表现288
五、诊断288
六、治疗289
第十一节 外科病毒感染289
一、病毒入侵途径289
二、病毒感染分类289
三、发病机制290
四、狂犬病290
第十二节 破伤风&张野 杨维良293
第十三节 气性坏疽&杨维良 张野299
附 腹部术后气性坏疽304
第十六章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谭毓铨307
第一节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307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307
二、机体免疫功能与抗菌药物308
三、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309
第二节 常用抗生素种类311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311
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314
三、四环素类抗生素315
四、氯霉素类抗生素315
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315
六、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315
七、多肽类抗生素316
八、利福霉素类抗生素316
九、抗真菌药316
十、喹诺酮类药物316
十一、磺胺类药317
十二、甲硝唑及替硝唑318
第三节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318
一、感染菌种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318
二、宿主的情况319
三、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点320
四、预防性应用322
五、治疗性应用323
六、局部应用抗生素324
第四节 抗生素的副作用325
一、毒性反应325
二、过敏反应326
三、二重感染326
第十七章 加强监护328
第一节 高危病人的识别和器官功能支持&刘大为328
一、高危病人的识别328
二、氧输送的基本概念及其参数的获得329
三、氧输送和氧耗量的相关性330
四、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31
五、器官功能支持332
第二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刘大为334
一、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应用334
二、心脏超声技术在心功能监测中的应用342
三、胃肠粘膜pH值的测量344
第三节 人工气道&柯文哲 张金坚345
一、人工气道的种类346
二、气管插管348
三、建立人工气道的程序349
四、人工气道的并发症350
五、人工气道的护理350
第四节 机械通气&柯文哲 张金坚 艾宇航351
一、适应证351
二、禁忌证352
三、机械通气对生理影响352
四、有关机械的名词解释354
五、机械通气的原理355
六、呼吸机种类357
七、呼吸机的设定357
八、呼吸机连接方式359
九、常用通气方式359
十、通气参数的调节360
十一、使用呼吸机注意事项361
十二、呼吸机的撤离361
十三、并发症361
第五节 心肺脑复苏&艾宇航363
一、病因363
二、诊断363
三、心肺脑复苏步骤364
四、心肺复苏364
五、持续生命支持367
六、脑复苏369
第十八章 麻醉与止痛372
第一节 麻醉药物的生理学与药理学基础&金士翱372
一、氧化亚氮372
二、卤素类吸入麻醉药372
三、静脉麻醉药375
四、肌肉松弛药377
第二节 麻醉前病人情况的评估386
一、麻醉前诊视病人386
二、对病人心血管功能的评估388
三、对病人呼吸功能的评估389
四、病人口腔和咽部情况390
五、病人已用某些特殊药物情况390
六、病人贫血和凝血功能的预测390
七、麻醉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评估391
八、麻醉前对肝功能的评估392
九、麻醉前对肾功能的评估392
十、麻醉前对糖尿病病情的评估392
十一、麻醉前对肥胖病人病情的评估393
十二、病情分级和预测麻醉和手术危险程度393
第三节 麻醉的危险性&熊君宇394
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394
二、糖尿病的危险性396
三、吸烟的危险性396
四、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险性396
五、肺疾病的危险性396
六、肥胖的危险性397
第四节 麻醉病人的监测&蔡宏伟397
一、心血管系统的监测398
二、呼吸功能监测401
三、神经系统监测403
第五节 麻醉手术恢复期常见问题403
一、苏醒延迟403
二、呼吸功能不全404
三、循环功能紊乱405
四、神经系统的变化406
五、恶心、呕吐407
六、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407
第六节 术后急性疼痛的处理409
一、术后疼痛的病理生理409
二、常用镇痛药410
三、常用镇痛方法412
第十九章 手术前后处理&申跃宗415
第一节 手术前评估415
第二节 手术后处理417
一、术后早期监测417
二、术后晚期并发症417
第三节 特殊病人的处理419
一、肥胖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419
二、高血压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420
三、糖尿病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421
四、器官移植病人的处理423
第二十章 肿瘤学概论427
第一节 临床肿瘤学&孙燕427
一、不同时代对肿瘤的认识427
二、肿瘤发展的阶段428
三、肿瘤的诊断429
四、TNM分类和分期430
五、治疗433
六、展望438
第二节 肿瘤外科学&徐光炜439
一、前言439
二、历史回顾440
三、癌症的根治性手术:切除越广,疗效越好440
四、适当的癌症根治术:有节制的手术及多学科治疗442
五、癌症的姑息性手术443
六、转移癌的治愈性手术444
七、癌症的诊断及分期手术444
八、癌症的急诊及并发症446
第三节 肿瘤的放射治疗&殷蔚伯454
一、放射物理学454
二、放射生物学460
三、临床治疗学461
第四节 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成长464
第五节 肿瘤的基因治疗&关新元468
一、概述468
二、基因治疗的分类468
三、基因表达载体及转运技术469
四、肿瘤基因治疗的进展472
第二十一章 器官移植474
第一节 器官移植概论和现状&夏德生474
一、器官移植的概论与分类474
二、器官移植的发展和现状475
第二节 移植免疫学480
一、移植免疫学的有关因素&黄洁夫480
二、移植抗原483
三、移植排斥的机制487
四、移植排斥的分类及其病理改变491
五、移植排斥的临床诊断&王立明494
六、免疫抑制治疗499
第三节 移植器官准备&郑树森 王伟林 范上达503
一、供体的选择与移植术前准备503
二、器官保存507
第四节 肝移植&郑树森 王伟林 范上达510
一、肝脏移植的发展史510
二、肝移植受体的选择与手术时机512
三、肝脏移植术式515
四、肝移植术后的ICU监测与管理531
五、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防治541
六、肝移植术后的感染545
七、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551
第五节 心脏移植&陈子道556
一、历史556
二、供体选择及供体心脏的采集557
三、受体的选择559
四、手术操作560
五、术后监测与护理562
六、免疫抑制治疗563
七、各种并发症564
第六节 肾脏移植&朱世文 谈宝雏567
一、简史567
二、受体泌尿功能评估568
三、供体手术568
四、移植肾的保存569
五、免疫抑制剂570
六、受体手术570
七、术后监测571
八、术后并发症571
九、预后和移植肾存活率572
第七节 胰腺移植与胰肾联合移植&明长生573
一、历史回顾573
二、目前国内外状况574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575
四、胰腺移植术式的演变与评估575
五、供体器官的切取、保存与修整578
六、受体手术578
七、移植术后监测与常规处理579
八、常见术后外科并发症579
第八节 小肠移植&刘彤 王鹏志580
一、历史与现状581
二、小肠移植适应证582
三、移植物获取术582
四、受体手术585
五、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588
第二十二章 创伤&华积德 印慨 聂明明595
第一节 创伤概述595
一、概论595
二、创伤流行病学596
三、创伤分类599
四、创伤严重程度评分603
五、创伤生物力学606
六、创伤反应609
七、创伤急救615
八、创伤的早期处理&任双义621
第二节 各种不同原因的创伤629
一、火器伤&田晓峰 赵海东629
二、交通事故伤632
三、冲击伤634
四、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636
第三节 颅脑创伤&高立达644
一、脑损伤急症的判断644
二、头部损伤的临床特征647
三、头部损伤的救治657
第四节 面颈部创伤&陈新贤 金永强 刘允怡663
一、颈部损伤663
二、面部软组织损伤664
三、面部骨折665
第五节 胸部创伤&张东明666
一、概论666
二、胸壁损伤671
三、胸膜腔损伤673
四、肺损伤675
五、气管支气管损伤676
第六节 食管创伤及灼伤&梁建辉677
一、外伤性食管创伤677
二、医源性食管创伤678
三、食管异物创伤679
四、自发性食管创伤679
五、食管灼伤681
第七节 腹部创伤683
一、概论&黄睦爵 林哲明 施信? 雷永耀 李建贤683
二、腹壁创伤&柯成国689
三、胃及十二指肠创伤&刘荣 刘永雄692
四、肝创伤&陈孝平 张志伟696
五、肝外胆管创伤&严律南707
六、胰创伤&柯成国717
七、脾脏损伤&杨镇723
八、小肠创伤&贾同文 杨继震730
九、结肠、直肠和肛管创伤&喻德洪739
十、腹部大血管创伤&秦仁义 邹声泉744
十一、腹膜后血肿&杨春明749
十二、膈肌损伤&刘自嘉 徐中平751
十三、肠外瘘&许宝华 李宁757
第八节 男性泌尿系及生殖系创伤&梅骅764
一、肾创伤764
二、输尿管创伤771
三、膀胱创伤775
四、尿道创伤777
五、男性外生殖器创伤780
第九节 周围血管创伤&时德781
一、血管损伤的病因781
二、血管损伤的部位782
三、伤后病理生理变化及分类782
四、临床表现78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783
六、治疗784
七、不同部位血管损伤的特点和显露途径787
八、血管损伤的主要并发症788
第十节 周围神经创伤&朱家恺792
一、周围神经创伤的基础研究792
二、周围神经创伤的特点796
三、周围神经创伤的诊断797
四、周围神经创伤的治疗798
五、几根神经损伤的治疗801
第十一节 骨折概论&徐莘香805
一、骨折的原因和发生机制805
二、骨折的分型806
三、临床表现807
四、骨折的并发症807
五、骨折愈合809
六、骨折的诊断811
七、骨折的现场急救812
八、骨折的治疗812
九、开放性骨折的治疗827
第十二节 脊椎及脊髓创伤&吴汝舟829
一、脊椎创伤829
二、脊髓创伤838
第十三节 骨盆创伤&吴汝舟846
一、解剖概要和结构力学846
二、病因847
三、分类847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849
五、并发症850
六、治疗850
七、并发症的处理851
第十四节 上肢骨折&蒋电明 安洪852
一、锁骨骨折852
二、肱骨大结节骨折853
三、肱骨外科颈骨折854
四、肱骨干骨折855
五、肱骨髁上骨折858
六、前臂双骨折859
七、桡骨远端骨折861
第十五节 下肢骨折&蒋电明863
一、股骨颈骨折863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866
三、股骨干骨折866
四、股骨髁骨折868
五、髌骨骨折868
六、胫骨平台(髁)骨折868
七、胫腓骨干骨折870
八、踝部骨折871
九、跟骨骨折872
十、跖骨骨折873
第十六节 手部创伤&韦加宁873
一、手部功能解剖873
二、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治疗原则883
三、修复与重建884
第十七节 断肢(指)再植&蒋锋 陈德松902
一、概述902
二、断肢再植术904
三、断指再植术908
第二十三章 烧伤916
第一节 烧伤的病理生理&何维新 应纯厚916
一、皮肤的解剖和生理916
二、烧伤部位的早期病理916
三、水肿病机及临床意义918
四、炎症反应918
第二节 烧伤的评估919
一、检查烧伤病人919
二、估计烧伤面积919
三、烧伤深度的评估920
四、圆周性的烧伤921
五、电烧伤921
六、化学烧伤922
第三节 烧伤早期处理&郭振荣922
一、烧伤现场急救922
二、烧伤创面早期处理923
三、烧伤休克期处理927
第四节 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932
一、深度烧伤创面的危害性932
二、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932
三、感染创面的处理933
四、自体供皮区的选择933
五、切痂植皮的时机934
六、近年来促进烧伤创面修复的辅助方法935
七、创面覆盖物935
第五节 特殊原因烧伤937
一、化学烧伤937
二、电烧伤939
第六节 烧伤加强监护940
一、烧伤后血流动力学监测940
二、与监测有关的其他指标941
三、氧的转运、组织氧需要的监测941
第七节 烧伤内脏并发症处理942
一、着眼于整体治疗,减少内脏并发症的发生942
二、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要点944
第八节 烧伤功能康复946
一、功能康复综合治疗的临床意义946
二、功能康复综合治疗简介946
第二十四章 电损伤、冷伤、咬伤953
第一节 电损伤&张野 杨维良953
一、电损伤的发生机制953
二、病理生理953
三、临床表现954
四、现场急救955
五、治疗955
第二节 冷伤&张野 杨维良956
一、病因956
二、病理生理957
三、临床表现959
四、治疗960
五、预防960
第三节 动物咬伤&罗羽宏 徐以浩961
一、毒蛇咬伤961
二、狗、猫咬伤967
第二十五章 外科特殊检查方法969
第一节 内镜诊断与治疗&李伟雄 钟尚志969
一、概述969
二、上胃肠道病变的内镜诊断和治疗969
三、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诊断和治疗作用972
四、结肠镜的诊断和治疗作用973
第二节 腹腔镜诊断与治疗&廖传佳 赖宝山974
一、导言974
二、腹腔镜的操作过程975
三、腹腔镜在急腹症中的应用976
四、择期腹腔镜处理978
五、腹腔镜检查和治疗的并发症981
六、其他问题982
七、结论983
第三节 普通X线检查&边杰984
一、X线的特性984
二、X线影像形成的原理985
三、X线检查方法985
第四节 CT临床基础知识&董志986
一、CT基础知识986
二、外科常用的CT检查方法987
三、螺旋CT的外科临床应用989
四、多层螺旋CT的应用991
五、电子束CT(EBCT)993
第五节 磁共振成像993
第六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996
第七节 临床介入放射学基础知识999
第八节 外科疾病的超声诊断&祁志良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