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 森林生态背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 森林生态背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0427249.jpg)
- 薛建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3665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69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森林-植物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 森林生态背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支学科与研究方法2
1.1.1 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2
1.1.2 研究方法2
1.2 生态学的发展4
1.2.1 经典生态学4
1.2.2 现代生态学5
1.3 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7
1.4 森林生态学发展简史7
1.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9
1.5.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9
1.5.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0
1.6 森林的生态作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11
1.6.1 可持续林业的概念11
1.6.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12
1.6.3 森林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4
第2章 森林与环境18
2.1 森林、环境的概念与类型18
2.1.1 森林的概念18
2.1.2 环境的概念18
2.1.3 环境的类型19
2.2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21
2.2.1 生态因子的概念21
2.2.2 生态因子的分类21
2.2.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22
2.3 光因子23
2.3.1 光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23
2.3.2 光的生态作用24
2.3.3 树种的耐阴性28
2.4 温度因子30
2.4.1 温度的变化规律30
2.4.2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32
2.4.3 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35
2.4.4 温度与树种分布36
2.5 水分因子37
2.5.1 不同形态的水及其生态意义37
2.5.2 植物对水分胁迫的生态适应38
2.5.3 森林对水分的调节作用40
2.6 大气因子42
2.6.1 大气成分的生态作用43
2.6.2 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44
2.6.3 风与植物的生态关系48
2.7 土壤因子51
2.7.1 土壤对林木的影响51
2.7.2 森林对土壤的影响55
2.8 地形因子58
2.8.1 地形的概念58
2.8.2 地形因子的生态意义59
2.8.3 地形对森林的影响60
2.9 火因子64
2.9.1 火的发生条件与林火类型64
2.9.2 火对土壤的影响65
2.9.3 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67
2.9.4 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69
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71
3.1 种群的基本概念71
3.2 种群的基本特征73
3.2.1 种群密度73
3.2.2 种群的空间结构75
3.2.3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78
3.2.4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80
3.2.5 生命表81
3.2.6 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 m85
3.3 种群的数量动态86
3.3.1 种群的增长模型86
3.3.2 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90
3.4 种群调节及生态对策95
3.4.1 种群调节95
3.4.2 生态对策99
第4章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104
4.1 竞争105
4.1.1 种内竞争105
4.1.2 种间竞争109
4.2 捕食作用114
4.2.1 捕食者与猎物115
4.2.2 食草作用117
4.3 寄生与共生120
4.3.1 寄生120
4.3.2 共生121
4.4 种间协同进化123
第5章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125
5.1 森林群落的概念125
5.1.1 群落125
5.1.2 群落的性质126
5.1.3 群落的基本特征126
5.2 森林群落的组成127
5.2.1 森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127
5.2.2 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129
5.2.3 种类的数量特征130
5.2.4 种间关联134
5.3 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外貌136
5.3.1 生活型结构136
5.3.2 植物的叶片139
5.3.3 层片140
5.3.4 群落的垂直结构140
5.3.5 群落的水平结构143
5.3.6 群落外貌和季相143
5.3.7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144
5.4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146
5.4.1 环境因素146
5.4.2 生物因素146
5.4.3 干扰与群落结构147
第6章 森林群落演替152
6.1 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152
6.1.1 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152
6.1.2 森林群落发育时期153
6.2 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154
6.2.1 按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划分155
6.2.2 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划分157
6.2.3 按演替延续的时间划分158
6.2.4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158
6.2.5 按演替方向划分158
6.3 演替顶极学说159
6.3.1 单元顶极论159
6.3.2 多元顶极论160
6.3.3 顶极—格局假说161
6.4 森林演替实例162
6.4.1 亚高山暗针叶林区泥石流迹地植被原生演替162
6.4.2 阔叶红松林的演替163
6.4.3 采伐迹地的演替163
6.5 森林动态模型164
6.5.1 概述164
6.5.2 林窗动态模拟165
6.6 恢复生态学原理169
6.6.1 恢复生态学的概念169
6.6.2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70
6.6.3 生态恢复的过程171
6.6.4 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171
6.7 天然林保护工程172
6.7.1 天然林资源现状和分布172
6.7.2 天然林保护工程目标174
6.7.3 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域174
6.7.4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影响175
6.8 退耕还林工程175
6.8.1 退耕还林的必要性175
6.8.2 退耕还林工程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176
6.8.3 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成效177
第7章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180
7.1 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80
7.1.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80
7.1.2 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81
7.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81
7.2.1 非生物环境182
7.2.2 生产者182
7.2.3 消费者182
7.2.4 分解者(还原者)182
7.3 食物链和食物网184
7.4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185
7.5 生态效率186
7.6 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和反馈调节187
第8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190
8.1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概述190
8.1.1 植物体内的养分元素191
8.1.2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概念192
8.2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类型与机制193
8.2.1 地球化学循环193
8.2.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95
8.2.3 生物化学循环202
8.3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203
8.3.1 分解过程的性质205
8.3.2 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因素205
8.4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参数209
8.4.1 养分存留量209
8.4.2 养分归还量209
8.4.3 养分吸收量210
8.4.4 养分吸收率或养分吸收系数210
8.4.5 养分利用效率210
8.4.6 养分循环强度211
8.4.7 生物循环系数211
8.5 氮、磷、硫循环211
8.5.1 氮的循环211
8.5.2 磷循环214
8.5.3 硫循环216
第9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18
9.1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218
9.1.1 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218
9.1.2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219
9.1.3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221
9.1.4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223
9.1.5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224
9.2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225
9.2.1 次级生产过程225
9.2.2 次级生产量的测定226
9.2.3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227
9.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28
9.3.1 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228
9.3.2 能流分析及其模型230
9.4 信息流与信息传递237
9.4.1 生态系统的信息特点237
9.4.2 信息传递实例240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243
10.1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243
10.1.1 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244
10.1.2 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244
10.2 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246
10.2.1 热带雨林246
10.2.2 常绿阔叶林249
10.2.3 落叶阔叶林252
10.2.4 北方针叶林255
10.2.5 红树林258
10.3 森林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262
10.3.1 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262
10.3.2 生物地理群落学派与生态学派的林型学265
10.3.3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266
10.3.4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群落的分类269
10.3.5 群落的数量分类269
10.3.6 群落的排序270
第11章 森林景观生态原理273
11.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273
11.1.1 景观和森林景观的概念274
11.1.2 景观生态学及其特点275
11.2 景观要素277
11.2.1 景观要素的概念和类型277
11.2.2 斑块278
11.2.3 廊道280
11.2.4 基质281
11.2.5 网络和结点282
11.3 景观结构和格局284
11.3.1 景观异质性和格局284
11.3.2 森林景观结构286
11.4 景观过程和景观功能290
11.4.1 景观生态过程291
11.4.2 景观功能293
11.5 景观动态296
11.5.1 景观稳定性297
11.5.2 景观变化的动力300
第12章 生物多样性原理与保护304
1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层次304
12.1.1 概念304
12.1.2 层次304
12.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06
12.2.1 直接价值306
12.2.2 间接价值307
12.3 生物多样性的测度308
12.3.1 α多样性308
12.3.2 β多样性309
12.3.3 γ多样性310
12.4 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原因与保护310
12.4.1 消失原因310
12.4.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12
12.5 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316
12.5.1 岛屿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316
12.5.2 MacArthur的平衡理论316
12.6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317
12.6.1 最小存活种群与种群生存力分析317
12.6.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原则320
12.7 外来物种入侵与生物多样性321
12.7.1 外来物种的概念321
12.7.2 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321
12.7.3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322
12.7.4 外来物种入侵的过程324
12.7.5 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325
12.7.6 外来物种的控制326
12.8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327
12.8.1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含义327
12.8.2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327
12.8.3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及原因328
12.8.4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330
第13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332
13.1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333
13.1.1 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333
13.1.2 温室气体的源与汇334
13.2 全球碳循环及相关过程336
13.2.1 地球上的主要碳库336
13.2.2 全球碳循环337
13.2.3 陆地生态系统碳库338
13.2.4 土壤呼吸339
13.3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341
13.3.1 全球森林碳库及碳通量341
13.3.2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分配特征342
13.3.3 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森林碳管理对策342
13.4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343
13.4.1 热带森林系统344
13.4.2 温带森林344
13.4.3 寒温带森林345
第14章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347
14.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347
14.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348
14.2.1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348
14.2.2 监测指标与内容349
14.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354
14.3.1 评价对象354
14.3.2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354
14.4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361
14.4.1 生态效益指标361
14.4.2 社会效益指标363
14.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364
14.5.1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概念364
14.5.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方法364
14.5.3 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365
参考文献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