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印佛教交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印佛教交通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4980862.jpg)
- 释东初编 著
- 出版社: 东初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548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5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印佛教交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汉唐佛教之概观1
第二节 佛教东渐之路线5
第三节 西方教士之东来7
第四节 类似宗教之战争10
第五节 文化交流之示范12
第二章 汉通西域与佛教之东渐15
第一节 张骞出使大夏15
第二节 中印交通之开拓19
一 对南海之交通20
二 对西南之交通22
三 对西域之交通24
第三节 大月氏为中印交通之媒介26
一 希腊文化之东渐27
二 佛教与阿育王29
第四节 佛教输入之始33
一 输入之年代33
二 输入之地点37
第三章 汉魏六朝对葱岭以西诸国之交通39
第一节 大月氏国之佛教39
一 中月之交通39
二 月氏佛教之成长41
三 月氏东来译经师45
四 月氏之大小乘经典48
五 方等教之中心62
第二节 安息国之佛教63
一 中安之交通63
二 安息东来译经师65
第三节 康居国之佛教67
一 中康之交通67
二 康居东来译经师69
三 西域民族之语文72
第四节 迦湿弥罗国之佛教75
一 迦国佛教之成长76
二 中迦佛教沙门之往来80
三 迦国论师及其禅学83
四 唐以后迦国之佛教85
第五节 健?罗国之佛教88
一 健驮罗之佛教88
二 健驮罗之论师91
三 健驮罗之大乘教92
第四章 汉魏隋唐对葱岭以东诸国之交通97
第一节 于阗国之佛教98
一 于阗建国之年代98
二 于阗人种之来源101
三 佛教传入之年代103
四 我国蚕种输入于阗105
五 于阗之大乘经典109
六 大乘教典之东传113
七 于阗佛史新发现116
第二节 龟兹国之佛教117
一 龟兹释名117
二 中龟关系史118
三 龟兹佛教之开展120
1.龟玆佛教之传译121
2.罗什与龟玆之大乘教122
3.舌弥与龟玆之小乘教124
4.大乘教之衰落125
5.龟玆佛迹之新发现128
第三节 高昌国之佛教131
一 国号之由来及其演变131
二 佛教传入之年代134
三 高昌王渴望之大乘教136
四 回鹘文之大乘经典138
第四节 疏勒与子合之佛教140
一 疏勒之佛教140
二 子合之佛教144
第五章 汉末南北朝中印高僧之往来149
第一节 汉末三国东来译经师149
第二节 两晋东来译经师155
第三节 大翻译家鸠摩罗什之东来156
一 罗什之略传157
二 罗什之慧业158
第四节 佛驮跋陀罗等之东来159
第五节 神通广大之佛图澄165
第六节 魏晋西行求法诸师166
第六章 方等诸经与于阗等地理之关系173
第一节 于阗等在大乘经中之地位173
第二节 华严等经与于阗地理之关系177
第七章 南北朝迄隋中印高僧之往来181
第一节 南北朝东来译经师182
第二节 隋代东来译经师189
第三节 南北朝西行求法诸师193
第四节 宋云途遇达摩之传说195
第五节 南北朝往来南海之诸师198
第八章 唐宋时中印佛教之交通203
第一节 唐代东来之译经师204
第二节 玄奘访印及其对佛学之贡献213
一 在译经史上之成绩216
二 在佛学上之成就216
三 对史地学上之贡献217
四 对国家之贡献218
第三节 唐代西行求法诸师219
第四节 唐代往来南海诸师223
第五节 宋代西行求法诸师233
第六节 范成大吴船录之著录234
第九章 唐代与印度政治之关系239
第一节 王玄策等出使印度239
第二节 印度来华之使节表244
第十章 唐对吐蕃之和亲与中印之交通247
第一节 吐蕃名称之来源及其领域247
第二节 唐对吐蕃和亲之政策249
第三节 文成公主开化吐蕃252
第四节 玄照等经吐蕃赴印度255
第五节 唐以后吐蕃之佛教257
一 阿提沙之复兴佛教257
二 宗喀巴之改革佛教260
第十一章 经典传译与中国佛教之建设265
第一节 佛教经录之编纂265
第二节 佛教宗派之创设271
第三节 大藏经之雕印278
第四节 世界最古之印版书283
第十二章 南海诸国与中印之交通285
第一节 吴晋宋梁诸书之记载285
第二节 朱应康泰之出使扶南287
第三节 中印文化交流之中心289
第四节 常骏等之出使赤土292
第五节 法显归程之耶婆提294
第六节 义净归程之室利佛逝297
第七节 义净所记之南海十洲300
第八节 金刚智之师子洲301
第九节 掘伦洲与昆仑语304
第十节 如何固守“中国门户”307
第十三章 印尼之佛教311
第一节 孔子关公都在印尼311
第二节 苏门答腊与爪哇313
第三节 爪哇与中国佛教之关系316
第四节 印尼佛教之现状319
第五节 王道文化之精神320
第十四章 佛教兴起及其传布327
第一节 佛陀以前的印度思想327
第二节 佛陀略传332
第三节 教团的分裂334
第四节 上座部与大众部336
第五节 大乘教的兴起339
第六节 那烂陀寺时代341
第七节 今日佛教的范围344
第十五章 现存梵本佛典之研究347
第一节 梵文制造者347
第二节 梵文之演变349
第三节 梵文与方言351
第四节 梵文之传播354
第五节 现存梵本之佛典357
第十六章 巴利语及巴利文之佛典361
第一节 巴利语来源释义361
第二节 巴利文之三藏经典364
第十七章 阿育王事迹及其法敕369
第一节 阿育王之事迹369
第二节 阿育王之法敕371
第十八章 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贡献373
第一节 印度历法之传入374
第二节 印度天算书之传入377
第三节 印度因明学之传入383
第四节 印度医学之传入384
第五节 印度艺术之传入387
第六节 印度工业之传入389
第十九章 历代高僧访印对后世之贡献391
第一节 法显历游天竺记之研究391
第二节 法显归程耶婆提之考证395
第三节 法显登陆美洲之臆断397
第四节 宋云惠生等之行记400
第五节 玄奘历游印度之西域记401
第六节 义净访印之南海寄归内法传403
第七节 慧超访印之天竺记传405
第八节 悟空访印之入天竺记406
第九节 继业等访印之西域行程407
第十节 历代高僧访印对后世之贡献408
一 为海外华侨开发之先锋409
二 为史地学之鸿宝410
三 为文化传播之先驱412
四 为中印文化沟通之功臣413
第二〇章 新疆中亚之发掘与敦煌之藏书415
第一节 新疆之发掘415
第二节 敦煌藏书之发现423
第三节 藏书发现之经过431
第四节 敦煌藏书之劫运434
第五节 藏书与中国文化437
第二十一章 欧洲汉学家有关中亚南海史地之考证441
第一节 欧洲汉学兴起之远因441
第二节 欧洲汉学家研究之目的443
第三节 伯希和之交广印度两道考447
第四节 费琅之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452
第五节 沙碗之中国旅行家454
第六节 烈维之龟兹语考456
第二十二章 日本史学家有关西域史地之研究461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东被之年代461
第二节 唐代日本来华之留学僧462
第三节 明治维新与日本佛教之革新464
第四节 大谷光瑞中亚探检之动机467
第五节 从中亚所获西域古代语文献469
一 梵文佛典方面470
二 西域古代语佛典473
第六节 西域佛教文化综合之研究474
第二十三章 泰戈尔之来华访问481
第一节 东洋文化之复活481
第二节 国大设立中国学院484
第三节 谭云山其人其事486
第四节 法周等赴印求法488
第二十四章 戴季陶先生之访问印度491
第一节 中印学会之设立491
第二节 中印文化之新纪元495
第三节 中印文化源远之流长497
第四节 中印两国国民救世之精神500
第二十五章 印度佛教之复兴505
第一节 中印文化之精神505
第二节 朝礼八圣地516
第三节 印度佛教之现状519
第四节 佛教重心仍在印度523
第二十六章 中印交通之路线527
第一节 陆路之交通527
第二节 海上之交通531
第二十七章 结语535
第一节 千古之楷模535
第二节 元代西征与耶教之东来537
第三节 天主教昧于中国之礼仪541
第四节 鸦片战争与百年来之国运542
第五节 接受教训继往开来544