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 曾梦宇著;徐晓光主编;吴平,李斌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10512979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民族地区经济-西部经济-县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原生态背景及其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影响1

一、“原生态”的由来1

二、有关“原生态”的争论与共鸣3

三、原生态的定义及特征5

四、原生态背景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影响11

第二节 黔东南州及其周边苗侗聚居区概貌14

一、黔东南及其周边苗侗聚居区概貌14

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貌15

第三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构想20

一、文献综述20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23

三、主要研究方法26

第一章 县域经济及其发展理论28

第一节 县域经济概述28

一、中国县制的历史沿革与分布28

二、县域经济的内涵、性质与特征30

第二节 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34

一、中央文件关于县域经济的表述34

二、生态文明理论35

三、比较优势理论37

四、资源禀赋理论37

五、累积因果理论38

六、核心与边缘理论40

七、后发优势理论41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发展范例44

一、资源产业发展型——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第十届中国县域经济排名:全国第37名,西部第3名)45

二、工业发展型——宁夏灵武市(第十届中国县域经济排名:西部第18名)47

三、商品农业发展型——新疆阿克苏市(第十届中国县域经济排名:西部第42名)49

四、农业经济发展型——广西博白县(第十届中国县域经济排名:西部第97名)50

五、特色经济与通道经济发展型——云南文山县(第十届中国县域经济排名:西部第100名)52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况及特征54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及特点54

一、西部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54

二、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区划的特点56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人口与居住特点65

一、民族众多,世居民族云集65

二、少数民族人口众多66

三、居住在边境地区的民族多66

四、各民族的人口相差很大67

五、聚居和杂居、散居并存68

六、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一般较差70

七、经济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社会发展不平衡70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概况与特征72

一、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概况72

二、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76

第三章 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审视与思路82

第一节 原生态背景下历史上西部开发的审视82

一、历代西部开发的简要回顾82

二、西部绿洲的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84

三、历代西部开发的综合评述8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原生态审视90

一、经济利益驱动力过大,生态效益保护遭忽视90

二、县域主导产业定位不稳定,自然生态保护难协调92

三、生产方式合理度值得商榷,生态环境破坏大94

四、承接产业转移急功近利,环境污染严重97

五、打工经济过热,不利于生态的恢复98

第三节 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100

第四节 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 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101

一、着眼可持续发展,控制经济发展指标,增加生态平衡101

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保护生态环境103

三、走生态农业之路,实现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共赢104

四、准确定位,以高新技术促进特色工业发展105

五、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骨干,以农村为腹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106

六、科学规划,加强管理,不断提升旅游业品质106

七、以县城为主体,构建功能多样的城镇体系107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农业发展109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农业发展状况109

一、县域农业发展成绩斐然109

二、县域农业发展困难重重114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116

一、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必要性117

二、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比较优势119

三、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路径121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特色农业发展126

一、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特色农业及其特征127

二、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128

三、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130

第四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134

一、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及模式134

二、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的状况137

三、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农业产业化的途径140

第五节 施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案例分析143

一、施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144

二、施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5

三、施秉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146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化148

第一节 工业化: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的必然选择148

一、工业化是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149

二、工业化是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缩小经济差距的重要方面150

三、“原生态”工业是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发挥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151

四、“原生态”工业是民族地区县域解决二元结构和人均资源禀赋制约的重要手段152

五、“原生态”工业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153

六、“原生态”工业是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劳动力素质的基本路径154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化的进程与特征155

一、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历程155

二、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主要特征164

三、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化特征的实证分析171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177

一、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化的比较优势178

二、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化的比较劣势182

第四节 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化之路185

一、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化的含义和特征185

二、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化的基本原则188

三、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化的对策189

第六章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第三产业发展199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现状200

一、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

二、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204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208

一、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发展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208

二、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发展第三产业的比较劣势213

第三节 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第三产业发展路径215

一、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第三产业的含义和特征216

二、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217

三、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路径218

第七章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226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资源及其特色226

一、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227

二、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资源的类型229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机遇238

一、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现状238

二、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发展旅游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240

三、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发展旅游经济的机遇246

第三节 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对策248

一、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含义和特征249

二、原生态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250

三、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250

四、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254

第四节 雷山县西江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分析256

一、西江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256

二、西江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做法260

三、西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63

四、西江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263

第八章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267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状况267

一、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现状267

二、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现状的成因273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的新困境、新机遇275

一、面对的新困境276

二、面临的新机遇与条件277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以县城为主体的生态城镇化279

一、县城成为城镇化主体的必然性和可能性280

二、生态城镇化的选择283

三、以县城为主体的生态城镇化体系建设285

四、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城镇模式的选择286

附录一:黔东南及周边苗侗地区民族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288

附录二:黔东南及周边苗侗地区支柱产业的构建298

附录三:黔东南及周边地区侗文化旅游品质提升路径研究306

附录四:黔东南中心城市和城镇体系建设研究315

结束语339

主要参考文献3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