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普理论要义 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普理论要义 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看](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0004757.jpg)
- 马来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5793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164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科学普及-工作-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普理论要义 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总论3
第一章 科普理论的时代新起点3
一、《基准》制定的目的和依据3
二、《基准》关于科学素质概念的理解6
三、《基准》文本的内容11
第二章 科普的可能性与作用17
一、科普是否可能,怎么可能17
二、科普是否有用,有什么用22
第三章 科普作为科学实现其精神价值的中介29
一、科学的中介作用举足轻重29
二、树立正确世界观的中介30
三、更新价值观的中介32
四、变革思维方式的中介33
五、提高道德水准的中介34
第四章 科普的难题及其破解途径37
一、深层科学文化普及状况堪忧37
二、扫除深层科学文化理解上的障碍39
三、深层科学文化普及的基本途径42
第五章 科技知识与科学素质的关系45
一、科技知识是科学素质的基础性构成部分45
二、科技知识与科学素质之间存在“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47
三、科技知识对于科学素质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9
第六章 科学文化的普及53
一、何谓科学文化53
二、科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57
三、纠正科学文化普及中的失衡现象62
第二编 科学方法的普及72
第七章 科学方法的性质和特点72
一、鲜明的主体性73
二、充分的合规律性77
三、高度的保真性79
第八章 科学方法的分类83
一、方法的本质与结构83
二、方法的类型及其演化86
三、科学方法的分类94
第九章 科学方法示例:归纳法104
一、完全归纳法105
二、简单枚举法107
三、求因果五法108
四、关于求因果五法的基本评价117
第十章 科学方法的应用:关于软科学119
一、何为软科学119
二、软科学的内容与作用121
三、软科学的研究对象123
四、软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124
五、软科学研究方法改进的基本方向126
第十一章 科学方法应用的限度129
一、科学主义与科学方法万能129
二、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领域中的应用限度132
三、充分认识科学方法万能的危害135
第三编 科学思想的普及142
第十二章 新中国科技意识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42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直接联系”论142
二、“科学技术是上层建筑”论145
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146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148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153
一、两个“第一”的视角不同153
二、两个“第一”互相贯通157
三、恰当地实现两个“第一”的辩证结合159
第十四章 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161
一、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演变161
二、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评价164
三、“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重塑的基本方向167
第十五章 科学自主性思想的普及172
一、科学的自主性应当成为科学思想普及的重要内容172
二、科学自主性思想认识上的偏差174
三、科学自主性思想实践上的失误179
第十六章 科学发展的加速律182
一、含义与事实证据182
二、理论依据186
三、表现形式190
四、加速律的意义193
第十七章 科学发展的重心律196
一、重心律的含义196
二、重心律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198
三、重心律的意义202
第四编 科学精神的普及208
第十八章 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内容208
一、准确理解科学精神的核心209
二、全面把握科学精神的内容212
第十九章 科学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学精神216
一、科学规范的必然性216
二、科学规范的主要构成220
三、科学规范的基本精神226
四、科学规范的有效性233
五、科学规范的修正和扩展方向238
第二十章 科学精神的普及243
一、科学精神普及的紧迫性243
二、科学精神普及的基本途径245
三、科学精神普及的社会环境247
第二十一章 在科技队伍中普及崇尚真理的价值观250
一、崇尚真理价值观内涵250
二、崇尚真理价值观的作用251
三、崇尚真理价值观的普及253
四、科学家的社会责任254
第二十二章 弘扬中华民族的求真精神256
一、中华民族求真精神的估价256
二、中华民族求真精神的特点258
三、协调真善关系,推进求真精神262
第五编 “科技与社会”认识的普及269
第二十三章 “科技与社会”的宏观视野269
一、科技与社会在科技哲学中的位置269
二、科技与社会的哲学定位272
三、科技与社会的研究主题276
四、科技与社会研究的分析框架与经验基础280
第二十四章 科学的社会功能286
一、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总评价286
二、关于科学的善的社会功能的实现288
三、关于科学的恶的社会功能的克服290
第二十五章 科学的认识功能293
一、目标功能294
二、方法功能297
三、条件功能299
第二十六章 “科技与社会”的微观视野305
一、科学体制社会运行的理想图景305
二、SSK学者的尖锐批评309
三、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互补性314
第二十七章 科学的社会性、自主性及二者的契合319
一、科学的社会性320
二、科学的自主性324
三、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契合328
第二十八章 正视科学知识的社会性337
一、问题的提出337
二、冥王星事件的含义338
三、正视科学知识的社会性341
第六编 科普理论的若干应用347
第二十九章 公民的“环境与生态素质”347
一、宇宙环境素质348
二、自然环境素质350
三、生态环境素质352
第三十章 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354
一、端正对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的认识355
二、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的现状与问题356
三、从科技知识普及入手,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素质359
第三十一章 科学技术与和谐社区建设364
一、和谐社区的三大指标364
二、充分认识科技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369
三、让科技引领和谐社区建设372
附录一375
走出科学双重性的灰色地带375
2015年将成为“反科技年”吗380
关于省政府设立“山东省科学技术普及奖”的建议384
附录二387
科普图书序跋(一组)387
参考文献401
后记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