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4801961.jpg)
- (英)里德(S.J.B. Reed)著;林天辉,章靖国译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5119·2063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4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1
1.1探针微区分析原理1
1.2特征X线谱2
1.3内层电离4
1.4荧光产额5
1.5X线连续谱5
1.6X线吸收7
1.7基质校正8
1.8历史回顾9
第二章 电子探针的基本特点11
2.1探针形成系统11
2.2X线谱仪11
2.3样品台12
2.4光学显微镜13
2.5扫描15
2.6真空系统16
2.7试样制备17
2.8有关技术18
第三章 电子枪21
3.1普通三极电子枪21
3.2合轴22
3.3电子枪电源22
3.4偏压23
3.5亮度24
3.6稳定性26
3.7高亮度阴极28
3.8六硼化镧阴极29
3.9场发射电子枪30
4.1电子源的缩小32
第四章 探针形成系统32
4.2磁透镜33
4.3透镜电流稳定度35
4.4球差36
4.5象散36
4.6光栏37
4.7合轴39
4.8探针直径和电流39
4.9探针电流的监视和稳定42
4.10末级透镜的设计44
4.11非正规透镜45
第五章 扫描47
5.1偏转系统47
5.2扫描电子学系统48
5.3X线扫描象50
5.4电子象52
5.5电子象的衬度和分辨率53
5.6电子探测器55
5.7彩色扫描图象58
5.8机械扫描58
5.9相分析60
5.10通道花样60
第六章 X线衍射谱仪63
6.1布拉格定律63
6.2完整晶体的反射64
6.3不完整晶体的反射65
6.4聚焦几何66
6.5半聚焦几何68
6.6全聚焦谱仪69
6.7衍射晶体71
6.8脂肪酸盐薄膜伪晶体75
6.9效率和分辨率77
6.10光栅谱仪78
第七章 正比计数管83
7.1工作原理83
7.2入射窗84
7.3计数气体86
7.4气体增殖88
7.5脉冲高度下降90
7.6输出脉冲91
7.7电离统计学93
7.8阳极丝96
7.9逃逸峰96
7.10特殊正比计数管98
7.11气体正比闪烁计数管99
8.1晶体谱仪的计数系统100
第八章 计数电子系统100
8.2前置放大器101
8.3主放大器103
8.4在高计数率下工作105
8.5鉴别器和脉冲高度分析器106
8.6自动脉冲高度分析108
8.7计数率器110
8.8定标器和计时器112
8.9死时间113
8.10死时间的测量115
第九章 锂漂移硅探头116
9.1工作原理116
9.2构造118
9.3低温恒温器119
9.4能量分辨率121
9.5俘获、复合和电荷收集123
9.6线性124
9.7效率125
9.8峰背比127
9.9硅逃逸峰129
9.10超软X线的检测132
9.11应用133
第十章 锂漂移硅探头的电子线路135
10.1场效应管前置放大器135
10.2前置放大器噪声137
10.3前置放大器的反馈137
10.4脉冲整形139
10.5极-零消除140
10.6基线恢复141
10.7多道脉冲高度分析器143
10.8脉冲堆积146
10.9死时间149
10.10电子束开关151
10.11Kandiah系统152
第十一章 定量分析的实验考虑154
11.1试样的镶嵌和抛光154
11.1.1金属154
11.1.2岩石和矿物155
11.1.3生物试样156
11.2导电覆膜157
11.3导电膜厚度的控制158
11.4试样在电子轰击下的损伤160
11.5碳污染163
11.6标样:纯元素和纯化合物164
11.7金属、矿物和玻璃标样166
11.8加速电压的选择168
11.9分析时的定点169
11.10背景校正170
11.11计数策略171
11.12探针电流监测173
11.13探测极限174
第十二章 X线的产生、阻挡本领和电子范围175
12.1电离截面175
12.2特征X线强度176
12.3阻挡本领校正179
12.4阻挡本领的Bethe公式180
12.5平均激发能量184
12.6壳层效应186
12.7对数积分函数的应用187
12.8电子穿透189
12.9空间分辨率192
第十三章 背散射196
13.1弹性散射196
13.2电子背散射系数197
13.3背散射电子的能量分布201
13.4X线强度损失的计算202
13.5蒙特卡诺技术204
13.6电子传输方程的解206
13.7化合物的背散射208
13.8背散射校正数据210
13.9电子非垂直入射212
第十四章 X线吸收215
14.1吸收校正理论215
14.2φ(ρz)和f(x)的实验测定215
14.3Philibert吸收校正219
14.3.1临界激发能量的影响221
14.4Philibert公式的Reuter形式222
14.5Andersen-Wittry吸收校正224
14.6计算吸收校正的其他方法225
14.7计算φ(ρz)的蒙特卡诺法和传输方程法227
14.8电子非垂直入射228
14.9质量衰减系数230
14.10入射电子能量的测量233
14.11Bishop的φ(ρz)“矩形模型”234
第十五章 荧光236
15.1K线激发的荧光236
15.2吸收项238
15.3K-K荧光校正数据241
15.4K-K荧光的校正步骤242
15.5Kβ射线激发的荧光245
15.6L线的荧光246
15.7K和L的相对强度253
15.8连续谱激发的荧光254
15.9连续荧光的吸收258
15.10相界附近的荧光260
第十六章 实际校正步骤263
16.1引言263
16.2校正计算例子263
16.2.1吸收264
16.2.2特征荧光265
16.2.3连续荧光265
16.2.4背散射267
16.2.5阻挡本领268
16.2.6总的校正因子268
16.3简单迭代269
16.5双曲线迭代270
16.4Wegstein方法270
16.6α系数271
16.7数据处理272
16.8校正程序273
第十七章 用能谱探头作定量分析275
17.1分析步骤275
17.2最小二乘法拟合276
17.3适用于复杂谱的方法278
17.4峰的积分280
17.5峰的位移和展宽281
17.6背景:理论283
17.7背景校正285
17.8Kα重迭286
17.9Kβ重迭287
17.10逃逸峰288
17.11迭代法289
17.12剥谱290
17.13准直290
17.14用正比计数管进行能谱分析291
第十八章 轻元素分析293
18.1引言293
18.2轻元素分析的特殊问题294
18.3吸收校正295
18.4薄膜模型296
18.5表面强度φ0296
18.6质量衰减系数297
第十九章 薄膜分析300
19.1引言300
19.2薄试样中X线的产生301
19.3薄膜定量分析:Philibert-Tixier法302
19.4薄膜定量分析:连续谱法304
19.5基片上的薄膜厚度的测定306
19.5.1Hutchins法307
19.5.2Bishop法308
19.5.3Reuter法310
19.6基片上薄膜的分析311
19.7不导电试样上的导电覆膜引起的X线强度损失312
第二十章 应用314
20.1金属学314
20.1.1相图314
20.1.2金属间化合物316
20.1.3扩散317
20.1.4脱溶318
20.1.5非金属夹杂319
20.1.6腐蚀319
20.2放射性材料320
20.1.7考古学320
20.3电子材料321
20.4矿物学322
20.5岩石学326
20.6铁陨石328
20.7石陨石330
20.8月岩333
20.9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339
20.9.1硬组织339
20.9.2软组织340
20.10用电子探针作整体分析341
附录 X线谱343
参考文献354
索引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