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数学教育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际数学教育比较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0447549.jpg)
- 胡典顺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7410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际数学教育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内容2
1.2.1数学教材内容的比较2
1.2.2数学问题提出的比较3
1.2.3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4
上篇:教材内容的比较6
第2章 中美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的比较研究6
2.1研究设计6
2.1.1研究对象6
2.1.2研究内容8
2.1.3研究框架9
2.2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10
2.2.1知识内容的比较10
2.2.2习题的比较23
2.2.3信息技术的比较35
2.3结论与启示38
2.3.1结论39
2.3.2启示41
第3章 中美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44
3.1研究设计44
3.1.1研究对象44
3.1.2研究方法46
3.1.3研究框架46
3.2中美两版教材统计与概率部分比较47
3.2.1中美两版教材设置高中统计与概率内容基本理念的比较47
3.2.2中美两版教材统计与概率章节结构特点比较49
3.2.3中美两版教材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及其编排顺序的比较52
3.2.4中美两版教材统计与概率内容呈现的比较57
3.2.5中美两版教材统计与概率习题的比较65
3.3结论与启示76
3.3.1结论76
3.3.2启示78
第4章 中美数学教材中微积分的比较研究81
4.1研究设计81
4.1.1研究对象81
4.1.2研究内容82
4.1.3数据的处理和分析82
4.2中美教材微积分内容的比较82
4.2.1微积分知识点的比较82
4.2.2微积分知识结构的比较89
4.2.3微积分栏目呈现方式的比较92
4.3中美教材微积分习题难度的比较97
4.3.1习题难度比较模型98
4.3.2中美教材微积分习题的各难度因素的比较102
4.4结论与启示108
4.4.1结论108
4.4.2启示110
第5章 中美数学教材中函数的比较研究112
5.1研究设计112
5.1.1研究对象112
5.1.2研究内容113
5.1.3研究处理114
5.1.4数据的处理121
5.2中美两版本高中教材的情境分析比较121
5.2.1情境总数量的比较122
5.2.2情境呈现位置的比较123
5.2.3情境类型的比较124
5.2.4情境配备插图的比较132
5.2.5情境运用方式的比较136
5.3结论与启示140
5.3.1结论140
5.3.2启示142
第6章 中美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的比较研究144
6.1研究设计144
6.1.1研究对象144
6.1.2研究结构145
6.1.3研究模型146
6.2图形与几何部分的课程难度比较150
6.2.1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分布比较150
6.2.2“图形与认识”课程内容难度的比较157
6.2.3“测量”课程内容难度的比较161
6.3中美两国“测量”习题难度的比较165
6.3.1习题难度研究的必要性165
6.3.2习题的选取与分布166
6.3.3习题的难度因素比较168
6.4结论与启示175
6.4.1结论175
6.4.2启示176
第7章 中澳数学教材中函数与映射的比较研究179
7.1引言179
7.2中澳高中数学教材比较179
7.2.1中澳教材知识顺序的比较179
7.2.2中澳教材知识设置的比较181
7.2.3中澳教材知识处理方式的比较183
7.2.4中澳教材习题设置的比较184
7.3思考与建议185
7.3.1关于教材编写应如何切合知识发生过程185
7.3.2关于知识内容中直观性和抽象性知识的取舍186
7.3.3关于理论性和实践性两者的平衡188
第8章 中澳数学教材中平面向量的比较研究190
8.1引言190
8.2VCE数学课程特征概述190
8.3中澳高中数学教材中平面向量相关章节特点的比较192
8.3.1知识设置顺序比较192
8.3.2知识涵盖范围比较194
8.3.3知识处理方式比较195
8.4思考与建议197
8.4.1对于教材编写应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理念的思考197
8.4.2关于教材编写如何帮助教师将相关章节联系为整体的思考198
中篇:问题提出的比较200
第9章 中美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比较研究200
9.1数学问题提出概念的界定200
9.1.1问题及数学问题200
9.1.2数学问题提出201
9.2研究设计202
9.2.1研究对象202
9.2.2研究内容204
9.2.3数据处理和分析204
9.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204
9.3.1三个版本教材中问题数及分布的比较204
9.3.2三个版本教材中问题提出数及分布的比较207
9.3.3教材中问题提出类型及分布的比较211
9.3.4教材中问题提出所处知识领域及分布的比较216
9.3.5教材中问题提出所处教学环节的比较220
9.3.6三个版本教材中含特定要求的问题提出分布的比较223
9.4结语与启示224
9.4.1结论224
9.4.2启示225
第10章 中国两个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比较研究228
10.1引言228
10.2教材选取与问题提出分析230
10.3结果231
10.3.1两个版本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总数及分布232
10.3.2两个版本教材中涉及问题提出的问题类型233
10.3.3不同教学环节中的问题提出234
10.3.4不同内容领域中的问题提出235
10.3.5交叉类型的问题提出236
10.4结论与讨论237
10.4.1结论237
10.4.2讨论238
第11章 中日初中数学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比较研究240
11.1研究设计240
11.1.1研究对象240
11.1.2问题提出分析241
11.1.3研究工具242
11.1.4数据处理和分析242
11.2研究结果242
11.2.1两国教材的量化比较242
11.2.2具体问题的设置248
11.2.3中日两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提出的比较251
11.3结论与启示255
11.3.1结论255
11.3.2启示257
下篇:课程标准的比较266
第12章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数学标准》中高中代数内容解读及启示266
12.1引言266
12.2高中代数内容概要268
12.2.1表达式268
12.2.2方程和不等式269
12.2.3表达式与函数和模型的联系269
12.2.4内容范围及其学习目标269
12.3代数具体内容270
12.3.1表达式结构观察270
12.3.2多项式与有理表达式的运算271
12.3.3构造方程271
12.3.4方程与不等式的推理272
12.4启示273
12.4.1内容清晰明了,目标要求明确273
12.4.2突出主干内容,重视知识的连贯性274
12.4.3注重代数理解,强调建模应用274
12.5结语275
第13章 中美两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比较研究276
13.1引言276
13.2标准中具体内容的比较277
13.2.1理解分类数据和度量数据277
13.2.2做出推断与证明结论278
13.2.3条件概率与概率法则279
13.2.4使用概率做出决策280
13.3结论281
13.4启示282
13.4.1适当增加统计与概率知识282
13.4.2加强概率统计与信息技术的整合282
13.4.3渗透概率统计思想,发展实践能力283
13.4.4注重概率统计与其他知识的关联283
第14章 中美两国高中课程标准中函数内容的比较研究285
14.1引言285
14.2函数具体内容的比较286
14.2.1理解函数287
14.2.2建立函数289
14.2.3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模型290
14.2.4三角函数291
14.3结论292
14.4讨论294
14.4.1处理好函数内容的限定与自主的关系294
14.4.2处理好函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关系294
14.4.3处理好函数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关系295
第15章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中的“表征”及其启示296
15.1美国学校数学教育中的“表征”296
15.2美国学校数学教育中“表征”的特色297
15.2.1强调表征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297
15.2.2注重教师在表征中的重要作用297
15.2.3各学段表征目标具体,操作性强298
15.2.4表征案例来自实际生活,亲切自然298
15.3对我国数学教育的若干启示299
15.3.1应该将表征作为教学的重要活动299
15.3.2应该注重不同表征间的相互转化300
15.3.3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表征301
第16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数学框架·教学策略》简介及启示303
16.1引言303
16.2《加州数学框架·教学策略》内容简介303
16.2.1CA CCSSM的三个重要主题303
16.2.2一般教学模型305
16.2.3特定于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308
16.3启示312
16.3.1教学模式——传承与创新312
16.3.2课堂讨论——追求实效312
16.3.3学生参与——百花齐放313
16.3.4教学工具——知物善用313
第17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数学框架·评价》简介及启示315
17.1引言315
17.2《加州数学框架·评价》内容简介316
17.2.1评价目的316
17.2.2评价类型316
17.2.3评价手段318
17.2.4评价量表321
17.3启示322
17.3.1评价文件单独成文、重视评价322
17.3.2形成性评价连续、贯穿始终323
17.3.3评价手段多样、具有可选性323
17.3.4评价策略开放、操作性强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