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镇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镇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5010966.jpg)
- 刘大威主编;王彦等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4256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92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205页
- 主题词:城镇-居住区-城市规划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镇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当前中国城镇住区建设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1
1.1.1 郊区蔓延式住区建设1
1.1.2 旧城住房建设与更新5
1.2 中国城镇住区建设发展的综合背景6
1.2.1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6
1.2.2 社会结构体制的转型7
1.2.3 住区营造机制的不完善8
1.2.4 “盲目求新”的社会思潮8
1.2.5 规划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的局限9
1.3 中国城镇住区建设发展的新形势9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11
1.4.1 研究目标11
1.4.2 研究意义12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12
1.5.1 研究内容12
1.5.2 研究框架13
2 国外住区理论与实践发展及其启示15
2.1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理想主义时期15
2.1.1 空想社会主义与新协和村15
2.1.2 田园城市16
2.2 1920到1960年代——现代主义时期17
2.2.1 集中主义规划思想——光明城市与雅典宪章17
2.2.2 分散主义规划思想18
2.3 1960到1980年代——人文主义再次兴起22
2.3.1 挖掘城市空间多重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再次兴起22
2.3.2 多元化参与及社区运动的新发展22
2.4 1980年代至今——多元化探索24
2.4.1 新城市主义25
2.4.2 精明增长理论29
2.4.3 可持续住区理念与实践33
2.4.4 亚洲国家与地区的探索35
2.4.5 生态住区评价标准38
2.5 小结40
3 宜居城市与宜居住区整体营造41
3.1 宜居城市理念及其内涵41
3.1.1 宜居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41
3.1.2 宜居城市的内涵43
3.1.3 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44
3.2 宜居住区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45
3.2.1 建设宜居城市应从宜居住区开始45
3.2.2 居住空间再认识与宜居住区46
3.2.3 宜居住区的系统特征49
3.3 宜居住区“整体营造”51
3.3.1 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的内涵51
3.3.2 中国城镇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研究的内容界定52
3.4 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的基本原则53
3.4.1 整体性原则53
3.4.2 以人为本原则54
3.4.3 生态与持续发展原则55
3.4.4 公平与共享原则55
4 宜居住区的形态空间建构57
4.1 对国内现行住区空间模式的反思57
4.1.1 全封闭住区57
4.1.2 全开放住区58
4.1.3 小封闭大开放住区59
4.1.4 走向“适度开放”59
4.2 宜居住区的空间结构61
4.2.1 适宜的用地规模62
4.2.2 微观道路一用地模式转变63
4.2.3 基本居住单元65
4.2.4 开放的公共网络体系66
4.3 宜居住区的公共空间与设施布局67
4.3.1 住区公共设施合理配置67
4.3.2 住区开放空间的复合建构70
4.4 宜居住区的道路交通体系71
4.4.1 对住区道路现状的反思72
4.4.2 道路结构优化73
4.4.3 道路空间优化76
4.4.4 交通组织优化77
4.5 宜居住区的建筑体系79
4.5.1 院落空间设计80
4.5.2 居住类型多样化82
4.5.3 住宅界面空间处理83
4.6 宜居住区的景观体系84
4.6.1 景观空间的互动性84
4.6.2 景观空间的共享性85
4.6.3 景观空间的层次性87
4.7 宜居住区的边界空间88
4.7.1 对当前住区边界空间的反思88
4.7.2 住区边界空间的规划策略89
4.8 结论92
4.8.1 小结92
4.8.2 探索新的住区空间模式93
5 宜居住区与城市的协调一体化95
5.1 住区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协调发展95
5.1.1 道路网形态95
5.1.2 道路网密度99
5.1.3 道路网结构101
5.2 住区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协调发展103
5.2.1 分类配置优化103
5.2.2 空间布局优化108
5.2.3 供给模式多元化111
5.3 住区开放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建构114
5.3.1 开放空间结构延续114
5.3.2 开放空间层级衔接116
5.3.3 开放空间功能协同118
5.3.4 开放空间界面协调119
5.4 小结120
6 住区生态节能与住宅产业化122
6.1 住区生态节能及其技术集成122
6.1.1 住区生态节能研究的必要性122
6.1.2 住区生态节能技术集成123
6.2 住宅产业化129
6.2.1 住宅产业化的内涵与意义129
6.2.2 国内外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131
6.2.3 高性能住宅——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与保障132
6.2.4 我国高性能住宅发展存在的问题134
6.2.5 发展策略和方式137
6.2.6 小结138
6.3 国内工业化住宅发展与探索138
6.3.1 工业化住宅的内涵与意义139
6.3.2 国内外工业化住宅发展概述139
6.3.3 国内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的性能比较142
6.3.4 发展策略和方式144
6.3.5 小结148
7 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的动力机制149
7.1 住区营造的动力机制149
7.1.1 动力机制的构成149
7.1.2 动力机制建构的目的与意义150
7.2 政府的地位与作用152
7.2.1 国外的经验与启示152
7.2.2 我国宜居住区营造中政府组织的作用153
7.3 公众参与155
7.3.1 建立“广泛参与”的住区营造机制155
7.3.2 宜居住区营造中居民的“全过程参与”156
7.3.3 规划设计及建造中的居民参与157
7.3.4 住区维护与持续发展中的居民参与160
7.4 设计师的地位与作用161
7.4.1 建筑师(规划师)的地位与作用161
7.4.2 “社区建筑师”制度162
7.5 多种开发建设模式的探索164
7.5.1 专业化细分的“美国模式”164
7.5.2 “城市运营商”模式166
7.5.3 多种金融政策并举的德国模式167
8 宜居住区规划设计指导策略169
8.1 规划设计指导策略的意义169
8.2 宜居住区规划设计指导策略的内容170
8.2.1 总则170
8.2.2 土地利用与住区选址171
8.2.3 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173
8.2.4 道路与交通系统174
8.2.5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175
8.2.6 建筑与空间景观特色176
8.2.7 生态环境与节能178
8.2.8 住区人文与公众参与178
8.2.9 规划实施策略179
附录一180
附录二181
图表来源183
参考文献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