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溶液除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晓华,李震,张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6247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139MB
- 文件页数:287页
- 主题词:溶液-防潮-化学吸附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溶液除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建筑环境对湿度处理过程的需求1
1.1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1
1.1.1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1
1.1.2工业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3
1.2我国室外气象参数与空气处理过程的要求5
1.2.1室外气象参数与处理过程需求5
1.2.2目前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8
1.3常用的空气湿度处理方式12
1.3.1对空气的除湿过程12
1.3.2对空气的加湿过程15
1.4溶液除湿技术的发展历史16
1.5本书的主要内容21
第2章 溶液除湿的基本原理23
2.1吸湿溶液的基本物性23
2.1.1常用的吸湿溶液23
2.1.2吸湿溶液与纯水的物性比较26
2.2溶液除湿的基本原理27
2.2.1溶液除湿方式的基本原理27
2.2.2典型的除湿、再生装置28
2.3溶液除湿—再生的处理流程32
2.3.1溶液除湿—再生的基本处理流程32
2.3.2与太阳能结合的溶液除湿方式35
2.3.3与热泵结合的溶液除湿方式37
2.3.4与BCHP结合的溶液除湿方式38
第3章 绝热型溶液除湿/再生装置的传热传质性能42
3.1传热传质数学模型42
3.1.1顺流流型43
3.1.2逆流流型44
3.1.3叉流流型45
3.2实验与模型验证47
3.2.1实验测试47
3.2.2传热传质系数与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51
3.3传热传质过程的解析解54
3.3.1简化假设条件54
3.3.2不同流型热质交换过程的解析解56
3.3.3对解析求解结果的分析61
3.4性能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62
3.4.1传质单元数NTUm的影响63
3.4.2气液流量比R的影响65
3.4.3流型的影响68
3.4.4空气与溶液进口状态在焓湿图上相对位置的影响68
第4章 内冷型溶液除湿/再生装置的传热传质性能70
4.1传热传质数学模型70
4.2实验与模型验证74
4.2.1内冷型溶液除湿装置74
4.2.2内冷型溶液除湿实验台75
4.2.3实验数据与模型验证76
4.2.4除湿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78
4.3内冷型溶液除湿装置流型分析81
4.3.1极端工况:冷却介质冷却能力无穷大81
4.3.2极端工况:冷却介质无冷却能力83
4.3.3常规工况:冷却介质有限冷却能力84
4.4内冷型与绝热型除湿装置的比较85
4.4.1理论性能比较85
4.4.2计算性能比较86
第5章 溶液除湿/再生过程的显著特点——热湿耦合90
5.1传热与传质过程的耦合影响特性90
5.1.1传热与传质过程的相互影响90
5.1.2传热与传质驱动力的解耦分析92
5.2空气终状态的可及处理区域98
5.2.1不同流型下溶液与空气热湿交换过程的终状态99
5.2.2可及处理区域与边界线的物理意义102
5.2.3热质交换过程的可及处理区域分析104
5.2.4热质交换过程驱动力的沿程变化情况106
5.2.5不同流型传热传质效果的比较109
5.3空气处理过程的区域分区特性111
5.3.1四区划分方法112
5.3.2六区划分方法115
5.4溶液除湿/再生装置的优化分析117
5.4.1位于B区和C区再生效果的比较117
5.4.2位于A区和D区除湿效果的比较118
第6章 溶液全热回收装置与流程构建120
6.1溶液式全热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120
6.2逆流形式的全热回收装置性能分析122
6.2.1理想的逆流全热回收装置122
6.2.2逆流全热回收装置的性能分析124
6.3叉流与逆流全热回收装置的比较127
6.3.1叉流与逆流全热回收效率的比较127
6.3.2叉流全热回收装置内传热传质驱动力分布129
6.3.3叉流全热回收装置的流程优化分析130
6.4多级叉流全热回收装置134
第7章 溶液除湿空气处理流程构建137
7.1理想的溶液除湿过程(利用室内排风再生)137
7.1.1理想的逆流溶液除湿流程139
7.1.2有限传热传质能力对流程性能的影响142
7.1.3从逆流到多级叉流处理流程146
7.2理想的溶液除湿过程(利用室外新风再生)150
7.2.1理想的逆流溶液除湿流程151
7.2.2有限传热传质能力对流程性能的影响153
7.2.3从逆流到多级叉流处理流程155
第8章 余热驱动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158
8.1溶液除湿—再生系统循环过程基本原理158
8.1.1余热驱动的溶液调湿系统158
8.1.2溶液再生装置159
8.1.3溶液除湿装置(新风机组)161
8.2余热驱动型溶液调湿装置的运行165
8.2.1夏季运行性能165
8.2.2冬季运行性能167
8.2.3余热驱动型溶液除湿装置的运行调节172
8.3溶液的蓄能特性173
8.3.1溶液罐的蓄能特性173
8.3.2蓄能能力的计算176
8.4余热驱动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流程的探讨177
8.4.1应用太阳能作为热源流程设计需注意的问题177
8.4.2应用蒸汽压缩式热泵流程设计需注意的问题179
第9章 热泵驱动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182
9.1热泵驱动型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过程的基本原理182
9.1.1不同热泵驱动型溶液调湿流程的比较182
9.1.2各种类型的溶液调湿处理流程184
9.2带有热回收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机组189
9.2.1机组性能测试与性能分析189
9.2.2建筑排风量不足对带有热回收装置的系统性能影响191
9.3不带热回收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机组193
9.3.1带有预冷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机组193
9.3.2用于深度除湿环境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机组198
9.4热泵驱动型溶液调湿装置的运行调节201
第10章 基于溶液调湿方式的空调系统及应用案例204
10.1基于溶液调湿的空调系统整体方案204
10.1.1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204
10.1.2热泵驱动的溶液调湿系统应用实例(深圳某办公楼)209
10.1.3余热驱动的溶液调湿系统应用实例(北京某办公楼)213
10.1.4热泵驱动的溶液调湿系统应用实例(北京某工业厂房)218
10.2溶液调湿方式与系统发展展望223
附录A常用吸湿溶液的性质226
A.1溴化锂溶液226
A.2氯化锂溶液229
A.3氯化钙溶液233
附录B绝热型溶液除湿装置的实验测试结果236
B.1溶液除湿性能测试结果236
B.2除湿装置的阻力测试结果241
附录C溴化锂溶液与氯化锂溶液的除湿与再生性能对比243
C.1除湿性能比较分析243
C.2再生性能比较分析247
C.3传质性能讨论249
附录D塑料内冷型溶液除湿/再生装置253
D.1塑料内冷型换热装置253
D.2塑料装置换热性能测试254
附录E溶液除湿方式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257
E.1溶液除湿方式送风中的离子含量257
E.2溶液除湿方式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258
参考文献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