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及促进模式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必兰,吴诗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9951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291页
- 主题词:农民-城市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及促进模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研究背景与研究概况3
第一章 研究背景3
第一节 研究立意背景3
一 农转城新市民的概念界定3
二 农转城新市民的生存特点对其城市社会融入提出了迫切要求3
三 农转城新市民的市民化转化对其信息素养提出了提升要求4
四 研究意义7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7
一 国内外信息素养相关研究7
二 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相关研究33
三 相关研究概评34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37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37
一 研究内容37
二 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点38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9
一 研究方法39
二 研究技术路线41
第二篇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与城市社会融合现状45
第三章 测评指标体系构建45
第一节 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45
一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的概念45
二 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46
三 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47
第二节 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测量体系69
一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要素69
二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测量体系74
第三节 农转城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度测评指标体系76
第四章 测评神经网络研究78
第一节 测评方法的选择78
第二节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简介81
一 人工神经网络的生物学基础81
二 人工神经元模型82
三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86
四 BP神经网络87
第三节 信息素养/城市社会融合度测评神经网络90
一 测评神经网络构建概述90
二 信息素养各层指标测评神经网络94
三 城市社会融合度测评神经网络100
四 测评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取得及数据的归一化处理102
五 测评神经网络建立及应用步骤103
第五章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112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问卷的处理112
一 问卷内容构成112
二 问卷效信度分析113
三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114
第二节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114
一 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114
二 样本基本情况115
第六章 样本信息行为特征统计分析125
第一节 信息需求125
第二节 信息获取渠道126
第三节 信息利用129
第四节 信息交流130
第七章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城市社会融合现状分析132
第一节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水平132
一 末级指标(观测层)观测值分布132
二 各级指标信息素养水平分析133
三 信息素养的总体优势与不足145
第二节 农转城新市民社会融合现状概要146
第三篇 内在规律与问题151
第八章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特征151
第一节 不同个体影响因素背景下的信息素养151
一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性别特征151
二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年龄特征154
三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文化程度特征155
四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农转城年限特征156
五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经济收入特征157
六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信息工具水平特征158
七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培训经历特征160
八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信息消费承受度特征160
第二节 不同信息环境影响因素背景下的信息素养161
一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社交圈信息氛围特征161
二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生活圈信息环境特征163
第三节 不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背景下的信息素养163
一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职业环境特征163
二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居住模式特征163
三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地域特征166
第九章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内在规律研究168
第一节 信息素养对农转城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的影响169
一 信息素养一级指标对农转城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度的影响分析169
二 信息素养观测级指标对农转城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度的影响分析174
三 影响农转城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的主要信息素养障碍175
第二节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78
一 影响因素对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的影响分析178
二 影响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180
第十章 信息素养成长模型182
第一节 建模基础理论182
一 意义建构理论182
二 技术接受与利用综合模型(UTAUT)183
三 激励理论184
第二节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中内外因子相互作用分析186
一 信息人内因子对信息素养成长的主导作用186
二 信息人和信息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188
三 信息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190
四 信息人和外部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191
第三节 信息素养成长模型的构建192
一 信息素养成长的循环过程模型192
二 信息素养成长循环中的信息环境196
三 信息素养的循环成长特征198
第十一章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弱势的主要成因分析200
第一节 个体因素200
一 经济水平和信息消费承受度200
二 学历水平202
三 信息技术培训经历203
第二节 信息环境因素203
第三节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促进环境缺失的深层原因207
一 信息制度不完善导致社会力量参与弱势群体信息环境建设动力不足207
二 对农转城新市民重经济保障轻信息保障208
第四篇 促进对策与模式213
第十二章 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对策提出的要求213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城市社会融合促进功能对促进对策的原则要求213
第二节 信息素养成长的信息环境障碍对促进对策的原则要求215
第三节 信息素养成长障碍的禀赋特征对促进对策的原则要求220
一 实施信息弱势群体信息素养教育先行战略220
二 积极构建合适措施促进农转城新市民信息消费222
第四节 信息行为的“就近特征”对促进对策的原则要求222
第五节 社会力量参与的不足对促进对策的原则要求223
一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各自的优势223
二 积极借力国家相关工程项目224
第十三章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促进模式227
第一节 信息素养促进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227
第二节 信息素养促进模式的体系架构229
第三节 组织机制232
第四节 平台机制235
一 平台建设模式235
二 平台设计理念与功能237
三 平台架构239
第五节 信息资源建设机制242
一 信息资源建设原则242
二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243
三 信息资源整合模式244
四 信息资源配置模式246
第六节 基本信息素养培训机制248
一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主体248
二 培训课程体系设计248
第七节 信息服务机制254
一 信息服务的实施主体和基本模式254
二 信息服务活动的框架254
第八节 核心运行机制257
一 利益机制257
二 绩效评估机制258
三 财政资金投入机制259
总结与结论263
参考文献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